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 旅行研讨的反思与再反思:试评阿兰贝里批判结构中的现代与后现代范式

来源:旅游学刊 2025年04月21日 04:19

谢彦君+孙突出

[摘 要]现代游览的开展已逾百年,游览研讨也在不同的前史阶段阅历了多个理论思潮。在开端阶段,干流研讨着眼于游览现象的经济性,呼应着现代性中着重开展、规划以及速度的思维。可是,跟着现代主义在其开展、嬗变进程中给社会、环境以及人类个别所带来的许多底子性敌对的逐步堆集,后现代主义思维应运而生,开端了对现代主义思维多方位的反思,而游览研讨也在这股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找到了一个转向的要害。可是,这一转向的方针虽在于揭穿并处理现代性所面临的窘境,但后现代主义及其影响下所衍生出的游览理论亦暴露了自身的内涵敌对。针对这种敌对,胡里奥·阿兰贝里(Julio Aramberri)在《现代群众游览》一书中对影响了游览研讨走向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了批评性的检视,以审慎的学术情绪对游览研讨中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针对后现代主义思维在游览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文章以此为起点,经过对这些理论以及阿兰贝里批评观念的归纳剖析,评论了从现代主义开端,游览研讨所阅历的后现代反思到对后现代思维的再反思,对许多彼此相关又存在敌对的理论进行了剖析,如实在与虚伪,功用与解放,谐和与权利等,妄图阐明游览研讨中从现代到后现代主义的不同理论范型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要害词]现代群众游览;现代性;后现代;实在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2-0013-09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2.007

导言

在许多学者看来,游览是现代性的产品,或许说,现代含义上的游览是市场经济的产品 [1],而鼓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群众游览则更是现代性潮流所带来的出产力解放与充盈社会逐步构成的一枝硕果。从时间上看,托马斯·库克带领游览成为一项广泛活动的年代是现代性的重要时期;从客观条件上看,现代科学技能的开展为现代游览供给了底子的或许性。现代主义思维所追捧的科学与技能的前进,对经济开展的诉求以及对消费的推重,使得现代游览业在近一百年的前史中快速开展壮大,并在最近几十年内构成了广泛的群众游览浪潮。可是,跟着现代群众游览开展进程中环境、社会、文明、政治等问题的逐步增多,一些学者开端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此一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作和开展也恰逢当时地为游览研讨中的一些思维转向供给了新的思维办法和强壮的理论东西。后现代的到来,导致了对现代性的深度反思和对现代性路途的批评性重构[2]。关于群众游览开展中所发作的权利问题、公正问题、环境问题、文明问题以及人的实质等问题所进行的反思,引发了充溢人文关心和哲学意味的强壮思潮。

现代性自身的敌对和问题激发了后现代主义的发作,可是,后现代主义自身却相同具有无法处理的痼疾。因而,当后现代主义思维被运用到游览研讨中并激宣布越来越多的详细理论时,更需求研讨者的审慎情绪和大局眼光。《现代群众游览》一书的作者胡里奥·阿兰贝里(Julio Aramberri)教授对游览研讨中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和理论进行了一次全面检视[3],为咱们展示了一个宏阔的后现代批评语域。在《现代群众游览》一书中,作者凭仗其广博的学问功底和审慎的学术情绪,对游览研讨中所触及的许多理论进行了剖析,让游览学研讨中以批评现代思维为主要任务的后现代思维自身在更高的层次上阅历了一个深入的再反思。全书贯穿戴批评性的视角,以别出心裁的考虑办法、鞭辟入里的行文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气势筑起一道文本批评的学术景象,为读者洞开了若干可以游弋进出的理论通途。值得指出的是,书中尽管对福柯的权利和德里达的解构等后现代主义思维及其在游览研讨中的衍生理论提出许多质疑,但这种质疑的情绪却恰恰应和了福柯所以为的前史的开裂和不稳定[4]以及其间所包括的对咱们前史存在的永不暂停的批评[5]。与此一同,在作者发现敌对、指出敌对的进程中,其自身观念也需求后人进行检查和完善。这也表现了包括现代与后现代理论在内的,不同思维体系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表现了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或思潮所具有的非必定化特征。

1 现代主义的浪潮

大多数学者以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是孕育现代主义的温床,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则是现代主义较为清晰的前史区间。现代主义崇拜理性和科学技能,钟情于开展、速度和规划,因而为人类社会开展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快的加速度。经济、文明、日子办法、休闲挑选、消费办法以及审美取向都发作着巨大的改变。在价值观念上,现代性表现为“旧”的极度价值降低与“新”的无限增值。“旧”成为最贬义的形容词,“新”则成为最嘹亮的奖励语[6]。经济的开展被等同于社会的前进,科技水平的凹凸成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志,以更快更高的速度不断发明新的价值成为遍及的价值觀。

