沅江 沅江龙首雕琢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05月07日 20:05

李继平

“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赛龙舟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民间风俗。每当端午,南方人会用雕琢成龙形的木舟竞渡,形成了悠长的龙舟文明。

龙舟全体可拆解为龙首、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其间龙首雕琢是整个龙舟制造最具有灵性的部分。

湖南沅江市的“聋爹老杨”是家喻户晓的龙首雕琢手演员,虽已从业50多年,技艺精深,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龙首雕琢已后继乏人……

“八百里洞庭”是龙舟文明的发祥地,可是关于龙舟竞渡的来源,一向以来议论纷繁,没有结论。

关于龙舟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古籍《穆皇帝传·卷五》中便有“皇帝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记载,屈原《九歌·湘君》中也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等描绘龙舟的词句。

但现在撒播最广的说法称:龙舟的来源和战国晚期的屈原有关。相传公元前278年阴历五月初五,被放逐在外的楚国大夫屈原,得知秦兵攻破楚国国都的音讯,悲愤之下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大众不忍屈原的尸身被蛟龙吞食,便把米粽投入江中,并一边划龙舟一边鸣锣擂鼓驱逐蛟龙。这些行为后来演变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传承至今。

坐落洞庭湖畔的益阳沅江市,就曾是龙舟文明昌盛之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沅江市涌现出一批打造龙舟、雕琢龙首的民间手演员,他们技艺精深,名声远播,当年长沙人要造龙舟、雕龙首时,也会不远千里跑到沅江来请这些演员出马。现在70多岁的杨湘安,就是其间为数不多还在世的内行演员,因其身有残疾,咱们都称他为“刻龙头的聋爹老杨”。

失聪手演员的绝技

我与老杨结识纯属偶然。2013年5月初,在一次外出采风拍照途中,我被一阵有节奏的敲击声招引到了一家小舟厂内。幽暗的光线中,木屑四处飞扬,一位白叟手持木槌、铁杵,在他的敲打中,一团粗糙的原木正悄然蜕变成龙的容貌。

通过一番了解后,得知这位叫杨湘安的龙首雕琢手演员双耳失聪多年,所以说话有些含糊不清,咱们便只能靠比画和写字来沟通。

老杨本籍岳阳汨罗市,祖上5代都是木匠。15岁那年,肄业中的他被寄父几个耳光打成脑震荡,随后逐步丧失了听力,命运也由此改动。失聪后,他不得不停学,并开端跟从寄父进入木匠圈子。由于天资聪颖和对木匠雕琢的喜爱,在很短的时刻内,他不只自学了雕琢龙首、十二生肖头像和佛像,还成为了当地制造宁波床、花雕家具的“大师傅”。后来在干校中,也由于他是家具厂的“大师傅”,所以能与干部等量齐观,还能大碗吃菜。现在常常说起这件事,老杨总是显得很骄傲,他说那是他终身中最光辉的时分。

老杨告诉我,他手上正在打造的这条龙舟是沅江市万子湖乡莲花村订制的,船长17.6米,宽1.15米,合计16间舱,可划16对桨,现在已花了80多天来制造,光是龙首龙尾的雕琢就耗费了两周时刻……

就在当月月底,万子湖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原来是老杨新造的龙舟从船厂老板周建明家后边的洞庭湖下水试航。为此乡民们举办了隆重的典礼。

在龙舟文明里,造龙舟用的木材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带来的,被视为有灵性,入水可保平安。所以龙舟下水,榜首件事是请“鲁班”。乡民们在龙头前摆放了一袋大米,上面插了一把木匠用的“五尺”,这是用来请鲁班“下凡”的。在岸边正对龙头的方位,一张八仙桌上摆满了鱼、肉,还有一只用来“血祭”的公鸡,这些都是用来招待鲁班祖师的。到了祭祀时,全体人员需叩拜3次,然后点燃爆仗,气氛火热……

在老杨眼中,那块由原木蜕变而成的“龙”,就像他一手带大的孩子。所以当天,心境杂乱的他也早早来到船厂,并随船送出很远。“我年岁大了,这恐怕是我这辈子做的最终一个能下水的龙首了”。老杨含糊不清地喃喃自语。

6月初,我再次来到船厂,期望能约请老杨从头雕琢一个龙头,以便于完好记载下这门行将消失的民间手工。可是我却被厂家奉告,由于船厂短少龙舟订单,老杨在干完最终一单活后,就脱离船厂另谋出路了。

