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情结恐怕是任何人都有的。怀旧是情感中的事。怀旧是因为变迁。没有变姑息没有从前没有过往,也没有什么旧可怀。前门大街是多少人多少代人的怀旧地。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从来没有持久性地定过型,它一直在发展变化中,各个不同前史时空中,前门大街有各个不同的描摹,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不同的前门大街。今日的前门大街是最美最好的,也是前史上最摩登的,这摩登却是怀旧型的。怀旧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时髦。天街上的步行街
前门大街是北京南中轴线最北端的大街,是古御道上的大街,是皇帝行走的大街,因而前史上被称为天街。天街开设成商业步行街是当年北京的一条重大新闻,正式开街的时刻应是2009年的10月。这是北京在王府井步行街开设之后的第二条步行街,振作不敢说,猎奇心肯定是浓浓的,了解的前门大街变成什么样了?
我没赶开街的热烈,但那会儿你只要去前门商业步行街,开街的热烈就一准儿会踪着你,那里天天都像开街,不计日子的狂欢节,840米长的步行街被猎奇、雀跃、振奋、欢娱的人填得难寻一块空阔之地,外地人多、市民多、老外也多,都来开眼瞧新鲜。经整饬拆改,说不清哪部分是重建哪部分是新建哪部分是复建的前门大街,辟为步行街的部分悉数面目一新,御道铺了石板,石板铺的还不是一种,正中,也就是中轴线的中心线上铺的是较宽的白石板,两边是小长条的青石板,再两边又是一种姿态。街面拓得很宽,街北端呈现了一座东西向跨街而立的古典式大牌楼,六根立柱,柱为冲天柱,五座楼,每楼都是四坡顶,木结构,朱漆彩画。两边的修建不是中式古典小楼就是西式洋楼,北端五牌楼周围以中式古典小楼为主,两层,雕梁画栋的,越往里走西式洋楼越多,全体就像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经典奢华商业修建的大荟萃,如修建博物馆一般。路灯是鸟笼式和摇晃鼓式的,花坛是故宫的大铜缸型或石缸型,还有相同特别夺目的,就是有轨电车道和铛铛车。铛铛车是前门步行商街仅有能通行的车,它载乘客,行进路线是从步行街北端到南端再驶回来,两条轨迹,能够双车并行,也确有两辆有轨铛铛车,却只要一辆载客行进,直去直回,除了入库,轨迹是不拐弯儿的。有了它,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的歇后语能够改为前门商业步行街的铛铛车——直来直去了。这铛铛车不是新的公交车种,它是怀旧产品。在前门商业步行街上它也不能算公交车,只能说是怀旧旅游车、体会车。它的呈现是故意要把一切来前门商业步行街的人们带回前门外的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打一张铭肌镂骨的怀旧体会牌,推举怀旧时髦。我看到这铛铛车和铺设在步行街上的轨迹很振奋,它勾出了我大脑皮层深处的回想。我头一次见到这种铛铛车时是5岁,刚刚从河北的河间县乡村来到北京,过不了几日就成为正式的北京市民了,一身的黑粗布棉衣,是个手爪子老鸹筋相同黑黑的五官很规矩的“小伙”,就是没开过眼,除了高梁谷子玉米棒子红杆子土坷垃黑屎壳郎留各庄到天津的小火轮根本什么没见过,有轨电车道和铛铛车一会儿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站在火车站外的广场上久久地盯着它。那是我来北京后见到铛铛车的第一次,也是前门步行商街开街前的几十年里仅有见到的一次,因而才成为特写式的回想画面定格。我的孙子头一次看到铛铛车时是4岁多,快5周岁了,与我头一回见到铛铛车的年岁差不多。他此刻当然没有对铛铛车的回想,只要猎奇,缠着我非要坐。我没有理由回绝,他猴急猴急地盯着我买了票,一把抢过去就跑到车门前,上车抢了座又坐不结壮,看车内看车外又到司机那儿想问司机点什么,看司机没空理睬就对身边的人发慨叹。车开得很缓慢,街景缓缓打开,乘务员就是导游员,一路解说。我不知道他是听了仍是没听,听了又是否听得懂,只知道那不时宣布的铛铛声让他分外振奋。这是响着铃铛跑的车。
响着铃铛跑的有轨电车,在北京是呈现在1924年,刚呈现时只要一条行车线,就是正阳门到西直门。这是条试曹线?运曹到1930年,发展到6条线,1940年又增加了一条线,共7条线。它在前门呈现时北京还没有无轨电车。1959年3月,有轨电车在北京退出了前史舞台。原因是,无轨电车比它先进,没那么死的约束,非铺设轨迹不能行进,速度也快些。有轨电车噪音大,车速慢,路上铺设的轨迹影响城市改造,还让自行车一不留神别到轨迹里把骑车的人摔出去,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前门商业步行街上的有轨电车倒没这些问题,它是步行街规划中的一部分,除了游客,没人跟它争道,而一旦有人挡在了它的前面,它便铛铛地响起了铃铛,让前史的响声呼喊游客的自觉,为它让道,并享用那铃声带来的愉悦。前门,几百年那风花雪月的修建群
整个前门商业步行街都是怀旧型,主打的是怀旧时髦牌。只不过怀旧是怀的何时的旧、怀的是什么旧罢了。
前门大街是从正阳门开端的,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正阳门是一组修建,包含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瓮城、瓮城里的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五牌楼。瓮城、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都消失在前史的烟云中,五牌楼也是消失的正阳门修建之一,现在的是按原貌复建的,真实的老正阳门,只要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正阳门城楼是明正统二年即公元1437年出生的,那是它的始建年代。距今已有580年的前史。它高42米,面阔7间,进深24米,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朱红楼阁,上下两层,上層前后檐都是菱花格的隔扇门窗,基层是涂朱的砖墙,南北双面明间和东西山面各有一座招供收支的大门。如今它与箭楼被东西向的柏油公路离隔,那条路东称前门东大街,西称前门西大街,总称前三门大街。此两街实践应是北京一环路吧,是沿内城老城墙走的,但内城老城墙线上的公路在东、北、西三面都叫二环,唯南二环推到了外城南城廓线上,北京就没有正式的一环之说。若把内城环线视为一环,它与二环的大部分是重合的。
正阳门箭楼始建的时刻比正阳门城楼晚两年,是明正统四年(1439年)出生的,高36米,楼顶也是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滴水是古建瓦作的术语,是筒瓦底瓦的檐头瓦,它比一般的筒瓦多一个满意形的下瓦唇,避免滴水时回水。三滴水是对三层檐房顶的一个叫法)。正阳门箭楼共有94个射孔,散布在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间。箭楼北面建有抱厦,抱厦面阔五间,有三个门可通到城的台顶。在城台的东西两边原有半月形的城墙把城楼和箭楼连接成一个全体,这就是瓮城。瓮城内有小广场。箭楼、瓮城、城楼在冷兵器年代是个紧密的防护系统。防守时向攻城敌兵射箭、扔滚木礌石。城楼有悬灯示警的说法,悬一灯是通知皇宫现已十万火急,悬两灯是告之战役剧烈,悬第三盏灯是通知皇上:对不住了,皇上,俺们挺不住了,城门立刻失守了,您看您是怎样逃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