可是,当速度、规划、严厉的规制、永不停歇的前进浪潮浸透于日子时,当环境、资源、人类联络、自我知道在现代性微弱的势头中遭受重重敌对时,现代性也走进了一个不断迸发敌对与遭受质疑的时期。群众传媒、交通办法、信息通讯以及各种科学技能的开展既是现代性开展自身的要害东西,却也由于随之而来的仿制品丛生、印象的虚伪性、消费主义的延伸和环境等问题而使现代性备受诟病。

依照鲍曼的理论逻辑,假如说对次序的寻求是现代性内涵的理论方针,那么在对有序化寻求的进程中,常识分子作为现代国家规划与规划之园艺师的人物必定凸显出来[5]。可是,常识分子的大志和力气绝不只限于此,学者们妄图揭穿现代性的实质,为处理其敌对寻觅一条新的途径。在此进程中,学者们发现,一些在现代性布景下发作的新行为、新活动,好像正是人们为缓解现代性敌对所找到的新出路。游览在此便成了一个典型,例如麦肯奈尔就将游览视为一般含义上现代性的一个隐喻[3, 7]。此外,游览研讨中的许多代表性理论也都从现代性启航,不过在这些理论中存在着本体论上的不同之处,一类是将游览视为人们打破现代性桎梏的直接东西,如麦肯奈尔的本真性理论[8],格雷本视游览为典礼的观念[9],特纳有关结构与反结构的作品[10],贾法瑞的环状游览模型[11],以及瑞恩所提出的经过游览取得解放的事例等[12];而另一类则将游览视为移动中的现代性牢笼,是与现代性实践同形同质的微缩版别,例如布尔斯廷的伪事情理论[13],厄瑞用注视来论述的权利联络[14],丹恩提出的游览言语的社会操控功用[15]以及纳什所以为的游览的实质是帝国主 义[16]。可是,不管是对现代社会中群众游览的称颂仍是对它的批评,其间包括的都是对现代性实践的抵挡知道,隐含着现代人在敌对状况下要求打破与解放的诉求,透露出某种逾越现代性之外的理论 取向。

2 后现代的延伸与敌对

发作于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甫一呈现,便向长久以来为现代性所秉持的必定真理观发起了应战。后现代主义思维家遍及建议给不同的言语办法和通向常识的不同途径以一席之地。这种本体论取向表现了对理性的推翻,它以为,多方面地看问题有助于避免独占和循环证明[17]。阿多诺以“力场”(forcefield)和“星丛”(constellation)来比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相差异的特征[18-19]。现代性自身的合法性树立在清晰建议某种庞大叙事的元言语之上,然后现代则展示着去中心、不接连、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有权依照自己的志愿去挑选和信任,这便使得以往妄图凭仗仅有的必定真理来操控和操控整个国际的价值观面临应战。作为一种对现代化负效应的批评,后现代主义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内涵悖论,已从一个“鬼魂”转变为众所周知的用语[20]。让·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消费的批评;罗兰·巴尔特和索绪尔的符号与言语学研讨;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米歇尔·福柯的权利观和雅克·拉康的注视理论等后现代主义思维为尔后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游览学研讨供给了很多可学习的思维。后现代供给了一种批评的办法,一种新的阅览办法以及一个清晰的批评方针——现代性[3],这一点在游览学研讨中也清楚明了。游览人类学、游览社会学、游览审美、游览心思学等多个学科都从后现代主义及相关思维中汲取了很多创意。

可是,关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全部都是经过转译的。它不供认科学是彻底客观的,以为个别、社会环境以及权利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实践的调查。在后现代主义观念中,人们眼中的“客观实在”其实现已过了感官的认知进程和言语的建构进程,呈现在咱们面前的并非原初的实践和朴实的真理。这常常引起一种批评,以为后现代主义是对含义的全盘否定,然后导致彻底的相对主义[17]。相同地,在游览学研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当后现代主义思维及后现代主义者所选用的研讨办法和价值观念作为一个新面孔,以一种充溢崇高品德感的姿势呈现时,也引起了许多疑问。在游览学中较为典型的、广泛运用的符号学中对文本所选用的阅览办法和对权利进行的遍及解读都与现代主义中严厉的证明与纯理性的思维准则相悖。《现代群众游览》一书便以此启航,对游览研讨中具有后现代主义颜色的理论观念进行了剖析,对其间所隐含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性的考虑。