随后两年多的时刻里,我多方探问老杨的去向,但他似乎从人间蒸发了似的,音讯全无。

重现精深手工

2015年6月,我在一个喜爱街拍的朋友那里,意外地看到了相片里的老杨,所以刻不容缓把老杨的故事讲给朋友听。没想到只是过了几天,朋友就打电话告诉我,他在广场又遇见了老杨,并且两人用纸笔聊得正欢。

世事无常,我早年踏破铁鞋无觅处,现在本已将执念放下,老杨却又机缘巧合地呈现了。再次碰头后,我把记载龙首雕琢手工的主意照实相告,老杨听后显得很激动,一挥而就就容许了下来。

次日,我来到老杨的家,老杨急速拿出熬夜画好的龙首草图给我看。没想到,从未学过美术的老杨,顺手画出的龙首草图居然栩栩如生。他说,由于无数次的刀凿斧戳,龙首的万千形状早已纯熟于心。

定好了图纸,老杨就开端挑选原木资料。选材也是一门学识,造龙身一般用杉木,而龙头和龙尾要用寄存几十年且已彻底枯燥的上等樟木,这不只是由于其易于雕琢,更由于在洞庭湖区的传说中,樟树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雕龙头是制造龙舟最重要的过程,龙头雕出了神韵,整艘船也就有了生命和灵性。

各种资料备齐后,老杨便择定好日子“发墨”,即用墨线把构思稿勾画到木材上。然后开端打造粗胚,用敲锤合作刀具在木材上早年到后、由外至内、由浅入深推动,遇到刀具刻入过深的状况,还不能着急抽出,而应该用其他刀具细微削去周围的木材,直至其可摇摆、抽出停止,这样就不会引起木胚开裂、脱落。粗胚成型后,就要开端精雕细琢,这一阶段较少运用敲锤,而改用手掌心拍击刀柄,这样更能掌控力度,削减失误。运用薄刀法等技艺修好细胚后,再用粗细不同的木匠砂纸进行修光、打磨。最终还要上色、上光,工序适当繁琐。

早些年,雕琢龙首一般要在一间关闭的屋子内进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工匠才干进出作坊。听说,这是为了确保龙头的神性不被抵触。老杨对这些风俗很是垂青,由于他跟龙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后代也都属龙,所以觉得自己和龙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根由,对心中的神灵总是充溢敬畏和感恩。所以这次雕琢龙头的地址他挑选在自己的家。他的居所坐落闹市区周围的吉士巷,巷内偏远的小屋是专注创造的绝佳之地,也让龙头雕琢坚持了原汁原味。

20多天后,龙首竣工了。这段时刻里,老杨拿出了一生的看家本领,也把一辈子憋在心里的千言万语用手中的刻刀婉转道了出来。我还记得那天,老杨将龙首面朝蓝天,用赤色颜料为龙首点睛,然后在底座用毛笔颤巍巍地写下“风调雨顺,安居乐业”8个大字,继而焚香跪拜,久久不起……

龙首雕琢后继乏人

现在的洞庭湖已鲜有当年那种“百舟竞渡”的热烈现象了,由于人们更乐于修造能带来更多经济价值的铁驳船。传统的龙舟手演员们毕竟扛不住现代工业的冲击,纷繁转了行。老杨从前的船厂老板周建明,早年也是洞庭湖区打造木船的闻名工匠,但他运营的船厂现在的大部分赢利都来自铁驳船,他收的5个学徒也现已全部都改行。

周建明解说说,一艘龙舟的赢利只要几千块钱,但制造需求耗时至少3个月,支付和收成严峻不成正比,对船厂和工人来说都很不划算。并且近些年来龙舟订制的业务量很少,从前每年都有龙舟赛,一年做十多艘龙舟是常事,但现在几年也可贵做一艘龙舟了。

龙舟需求量锐减后,龙首雕琢技艺天然也就随之而日渐式微。为了把这门手工传承下去,老杨早年企图教儿子杨红学习雕琢龙首,可是杨红为了养家糊口,十年前仍是下洞庭湖当渔民去了。

在制造最终一个龙首期间,老杨每天只雕琢一个多小时便会收工,这一是由于他垂暮体力不支,二是他很爱惜这段有人需求他刻龙首的日子,他期望这样的日子长一点,再长一点……

2015年年末,“刻龙头的聋爹老杨”总算收刀歇业,然后仍旧茕居在吉士巷那间寒酸的小屋内。现在每到端午,老杨逢人就探问哪里会举办龙舟赛,他心里一向想去看看,由于那些龙舟中肯定有自己曩昔雕琢过的龙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