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
据已发布的计算数字显现,我国有几个特大城市的人均GDP现已超越1万美元。即便将这些城市的活动人口也计算在内,它们的人均GDP也算得上中等兴旺了。在国际上,大城市的经济开展到这种程度时,都会呈现人口由城市中心迁往边际,由大城市迁往中小城市,由城市迁往村庄的状况。但在我国,还没有呈现这样的潮流,这是什么原因呢?
多年前,我曾多次与博士生讨论过明清江南的一种现象——离任或退休官员、士大夫更喜爱住在小市镇或乡间,而不是城里。
原本,隐居被士大夫当作一种典雅的日子方式,习惯多种需求,如显现政治上的独立或不合作,标明自己已超凡脱俗,以退为进、囤积居奇等。但真实情愿与世隔绝的人真实太少,而有条件做“人世活神仙”的人更是有限,大多数人仅仅半隐不隐,时隐时现,既要有山人的雅号,又舍不得脱离人世烟火,所以就有了“小隐约于山,中隐约于市,大隐约于朝”的说法。其实,很少有人不想大隐的,既当官又有山人的雅称,享不尽当官的荣华富贵还能卖个乖,何乐而不为?惋惜多数人没有资历隐在朝里,有当了官又被逐的,或许因种种原因荣耀退休或离休,更多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底子进不了朝。既然如此,不如在市里安个家,日子便当,声色犬马彻底,还能混个中隐。所以,隐在何处,虽有片面挑选,更多的仍是客观条件。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江南的士大夫喜爱在乡,在镇,而不是在城。
士大夫大多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音讯灵通,交通便当是基本条件。北宋的中高级官员在离任后,往往挑选住地颍州(今安徽阜阳),除了当地有西湖景色,首要原因是离首都开封不远。南宋的离退休官员喜爱住在杭州邻近的城市,是相同道理。天然河道与人工运河构成了江南水网,成为无往不至、门对门的交通网络。经过水上交通,士大夫们不管从事政治、经济、社会、文明、学术、宗教、旅行等各类活动,都可来去自如。
因为商业、服务业兴旺,江南的市镇一般都适当富贵,往往不逊于县城,乃至可与府城比肩。所以市镇中的日子条件绝不会比县城、府城差,物价却比较廉价。因为交通便当,人口活动量大,市民阶级活泼,信息广,传达快,士大夫只需常在市镇,或布下耳目,天下大事、当地音讯、逸闻趣闻就在把握之中。
明代以降,江南人口持续增长,平原水乡的人口密度现已很高,城市的地价、房价也越来越高。像在姑苏、扬州这样的城市中,已很难找到缔造私家园林的空位。除非情愿消耗巨资,且有必定实力,方能经过购买废园旧房撤除重建,不然就得向城郊或郊外开展。就是要住宽阔些的房子,或许新建住所,市镇或村庄也往往是首选。
士大夫的首要工业是土地,或系祖产,或系自购,土地是“耕读传家”的物质基础。当然,运营或出资商业或许取得愈加丰盛的赢利,但有碍士大夫的名誉,即便做了也不能声势浩大。在自己的土地上建住所园林,既能就近或就地运营土地,还有“躬耕”之乐。
在战乱中,区域政治中心如府城、县城很简单成为各方抢夺或损坏的方针,不免不殃及无辜。商业兴旺的市镇也因其殷实而成为伏莽的方针。比较起来,村庄要安全得多。在明清之际和太平天国期间,江南的城市、市镇备受糟蹋,乃至彻底成为废墟和屠场,而逃往村庄者大多得以幸存。
可见,人往高处走,是千古不变的规则。在乡与在城比较,各方面都处于优势。对江南士大夫来说,高地不是在城,而是在镇、在乡。
那么今日的高地在哪里呢?明显仍是在城,而不是远郊,更不是村庄。政府的公共资源往往仍是投放在市中心,那里的日子质量比其他地方更高。例如,一些高污染的工业都已从市中心外迁,代之以大片绿洲、广场、喷泉。城市与村庄之间不只有物质上的距离,还有方针壁垒。例如,即便在同一行政区,城市与村庄之间也会实施不同方针。并且,城乡之间依然不具备双向流转的条件,由城迁乡易,由乡返城难。假如这些条件不改动,人均GDP再进步一倍,大多数人仍是会挑选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