符号与言语之间不行分割的联络,是由现代符号学的前驱索绪尔树立起来的。他以为,言语是一套符号体系,是建构于文明和社会之上的符号,言语符号的实质是社会性[21-22]。列维·施特劳斯在人类学研讨中将这种对言语学的解构主义研讨开展到对人类社会的研讨[17],开掘了许多神话与民间故事的结构,进而开掘各个文明层面的深层的联络。以索绪尔的符号学为根底,施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的研讨中使文明的符号愈加体系化了。可是,在阿兰贝里看来,由于言语所具有的特异性,施特劳斯所选用的“不行靠”的阅览办法1导致的是无休止的回归,并且在这一进程中,那些与研讨者方针不相符的事物将会被消除。相同的质疑也直指德里达的研讨:他运用参照阅览,热切地倾听马克思没有说出的东西,可是读出的那种“缄默沉静的声响”却是过错的[3]。实践上,阿兰贝里此处的批评与一些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思维的批评相共同,例如德里达的解构被指称为“谎话之父”,由于在他的解构进程中,文本并非只要绝无仅有的威望含义,含义玩起放纵的游戏,千般解说皆有或许[17]。关于这种批评,后现代主义的支持者给出的解说是,德里达并没有彻底否定理性或含义。一个文本可以用不同的办法解读,但这种不同解说的或许性是有限的[17]。面临这种难以做出必定判别的争辩,假如跳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羁绊,从科学哲学的视点进行调查,就会发现这类批评实践上与波普尔的观念具有共同性,即科学理论有必要具有可证伪性[23]。阿兰贝里对施特劳斯进行了批评,以为他所进行的是一种不管实践怎么,理论都能无懈可击的研讨。在这一批评中,很简单窥得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在波普尔观念的审视下,列维·施特劳斯必定会与他举出的典型的伪科学之比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同,因其不行证伪性而被扫除于科学研讨之外。可是,关于波普尔的观念也存在不共同的声响。在有关某一理论或范式是否可以被称为科学的问题上,库恩给出了另一种答复。在他的不行通约性学说中,不存在共同的结构来对不同的研讨范式进行评判,科学领域的理论挑选并不存在“算法”,即无法判别出必定的正确与过错,由于不同的理论范式之间是不行通约的。正是库恩的这一观念,对文明相对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鼓起发作了影响[24]。因而,施特劳斯的研讨范式是否正确,并非一个可由外部判别标准进行决断的问题,要害在于这一研讨范式是否正确地解说了实践的问题,得出的规则性定论和理论是否正确地描绘并猜测了实践。可以看出,不只在不同的研讨理论和范式之间存在着争议,甚至在评判这些理论和范式的科学哲学标准上也存在着敌对。

除了符号学与阅览办法的问题外,有关权利的评论也是后现代主义思维在游览研讨中的一个会集展示。游览国际中的西方文明霸权、言语权利、后殖民权利以及男性霸权等问题都浸透着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办法,其所持有的崇奉之一就是来自以西方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游客在前往经济欠发达的目的地游览时会带来权利联络的不相等,即一种新式的压榨与被压榨、克扣与被克扣联络。在福柯的权利观中,权利是一种支配力和操控力。它是一种延伸到社会各个旮旯的网络,权利的战略发作了常识,权利与常识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联络[25-26]。而在阿兰贝里看来,若全部社会联络皆根据权利,那么便不存在民主与独裁的区分,全部的掌权者都相同合法或是不合法,这就是一个希特勒谬论2了。如后来研讨者所总结的,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描绘的是某一社会集团争夺其他集团对其标明活跃附和、自觉遵守并主动融入该社会集团的权利结构中的一种操控办法[27]。萨义德的东方主义1则更是将对权利的情绪从描绘上升到控诉。这些理论成为现代社会以及游览現象不断开展的进程中日益显性的议题,对第三国际国家在游览开展中位置的反思,对经济利益与环境及传统文明维护之间的权衡以及对东道主区域居民与游览者往来进程中构成的不相等联络的审视,都含有上述权利理论的颜色。在当下的游览研讨中,这一思潮是清楚明了的。例如很多的对东南亚国家性游览开展及其对当地女人影响的研讨就是典型的比如。可是阿兰贝里在剖析了越南、泰国、柬埔寨以及日本几十年来有关性作业的数据后,发现这种必定化的对西方霸权的审判,并不具有满足坚实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仅仅后殖民主义者在品德上哗众取宠的东西算了。这一观念可以说是给游览研讨中如火如荼的文明霸权研讨浇了一盆冷水,在一些研讨者被品德的崇高感影响了价值中立的科学情绪时,开出了一方清神的良药。

