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医药代表难了

来源:网络 2020年08月28日 20:53

作者/半夏

中小药企进入生死局,医药代表难了

1

市场缩水150亿

第三批国家集采的中选结果已尘埃落地。虽然杀价力度依然不减,但是与前几次集采相比,本次国家集采并没带来资本市场的 慌乱,也没有出现医药板块崩盘。原因可能只有一个——大家对带量采购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带量采购是大势所趋,这已成为业内的共识。拿到入场门票的药企,要么主动大降价并深度参与,要么像外资药企那样有足够实力的主动放弃。 从第一批带量采购,到集采扩围,以及不间断的地方集采,在不断接受打击的过程中,整个市场因集采带来的反应,也逐渐习以为常。

有分析显示,本次国家集采的平均降价幅度大概率落在60%~70%区间内。根据56个品种各级医院端226亿元的市场规模来算,市场规模将减少136-158亿元,按50%的医保报销比例测算,医保基金每年支出将减少超过约70亿元。

在市场规模大幅缩水,药价直击地板额情况下,一场大洗牌,已然来临。

2

中小药企危机来了

实际上,国家集采对市场洗牌效应已经显现。在第三批国采中,不少重点投入创新药研发的龙头企业,均有收获不菲。

从已经中标的企业来看,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药企入围品种较多。例如,齐鲁、石药均中选了8个品种;扬子江、中国生物制药均中选了7个品种;上药中选了6个品种、复星、豪森均中选了5个品种;恒瑞、海正、科伦各均中选了4个品种。

这些药企,大多是国内创新药龙头药企,年研发投入费用达 20-40 亿元,并且已有多个仿制药成功通过一致性评价。

本次集采大多数品种中,在集采前基本都是由原研药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但本次 跨国药企的参与度明显不及此前的集采,仅有3家外资企业中选。在 4+7扩围时,外资药企中选品种高达7个;在第二批国家集采时,外资药企中选品种也达到5个。

这也意味着,随着国家集采的推进,外资药企开始主动放弃集采市场。 与此同时,集采对于过去没有市场份额的”光脚“企业,也带来深远影响。

在8月25日举行的「米内论道」会上,有药企高管表示,集采中标 对于产品管线丰富的头部企业而言,能保护自己既有的市场地位,他们的目标甚至不是利润,而是走量保证市场的地位。但是对于 广大的中小型药企来讲,影响则更加深远的。

从产品的选型,人员的配备,原料药基地的营建,工厂的营建,还有商业的合作,营销队伍的搭建……方方面面给中小型企业带来难题。很多大型药企自身具备的各种经验、各种优势,但中小药企只能从零开始,如果现在才去搭建,可能真的已经晚了。

过去企业可能只需要一个品种,靠营销就能撑起很大的市场,但未来这个思路这个条路肯定是行不通的。上述人士认为,对于中小药企来说,可以形成战略合作,目标是最终从中标产品微薄的利润中,保持各自的市场地位,也能分得一部分利润。这种整合式的经营模式,对于广大中小药企来说或是一条出路。

3

大批医药代表,面临转型

在药品大幅降价,对于第三批国采来说是一个中选结果,但是对于医药代表而言,仅仅是开始。

赛柏蓝此前在报道4+7试点时就曾经分析,国采中选,对于做医药代表而言未必是好事。从目前的降价情况看,很多药品的降价幅度在90%以上,利润空间已经降到了极致,将无法负担临床推广,相关产品线团队调整,甚至面临裁撤团队的可能。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并不是说产品进行国家集采了,相关医药代表就会待业。江苏某药企高管告诉赛柏蓝,国家集采其实也加速了医药市场人才的流动。今年在一些药企在裁员的时候,他们企业却组建了200人的队伍。

他认为,正是因为集采带来的人员流动,才让药企能够招到一些以前想招但没招到的人才。他们很多都是原来在市场上非常有丰富经验的医药代表,对市场理解,对专家理解。所以,医药代表们现在开始要转变思维,把握住机会。

有关数据显示,美国、日本的医药代表数量近年来都在持续减少。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药企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转型,医药代表也需要不断转型,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创新药的发展,推广创新药是医药代表发展的重点方向。如果能帮助企业促进新药的临床研究,让医生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药信息,造福更多患者,这样的医药代表,永远都不会被鼗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