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炜琼
“电锯狂魔”、“魔鬼剑士”、“白色鬼魂”……顶着这些骇人闻头衔的锯鳐,其实性格温文,一般不会主动进犯人类。
锯鳐巨大的吻锯既是捕食利器也是感觉器官,仍是防护兵器。在台湾民间,锯鳐的吻锯成为一种法器,叫做“鲨鱼剑”。
锯鳐是迄今发现的第一种能在天然环境下无性生殖的脊椎动物,科学家以为,其原因就是锯鳐濒临灭绝,雌性锯鳐“找不着目标”……
假如你在海滨散步,看见一把润滑锃亮的“大锯子”,千万不要猎奇地伸手去捡,由于那把“大锯子”极有或许就是海洋生物锯鳐,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损伤!
16世纪的瑞典史学家奥劳斯·马格努对锯鳐有过这样的描绘:“游在船底下的锯鳐把船切破,水就会渗进船内,船沉了今后它就可以吃人了。”然而在澳洲部落的神话故事里,这种英文名叫“sawfish”的鱼,用吻锯掘出了山川河流,成为赋有神力的动物,因而在部落舞蹈中,吻锯是非常重要的道具。而在台湾民间,锯鳐的吻锯被称为“鲨鱼剑”,是挡煞、镇宅、开运必备的“五宝”之首(其他四宝为七星剑、月斧、铜棍、刺球),更是乩童做法的法器,用来调遣天兵天将,可驱邪祛魔、镇鬼除妖。
不论锯鳐是否如传闻中所说,是“国际上最凶横的水生物”,或是像澳洲神话里那样,充溢神力和奇幻色彩,它独特的外形和习性都一向吸引着人们去探求……
被误解的“电锯狂魔”其实性格很温文
“电锯狂魔”、“魔鬼剑士”、“白色鬼魂”……这些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的称谓,都是人们为锯鳐冠上的头衔,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夸大,但锯鳐的一身身手却并非浪得虚名。
锯鳐的鱼吻扁平而细长,呈剑状杰出,两边长着17~35对由盾状鳞组成的齿状结构,形如锯子,故而得名“锯鳐”。每根锯齿长4厘米,宽1.5厘米,齿根深深埋在吻部软骨的齿窝里,非常坚韧。整个鱼吻的长度为体长的1/3,像一把双面都有齿的大锯子,非常尖利,要是被它所刺,不死即伤,“电锯狂魔”的头衔也由此得来。
历史上,曾发作过多起锯鳐引发的事端。1930年,在美国弗吉尼亚沿岸,渔民在浅水区用鱼叉捕到了一尾大锯鳐,但这只锯鳐为了维护自己,猛一回头就用吻锯击中船身,渔民也被刺成重伤;1940年,几只大锯鳐先是破网而出,接着追击渔船,最落后的那艘实木船尽管健壮,竟也被刺穿……面临这样的记载,人们天然就对桀的锯鳐望而生畏,只怕闪躲不及。
而“魔鬼剑士”的名号,则源于它极快的进犯速度。别看水族馆里的锯鳐老是趴在泥上一动不动,就以为它举动缓慢、返老还童,可是它在与鱼群对立时,可以用人类剑士可望而不可及的速度移动,那把巨大的吻锯总能让小鱼藏无可藏,逃无可逃,直接将其身体切成两半。但锯鳐并不贪心,一般不会持续追击,只会捕食这些落单的倒霉蛋。
至于“白色鬼魂”的由来则是由于锯鳐身体的色彩。锯鳐的背部呈褐色,肩上有一淡色横条,而腹部是白色,下颌和下身连起来,就像是漂浮在浅海中的鬼魂。
种种恐惧的外号,无疑让人误以为锯鳐血腥残暴、嗜杀成性,但其实它性格温文,不会主动进犯人类,大多数伤人的事例,都发作在它们不甘被渔民捕捉而奋起抵挡的时分。锯鳐是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因而只要夜间才出来活动,而在白日,它八成无精打采地趴在泥上,连那把“大锯子”也没有显出它的威力,或许这才是它的真性格。
和锯鲨就像双胞胎吻锯:捕食利器和“信号探测器”
其实,在海底国际里,锯鳐的外形并不算特殊,有一种鱼就和它简直长得如出一辙,就像是一对双胞胎,那就是锯鲨。尽管表面极为类似,但它们却分归于不同的科和目,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者的差异:锯鲨的鳃孔在身体两边,锯鳐的鳃孔在腹部;锯鲨的吻锯上有须,锯鳐的吻锯上则没有须。
锯鳐是卵胎生动物,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待长到具有繁殖才能时被产出体外,每产可达10余仔。刚出世的锯鳐宝宝有60厘米长,关于大多数鱼类来说算得上是“巨婴”,而成年锯鳐可以长到4~5米,听说还有可以长到7米的,单是吻锯就可以长达两米,宽达30厘米。
风趣的是,锯鳐在出世前,锯齿上包裹着一层薄膜,这层胎衣可以使锯鳐妈妈顺畅产出宝宝而不受损伤,也能确保同胎出世的“兄弟姐妹”不会彼此损伤。但锯鳐在出世今后,“兄弟姐妹”之间会彼此进犯,以此褪掉吻锯上的薄膜,由此取得运用“兵器”的权力。