究其原因,是一些研讨并未实践站在游览东道主国家及其居民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开展需求以及跟着游览开展其日子的全方位改变。固然,这种改变中存在着许多研讨者所指出的对当地传统文明或是权利结构的推翻,但一同不行否认的是,当地居民对某些推翻的欢迎和快速的习惯。站在这一视点,一些研讨者对所谓西方霸权损坏了当地原始结构的控诉反而是西方霸权思维中以为“原始”应该永久“原始”的霸权观念。以上就是在阿兰贝里的视界中后现代主义者所犯下的第一个过错,即对客观性的否定和过错地将全部权利都视为不合法。进而,在阿兰贝里看来,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个过错就是对解放他者的呼吁,召唤要抵抗现代性的全部引诱以及对逝去的前现代的思念。不行否认的是,在现代性对“新”的无止境的追逐中一些人开端感到厌恶,所以怀旧成为新的宠儿。一同,这种对旧事物的“回归”也成为后现代主义者的指导性标语。这一思潮在游览研讨中尤为显着。布尔斯廷首要以为,在游览进程中人们对伪事情的重视贯穿戴一种怀旧的基调[13, 28]。怀旧也因而成为许多种游览类型的中心思维,这些游览类型的一同特征就是从高现代性的客源地流向低现代性的目的地,在国内则以村庄游览最为典型。可是,抛开这一既有的概念,从实践启航,可以发现单纯的原始和落后并非吸引力的来历,怀旧类游览的特征正在于新与旧的共存。关于许多游览吸引物来说,其吸引力的确在于古旧、陈旧、传统等特征,可实践上,该吸引物就其自身来说是旧物,对观者来说却是一个不同于自身日子所见的新体会,其“旧”就是另一面的“新”。因而,从一个视点看,游览者对旧事物的沉迷是人们在阅历了现代性之后对旧物的回归,从另一个视点看,这些旧物关于游览者来说不过是带着旧物面具的全新事物算了。此外,现代力气不光造就了现代社会中对新鲜的旧物的神往,也是对旧物进行维护或重塑的必要东西。一同,在人们“回归于旧”的进程中,现代设备更是游览者衣食住行的底子确保。因而,正如阿兰贝里的观念,后现代主义假如要抵抗全部现代性,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难免会带有太多一厢情愿的意味[3]。

3 游览研讨的转向与多元化

3.1 实在与虚伪

在游览研讨中,把游览现象等同于群众游览而放在现代性布景下进行剖析是一种常见的思路。可是,尽管这些观念都始于对现代游览的研讨,但它们大多并非描绘现代性对群众游览的正面推进作用,而是从现代性所带来的环境恶化、自我失调、社会失范和个别异化等问题启航,讨论现代人为处理这些敌对而发作出的游览行为。

在布尔斯廷看来,群众游览是虚伪的事情或称伪事情,并对其提出了一系列批评[13]。这些观念几乎是对现代性的直接控诉。从外表看来,麦肯奈尔与布尔斯廷的结论正好相反,他以为游览者恰恰是在寻求本真性[8]。在《游览者:休闲阶级新论》一书中,麦肯奈尔将自己的研讨称为“现代性的民族志研讨”[7, 29],依照他自己的解说,他之所以重视游览者,是由于游览者是“最为典型的一般含义上的现代人”[3, 7]。可是实践上,麦肯奈尔来历于巴尔特的结构主义以及他对一些现代主义者持有的达观情绪都透露出,他对现代社会的剖析带有将其逾越并打破的意味。此外,遭到麦肯奈尔本真性理论启示而开展起来的观念森林,则更是将其解说为对商业化、商品化或许一般含义上的消费主义的拒斥,成为游览研讨中后现代主义思维的一个理论源泉。可是实践上,回归本真性的希望源于现代性的高度开展,而对实在性的回归也要依靠现代技能前进所供给的或许性。在阿兰贝里看来,麦肯奈尔是在戈夫曼、巴特的影响下,走上了一条由索绪尔、雅各布森、皮尔斯、列维施特劳斯以及福柯拓荒的路途[3]。

尽管布尔斯廷的伪事情与麦肯奈尔的本真性看似彼此敌对,但条件都树立在现代性所带来的商品化、消费主义以及现代社会的虚伪化这些根底上,两种理论的敌对仅仅在于对游览活动自身持有消沉或是活跃的情绪:一个是将对现代主义的批评连续到了游览研讨之中,一个是在游览中寻觅对现代主义的叛变。在《机械仿制年代的艺术品》[30]一文中,本雅明表达了对仿制品即将消磨原创作品之“灵光”并取而代之的忧虑,此处的“灵光”所具有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即麦肯奈尔理论中的本真性。假如依照布尔斯廷的观念,这种“灵光”的消失现已成为一种必定,并且人们现已扔掉对它的寻求,而在麦肯奈尔的观念中,它恰恰是游览者所寻求的东西。本雅明之后的实践证明,他的忧虑非但没有成为实践,仿制品的很多出产反而发作了一种相反的作用,大规划的出产使人们更巴望取得那件仅有的原创作品[31],尽管这种“灵光”在仿制品身上消失了,但那仅有的原作却因而取得了更激烈的灵光。在游览国际,原作的本真性无可争议,可是仿制品却具有了共同的其他含义,并以这些含义吸引着游览者的目光。因而,本真性的观念遭受了实践的应战,所以也呈现了王宁所提出的客观的本真,建构的本真和存在的本真以及单项本真性和互动本真性 [32-33]等概念来谐和麦肯奈尔开端的理论与实践的抵触。由此看来,要对游览者终究是寻求虚伪仍是本真做出二元分立的必定判别都是不正确的。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游览者对(实在的或许虚伪的)本真性的寻求不单单是对消费主义年代可仿制窘境的逃离,一同也是这一实践的进步。而实质上,大部分的现代游览者并非抱着彻底的志愿也没有满足的勇气去追逐最实在的本真,一种带有安全鸿沟和可猜测底线的本真才干讓现代游览者启航。实践中的布尔斯廷与麦肯奈尔处于一个接连谱的两头,不同的游览者仅仅在谱上左右游离算了。

