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信
“来自日本的那个小绿盒瘦身药,会把身体吃坏”“朋友圈代购的XX抗癌药是假药”……近来,不少网友在论坛里晒出了自己“海淘”产品被欺骗的阅历。
互联网经济的展开,给顾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当,但一起网络买卖特有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也给假冒伪劣产品供给了繁殖空间。尤其是经过互联网途径,从海外流向国内的瘦身药、化妆品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等,成为了网售伪劣产品的“重灾区”。这一方面反映出,一些顾客盲目崇洋,对海外产品趋之若鹜,以为“即使国内不允许出售,但国外能卖,产品的质量就必定好”。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顾客由于从网络途径购买海外产品比国内实体店要愈加实惠,而想占“海淘”的廉价。馬云曾在乌镇举办的国际互联网大会上称,互联网上的假货众多离不开“贪心”的顾客。这番话的确有必定道理。没有商场需求,就不会有假货生计的空间。实际中,的确有不少人明知某些进口产品不可靠,但仍是出于各种原因挑选购买,客观上给假货流转供给了商场。
事实上,跟着“海淘”人群越来越多,近年来“淘品”质量却不容乐观。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信息显现,2016年,质检总局对经过跨境电商途径进口的消费品展开专项质量检查,不合格率达40.9%。从2017年3月起,北京市会集展开严打互联网食物、药品违法犯罪活动以来,共破获各类食物药品案子155起,抄获声称具有瘦身、降压降脂、增强免疫力等成效的假劣食物、药品百余种。而在采样查验时发现,这些产品90%存在不合法增加成分,部分对外出售的瘦身药、化妆品乃至是自己制造、灌装的假品。一起,执法人员在对网购途径上130家店肆所出售的声称具有瘦身、降压降脂、降糖、增强免疫力、改进睡觉等成效的40种食物和20种药品别离采样,经过查验和判定发现,其间36种食物别离检出含有“西布曲明”“苯乙双胍”“格列苯脲”“酚酞”“西地那非”等禁用化学成分,15种药品为未经同意的进口药品……
别的,尽管经过海外代购途径购买的某些食物、药品并非假劣产品,但由于未经过国家食药监部分的临床验证和质量检测等专业批阅程序,也没有进口药品或食物的注册证书,使(食)用起来仍然存在较大的危险。
根据我国现行有关食物药品办理的法规规则,食物出产经营者制止出产经营用非食物质料出产的食物、增加食物增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或许损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物;进口药品须经国务院食物药品监督办理部分安排检查,经检查承认契合质量标准、安全有用的,方可同意进口,并发给进口药品注册证书,而未经同意出产、进口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鉴于“海淘”食物、药品的方法形形色色,让人一不小心就会“入坑”,且后续往往难以有用维权,业内人士提示:顾客网购食物、药品要经过正规途径。特别是关于所谓的瘦身药、抗癌药,既不能轻信“马到成功”的广告宣传,更不能盲目运用,避免上当受骗,不只丢失金钱,更有或许耽搁病况、损害本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