锯鳐的首要食物是泥沙下的甲壳和无脊椎动物。对锯鳐来说,每次进食就像是愉快的自助餐,它们会使用大锯子过滤泥沙,然后享受滤出来的生物。偶然,它们也会换换口味,对大型鱼群进行进犯,那些被尖利的锯子刺伤而落单的鱼,成了它们的大餐。
锯鳐的视力欠安,所以其吻锯不可是捕食利器,还充当了感觉器官——吻锯上有许多灵敏的毛孔,可以作为捕食前的“信号探测器”,当猎物接近时能协助锯鳐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的改动,然后使其在适宜的时分反击。
要在严酷的海底国际生计下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想安居乐业就必须有“绝活”,比方海参一遇到风险就会将体内器官排出以减轻体重,快速逃跑,又比方比目鱼能随时改动身体的色彩来逃避敌害,而巨银斧鱼能在幽暗的海里发光来利诱掠食者……而锯鳐的防护兵器则是“大锯子”,凭仗这一法宝,它可以在海洋中气势汹汹地巡游,不只凶横的虎鲸和鲨鱼要退避三分,就连体长十多米的巨型章鱼也不是它的对手。每逢与章鱼奋斗时,锯鳐就用“大锯子”切断章鱼的8条强有力的腕足,免除其装备,使其损失战斗力,一败涂地……
从淡水环境走向海洋“找不着目标”,被逼无性生殖
锯鳐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浅水区,在天然环境中可以长到3~4岁,一开始生活在淡水环境里,然后会游到海洋,而当旱季来暂时,它们又迁移到河口或更淡的水域中,比及旱季完毕后才重返大海。只要澳大利亚的淡水锯鳐彻底休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间隔海洋有100公里之遥。
锯鳐的肉质鲜美,是宝贵的食材;皮可以用来制革,是制造刀壳、剑鞘的上等质料;肝可以用来制鱼肝油,鳍又是高档的鱼翅……正因一身是宝,所以锯鳐遭到人类的大举捕捉,又因其成长速度缓慢,幼体极易被其他食肉鱼类进犯,加上海洋污染也越来越严峻,锯鳐的数量急剧下降。当然,野生锯鳐数量的削减和它的“大锯子”也有联系:在御敌和捕食猎物时,“大锯子”非常有利,可一旦挂上渔网就难以挣脱,然后丧身。
曾经,锯鳐广泛生活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东部,但现在在欧洲海域,锯鳐现已隐姓埋名,现存的野生锯鳐首要散布在澳大利亚北部。最近一次野生锯鳐出现在人们的视界中是2015年6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的温暖水域,一名水手用手机拍摄到一条长达4.2米的野生锯鳐,相片中标志性的吻锯清晰可见。
早在19世纪80年代,锯鳐就已成为濒危物种,现在更是晋级为极危物种,因而维护它们、协助其繁殖子孙的举动火烧眉毛。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德米安·查普曼说:“此前,咱们一向以为脊椎动物在天然环境下只能经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但实际上还有别的一种无需交配的方法。”他所说的无需交配而繁殖的脊椎动物就是锯鳐。2015年,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的河口,科学家发现了野生栉齿锯鳐在天然环境下无性生殖,这意味着母体未经受精直接诞生子孙,迄今为止,这是第一个在天然环境中发现的脊椎动物进行无性繁殖的比方。
无性繁殖常见于无脊椎动物中,而在脊椎动物中比较稀有,此前脊椎动物无性繁殖并存活下来的比方,都发作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下。比方地球上现在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龙,就是经过无性生殖而产下未受精的卵,然后卵又孵化出了科莫多龙。这种“童贞生殖”的繁殖方法,在鲨鱼、鸟类、蛇类中也曾有过,这些经过无性生殖而诞下的子代,被称作“孤雌子”。
科学家剖析,锯鳐能无性生殖的原因,或许是其在天然环境中的数量很少,所以很难遇到“另一半”,为了繁殖子孙便逐步构成了无性生殖。在锯鳐日渐削减的今日,这种单性生殖看似可以协助锯鳐繁殖更多的子孙,但事实上关于快速消亡的它们,假如不采纳办法加以维护,这种独特的物种很快就会从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