类似地,在科恩的观念中,游览是现代性内涵敌对的文明表现[34-35]。他以为,在现代性中的异化越是激烈,则寻觅本真的文明中心的希望就越是激烈[36]。王宁指出,丹恩从现代性的布景来阐明游览动机,罗杰克则把游览看作是人们在现代性条件下的“摆脱办法”[34],这一点从其作品《逃脱之路:休闲与游览的现代转型》的书名中便能看出[37]。这些对游览中现代性特征的研讨,与麦肯奈尔和布尔斯廷相同,实践上都表现了后现代主义思维,并激发了尔后很多的游览学研讨。

3.2 功用与解放

格雷本首先提出游览具有典礼的性质,特别那些带有自我应战性质的旅程,则更是一种人生的经过典礼[38-39]。他将游览称为“崇高旅程”[9],因而,游览表现为现代人逃离日常日子,打破标准的办法。很显然,这一点与后现代主义者的反结构理论不约而同了[39]。

相同与反结构理论相符合的是特纳对典礼中的阈限这一概念进行的探究[40]。阈限的存在向社会日子的刚性证明了一个反结构的存在,在其成员之间发明了一个深入的一同体,在相等的根底上奔涌着自发“融合”的激流。这样的融合包括弱势者、受限制者,以及那些来自其他社会阶级却决意与这些人为伍者[3]。由于游览是在异地的,发作于休闲时间内的,因而它与日常日子的相对性也成为一种共同,在这种指导思维下,有关游览情境中游览者不同于日常日子的心思、行为、价值取向的研讨也比较丰富。进一步地,阈限概念的运用则更为清晰地,也更必定地将游览界说为一个典型的反结构状况。对此,阿兰贝里将这种充溢理性颜色的解放论称为“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ies)[3],以为它好像全部神学相同,用崇奉的力气遮盖了理性的光芒。在阿兰贝里这儿,那种带有去中心、去规矩、去理性化等后现代主义颜色的结论遭到了理性思维的审判,而这一次的审判更是对它冠以“神学”之名,赋予其前现代时期的蒙昧意味。在现在许多有关消费、休闲与游览的研讨中,作业被视为游玩的敌对,被视为普通且苦楚的实践日子的元凶巨恶,而游览则被视为对这种普通的逾越,是刚性日子的反结构,是扔掉规矩的融合时间,是解放自身的要害。不过,细加剖析便可发现,这些观念将马克思的异化观念过度地运用到了现代社会的全部人类作业之中,不只将人生命之组成部分的作业视为与自在生命相敌对的捆绑之本源,也将休闲和游览视为必定的高兴之源。这不只与心思学中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成果需求彻底敌对,也呈现了与古典经济学观念的底子性违背,即出产性劳作是人类逃离马尔萨斯圈套1的必经之路,是确保人类生计和社会开展的根底。与上述观念共同,阿兰贝里并不认可解放理论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为特纳掠夺了劳作的全部含义,发明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南北极挑选。

除了以为对作业的否定不符合人类开展的理性思维之外,阿兰贝里亦对全盘否定现代主义的观念标明质疑。在他看来,对现代性、商业化以及消费无休止的控诉也是对清教徒式思维办法的回归。假如遵从对本真性顶礼膜拜式的寻求,或是彻底承受一些极点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即只要扔掉赢利逻辑才干使游览者或许一般现代人树立一个真实的人类环境,那么小到游览业,大至整个社会都只能像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蜜蜂的预言》[41]中蜜蜂之国里那些扔掉经济运转规则,以陈旧的品德信条作为行为最高准则的蜜蜂们相同,走向紊乱与消灭。

在贾法瑞的理论中,离家、旅程、归家构成了一个关闭的环[3, 11],同特纳相同,贾法瑞的理论中也包括着普通与超凡的敌对,包括着结构与反结构的存在。可是贾法瑞清晰了“回归”这一环节,这便必定了日常日子与游览活动在人类日子中的主次位置。关于个别游览者来说,游览的底子目的不是逃离,反而是为了回归并更好地日子;关于整个社会来说,游览活动的存在可以确保社会的有序運行。在这儿,游览行为具有了功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意味,与其说它是对现代性的抵挡,不如说它是协助现代人更好地进行现代日子的东西。与之比较,另一类解放理论则将这种主次位置含糊化,赋予游览一个永久的解放位置。在瑞恩所罗列的解放事例中,一位来自欧洲基层中产阶级的妇女逃离了本国单调的日子,前往希腊休假并与当地人坠入爱河,瑞恩将寻求这类游览的心态命名为“雪莉·瓦伦丁归纳症”(Shirley Valentine Syndrome)[12],用以阐明从正常日子中的逃离有着解放自身的巨大力气。类似地,在科恩所描绘的泰国性游览者与当地女人步入婚姻的比如中,这些年长的西方男性也在新状况中感遭到了“解放” [3, 42]。而在阿兰贝里看来,这类理论的最大问题不仅仅将特例当作游览的常态,将个别人的行为一般化,并且也犯了挑选性调查的典型过错——在两个比如中,都不能疏忽事例的后半段,即取得“解放”的主体的新日子又终将再度常态化,跟着新的日常日子的再次打磨,主体又发作了逃离的希望和新的“解放”的需求。

3.3 谐和或权利

丹恩在《游览言语》中以为“游览言语是社会操控的一种”[3, 15],这一观念显着带有福柯权利观的意味。厄瑞更是直接借用福柯的“医学注视”理论,提出“游览注视”的概念[14],拉康和茅斯等学者还进一步提出了注视中的互动联络[43-45]。此外,国内学者也指出,注视理论将拉康沿着“符号学”轨道提出的镜像理论作为一种知道论领域而运用[46]。作为对麦肯奈尔本真性观念的批评,厄瑞阐释了后现代主义情境中不同类型的游览者,并以为对一些游览者来说,不存在本真性的游览体会[47]。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丹恩与厄瑞两位研讨者都借用了福柯有关权利的理念,但却呈现出一个相反的方向。厄瑞的游览注视更多代表着游览者对游览地和当地居民的作用力[43, 48-49],而丹恩的描绘则是将游览消费组织起来的经济权利在游览体系中所实施的社会操控,是经过消费引导、广告宣传以及包价游览等办法施加于游览者身上的权利[15]。在这一点上,丹恩的权利观摆脱了带有东方主义颜色的后殖民主义结论,但依旧是福柯权利观结构下的一个详细测验。

与之比较,纳什对游览的解读则更挨近厄瑞的观念,他把游览活动看作一种文明触摸和往来的办法,由此得出的定论是,游览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一种办法[16]。这种观念已被许多游览研讨者所承受并加以运用。在对东道主与游客联络的阐释中,游览常常被称为一种新式的“帝国主义办法”。与对权利的遍及解读一同,游览经济被视为社会权利标志的指喻[50]。尽管上文说到的本雅明关于原创作品失掉至高位置的忧虑并未成为实践,可是他的另一断语:“艺术的功用不再奠根据利益,从此以后,是奠基另一项试验:政治。”[30]却在福柯那里得到了共识。在这一点上,丹恩、厄瑞与纳什的观念正是将本雅明的忧虑在游览学研讨中理论化了。

可是,在阿兰贝里看来,许多来自游览研讨者对现代性的批评,对后殖民主义、文明影响、性游览、不相等权利的责备都缺少满足的实践根基。该书在结尾处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却通常被有偏解读的实践。越南年青女孩放弃传统服饰前往中越边境购买便利实惠的T恤衫。在许多研讨者的片面化解读中,这一实践就是文明侵犯的一种办法。可是实质上,在以该女孩为代表的许多东道主居民看来,这样的日子办法是他们的自在挑选,宣称要保卫东道主居民权利的游览研讨者没有理由逼迫当地居民倒退回祖辈的日子状况。此外,在对群众游览所具有的内涵敌对的反思进程中,负责任游览、扶贫游览、公益游览、志愿者游览、生态游览、背包游览等新式提法不断呈现。在现在阶段,这一类游览总体上仍处在一片褒扬声之中,由于此类带有崇高感的游览办法就其名头来说现已将自身置于品德的高地了。可是,这些新式的游览是否真的现已或许可以饯别自己的宣言,或许它们不过是群众游览消费浪潮中的一种以品德和情感为打破的营销战略算了,仍需求研讨者以脚踏实地的情绪来对待。

4 游览研讨的情绪

长期以来,西方游览学术研讨的声响主导着国际游览学术研讨的走向。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理论转向,反映着处于不同年代的研讨者对实践的知道和解读。从理论和范式的不断丰富中可以看出,研讨者在社会变迁以及游览开展不同阶段,其所发现并妄图处理的问题也是不同的。现代主义带来的个人及社会问题在后现代主义鼓起及之后的时间中得到了反思和批评。可是在批评的一同,研讨者有必要清晰自己的动机。长久以来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在现代性时期曾以一种不加粉饰的姿势呈现,而在现在的反思中,那些妄图保存经济落后的东道主国家老式日子办法的召唤,很难说不是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影响下妄图为现代西方人保存后花园的测验。依旧以群众游览对东道主区域的影响为例,跟着群众游览规划的日益增大,东道主区域文明遭到了冲击并开端发作变迁。从一个视点看,游览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文明,而另一方面又一同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其旧文明,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开展和居民日子水平的进步。因而,同一个现象总是具有多面的功用及形象,要害不在于研讨者选用哪一种理论去切入,思维的视点和办法不应该成为投合理论的东西,不能以理论为先行准则而让实践削足适履,而是应以一种客观的情绪来发现和陈说实践 自身。

对游览研讨中极点的现代主义思维的批评是有必要的,而对批评现代主义所运用的后现代思维再进行反思亦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反思的成果不是在两者之间做出纯理性的真伪判别或许纯品德的凹凸鉴别,而是让咱们对游览研讨的开展进程及不同前史条件下研讨者思维的转向进行一个大局审视,确保在未来研讨中可以全面地调查和发实践际。尽管阿兰贝里在其作品中较为遍及地对后现代主义以及游览研讨中带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理论观念进行了质疑,但纵观全书,作者并非对现代主义推重备至。他的批评式观念表达,仅仅标明他对游览学术研讨中的理论偏好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的忧虑以及对此所提出的警示。站在微观的视点,这种警示、反思和批评的含义不只仅在于某个特别议题,而在于其间反映出的哲学思维、道德观照和学术责任心,这些既是游览研讨者应秉持的崇奉,亦是发作有价值的研讨的条件。

參考文献(References)

[1] Shen Baojia. Principle of Tourism:A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 on the Law of Motion[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0: 3. [申葆嘉. 游览学原理——游览运转规则研讨之体系陈说[M]. 北京: 我国游览出版社, 2010: 3.]

[2] Niu Hongbao. Research of modernity/postmodernity: Status and issues[J].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2007, (4): 99-109. [牛宏宝.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讨: 现状与问题[J]. 人文杂志, 2007, (4): 99-109.]

[3] Aramberri J. Modern Mass Tourism[M]. Xie Yanjun, et al, trans.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14: 81; 98-99; 110; 150; 164-172; 175; 230. [胡里奥·阿兰贝里. 现代群众游览[M]. 谢彦君, 等, 译. 北京: 游览教育出版社, 2014: 81; 98-99; 110; 150; 164-172; 175; 230.]

[4] Foucault M. LArchéologie du Savoir[M]. Xie Qiang, Ma Yue, trans.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5. [米歇尔·福柯. 常识考古学[M]. 谢强, 马月, 译. 北京: 日子·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5.]

[5] Zheng Li. Bauman 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J]. Marxism & Reality, 2004, (1): 91-98. [郑莉. 鲍曼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 马克思主义与实践, 2004, (1): 91-98.]

[6] He Qing.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A History of Western Art and Culture[M]. Hangzhou: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Press, 1998: 88; 121. [河清. 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明小史[M]. 杭州: 我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 88; 121.]

[7] MacCannell D.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Zhang Xiaoping,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8: 1-10. [MacCannell D. 游览者: 休闲阶级新论[M]. 张晓萍,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10.]

[8]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11): 589-603.

[9] Graburn N.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A] // Smith V.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9: 21-36.

[10] Turner V.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M]. Piscatawa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5.

[11] Jafari J. Tourism models: The sociocultural asp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 1987, 8(2): 151-159.

[12] Ryan C. Stages, gazes and constructions of tourism[J]. The Tourist Experience, 2002, (2): 1-26.

[13] Boorstin D.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 New York: Atheneum, 1964: 16-22; 77-117.

[14] Urry J. The Tourist Gaze[M]. Yang Hui, Zhao Yuzhong, Wang Qingling, et al.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3. [John Urry. 游客凝視[M]. 杨慧, 赵玉中, 王庆玲, 等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23.]

[15] Dann G. The Language of Tourism: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M]. Cambridge: CABI Publishing, 1996: 68.

[16] Nash D. Tourism as a form of imperialism[A] // Smith V.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 Zhang Xiaoping, He Changyi, trans.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34-48. [丹尼森·纳什. 作为一种帝国主义办法的游览[A]// 瓦伦·L·史密斯. 东道主与游客: 游览人类学研讨[M]. 张晓萍, 何昌邑, 译.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4-48.]

[17] Donnell K. Post-modernism[M]. Wang Liping, tra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9; 45; 104-105. [凯文·奥顿奈尔. 傍晚后的要害——后现代主义[M]. 王丽萍,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9; 45; 104-105.]

[18] Adorno T W. Notes to Literature(Vol. 1)[M]. Nichoelsen S W,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

[19] Bernstein R. The metaphor of modernity/postmodernity: Habermas and Derrida[J]. Jiang Yang, trans. Marxism & Reality, 2005, (6): 74-86. [理查德·伯恩斯坦. 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比方: 哈贝马斯与德里达[J]. 江洋, 译. 马克思主义与实践, 2005, (6): 74-86.]

[20] Yang Geng, Zhang Libo. Rethikng of postmodernism[J]. Open Times, 1998, (1): 47-55. [杨耕, 张立波.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再考虑[J]. 敞开年代, 1998, (1): 47-55.]

[21] Tu Youxiang. The genesis and intention of Saussures la sémiologie conception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5, 35(5): 34-42. [屠友祥. 索绪尔“符号学”想象的缘起和目的[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5(5): 34-42.]

[22] Saussure F D. Ecrit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M]. Paris: ?ditions Gallimard, 2002: 289.

[23] Chalmers A F. What is the Thing Called Science?[M]. Lu Xudo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 126. [A. F. 查尔默斯. 科学终究是什么?[M]. 鲁旭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26.]

[24] Okasha S. Philosophy of Science[M]. Han Guangzhong, trans. Nanjing: Yilin Press, 2012: 91. [萨米尔·奥卡沙. 科学哲学[M]. 韩广忠,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 91.]

[25] Wang Dongmei. Foucaults discourse and power and post-colonialism[J].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2008, 2(1): 8-10. [王冬梅. 福柯的權利言语与后殖民主义[J]. 铜仁学院学报, 2008, 2(1): 8-10.]

[26] Foucault M. The Eyes of Power: Foucault Interview[M]. Yan Feng,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7: 31. [米歇尔·福柯. 福柯访谈录: 权利的眼睛[M]. 严锋,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1.]

[27] Zhou Fan. Rereading Gramscis hegemony theory[J]. Marxism & Reality, 2005, (5): 20-31. [周凡.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J]. 马克思主义与实践, 2005, (5): 20-31.]

[28] Dong Peihai, Li Wei. Tourism, modernity and nostalgi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sociology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4): 111-120. [董培海, 李伟. 游览、现代性与怀旧——游览社会学的理论探究[J]. 游览学刊, 2013, 28(4): 111-120.]

[29] Dong Peihai, Cai Hongyan, Li Qinglei. The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Dean MacCannell in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Comment about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1): 115-124. [董培海, 蔡红燕, 李庆雷. 迪恩·麦肯奈尔游览社会学思维解读——兼评《游览者: 休闲阶级新论》[J]. 游览学刊, 2014, 29(11): 115-124.]

[30] Benjamin W.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 and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M]. Xu Qiling,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8: 65. [瓦尔特·本雅明.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 许绮玲,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65.]

[31] Garratt C, Sardar Z. Introducing Postmodernism[M]. Song Shenli, trans. Hefei: Anhu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9. 48. [克里斯·加勒特, 扎奥丁·萨德尔. 视读后现代主义[M]. 宋沈黎, 译.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48.]

[32] Wang Ning.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2): 349-370.

[33] Wang Ning. Interactive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A case study on hospitality tourism[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29(6): 18-24. [王宁. 游览中的互动本真性: 好客游览研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8-24.]

[34] Wang Ning. Tourism, modernity and the “intertwined of likes and dislikes”: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ourism sociology[J]. Sociological Research, 1999, (6): 93-102. [王宁. 游览、现代性与“好恶交错”——游览社会学的理论探究[J]. 社会学研讨, 1999, (6): 93-102.]

[35] Cohen E. Contemporary Tourism: Diversity and Change[M]. Wu Ning, Ma Congling, Chen Liping, trans.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7: 47-60. [Cohen E. 游览社会学纵论[M]. 巫宁, 马聪玲, 陈立平, 译.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47-60.]

[36] Cohen E.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u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3), 371-386.

[37] Rojek C. Ways of Escape: Modern Transformations in Leisure and Travel[M].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3.

[38] Graburn N.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 10(1): 9-33.

[39] Zhou Xiao. Anthropological visual angel: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impacts on social culture of tourism[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 30(5): 114-116. [周霄. 人类学视界——论游览的实质及其社会文明影响[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0(5): 114-116.]

[40] Turner V. Betwixt and between: The liminal period in rites of passage[A] // Mahdi L C, Foster S, Little M. Betwixt and Between: Patterns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Initiation[M]. Chicago: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3-19.

[41] Mandeville B. The Fable of the Bees[M]. Xiao Yu, trans.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28[伯納德·曼德维尔. 蜜蜂的寓言[M]. 肖聿, 译. 北京: 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8.]

[42] Cohen E. Lovelorn farang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foreign men and Thai girls[J].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1986, (7): 115-127.

[43] Wu Maoying. Tourism gaze: A review and prospect[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3): 107-112. [吴茂英. 游览注视: 评述与展望[J]. 游览学刊, 2012, 27(3): 107-112.]

[44] Lacan J.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Vol. 11)[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81: 97-112.

[45] Maoz D. The mutual gaz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1): 221-239.

[46] Guo Weifeng. The tourism postmodern turn from tour gaze to life style[J].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2013, 23(6): 142-146. [郭伟锋. 从景象注视到日子办法: 游览的后现代转向[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 23(6): 142-146.]

[47] Urry J.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A] // Cooper C P. Classic Reviews in Tourism[M]. Cleve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03: 9-21.

[48] Urry J. The Tourist Gaze[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0: 1-2.

[49] Wang Ning, Liu Danping, Ma Ling. Tourism Sociology[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205-225. [王宁, 刘丹萍, 马凌. 游览社会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205-225.]

[50] Peng Zhaorong. “Hosts”and “tourists”: A danger of modern paradox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J]. Thinking, 2002, 28(6): 40-42. [彭兆荣. “东道主”与“游客”: 一种现代性悖论的风险——游览人类学的一种诠释[J]. 思维战线, 2002, 28(6): 40-4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