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古村 巫水河畔高椅古村

来源:旅游 2024年07月24日 04:35

陆朝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说是武陵当地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飞行,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别的一个国际。在这个国际里,土地平旷,房子规整,人民日子古拙而殷实,男女老少熙和高兴,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繁请他回家吃饭喝酒,自称先人是为了逃避秦的战乱,进桃花源来日子。这些人不知道秦今后有过汉朝,汉朝今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离别。出了桃花源,今后再去寻觅,就找不到了。

陶渊明的这篇千古名文描写了一个夸姣的世外仙境,让生生世世人心驰神往,如今叫桃花源的地名有不少,像湖南的常德、湖北的十堰、江苏的连云港、安徽的黄山、河南的南阳等地都有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当地,学术界尚有争议。其实,桃花源在哪儿并不重要,真实的桃花源或许就在咱们每个人的心中,在天然生态与人文环境变得愈来愈令人慨叹的今日,咱们都需求一个归于自己的精力与物质的乐土。

春寒料峭时节,我去往湖南会同县境内的巫水河畔大山深处一个名叫高椅的古村落,这儿曾是水陆交通的纽带,是前史出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时光流逝,旧日繁忙的水路多被改形成水利发电工程而断流了,公路替代了水路。高椅古村落因交通偏远,罕见外界侵扰,原住居民仍然平静地在这儿日子着。

高椅古村落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划较大、保存较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修建村落,从全体来看,高椅古村的前辈们在营建自己的家乡过程中,将美丽的生态环境与赋有道理的规划布局交融在一起。古村落以五通庙为中心,每栋老房子都坐北朝南,表面类似,呈梅花状散布摆放,巷道与关闭式院子呈八卦阵式,将村落分为五个天然村庄。古村落现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1380-1881)接连500年间的老房子104栋,总修建面积19416平方米。古村现有住户594户,2200余人,其间85%的乡民为杨姓,多为侗族,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嗣。高椅人为了宏扬祖德,将“关西家世”、“洁白家声”、“洁白堂”、“耕读传家”等牌子高挂门楣之上,并以此作为庭训,劝诫后人“清洁白白做人,清洁白白为官”。但这些写于门楣白墙上的庭训因年月沧桑,不少笔迹已模糊不清了。村内最陈旧的铭砖是明洪武十三年的,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前史。

高椅村的老房子多为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两层高楼,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关闭的院子,当地称为窨子屋。这种老房子因为是高墙关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别功用。近百年来,高椅村尚没有一家失火连累邻居的先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要归功于老房子前的水塘,这些水塘的地基用小青石砌筑,高出地上60厘米,有较深的排水沟,房子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村子的中心红黑鱼塘开凿于清朝嘉庆末年,左塘是用来养观赏鱼的,故名红鱼塘;右塘用来喂食食用鱼,故名黑鱼塘。两池塘与村内的排水系统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统的一个蓄水池。尽管整个村子是以木质修建为主,但因为高墙关闭,下水道纵横,高椅得以防火、防潮,使这些老房子历经六百多年永存。

衔接家家户户,村与村的路途犬牙交错,宛如网状,如入迷宫。村子里的人一般只走几条首要的路,许多阡陌相通,但无人敢行,就是当地上了年岁的人也纷歧定能知道村里的每条小道通向谁家,更搞不清楚路伸向何方。因为地势杂乱,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与匪徒的打扰。

在村尾一栋老房子里,厨房火塘边有一被称之为防盗监听缸的缸,这栋老房子应为明前期修建,原房主是当地首富之一,为防偷盗,在其厨房里埋有一口缸,缸口直径60厘米,深55厘米,缸口与地上相等,平常盖上木板,并有一碗橱讳饰,不易被人发现,需用时取掉木盖板,可监听到50米外的脚步声。据有关专家考证,该设备为国内最早的监听设备。

高椅古村落文明沉淀深沉,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古建文明、侗文明、风俗文明、巫傩文明、宗教文明和耕读文明。村里的“洁白堂”、“醉月楼”等老房子曾是文人学士集会及文娱的场所,自古有着浓郁的耕读文明氛围,学馆、祠堂、凉亭、土地庙等公共修建保存至今。高椅的每栋屋子都是一本无言的书,寄托着古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生神往。高椅古村每家每户相通。高椅古村里的老房子都为典型明代江南营建法度,照壁上方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能够看出其时的主人是武将仍是文人或许农家。房子修建款式美丽多姿,大都饰以岩画、墙头画,门窗都是槅扇花款式,斑纹各异,或龙腾、或凤舞、或花鸟、或人物,独具匠心,技艺精深,现仍保存有许多的丹青墨宝、石雕、石碑、镌刻等艺术品。院子内的木构高楼,门窗多有精巧雕饰,不少院子、堂屋前悬挂匾额,照壁多绘岩画,屋内明清家具随处可见。据统计,明清时期,高椅村共出文武人才293人,民国时期会同县有大学生10人,其间4人为高椅村人。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近200人。

在我国许多古村落里,殷实起来的乡民们也在大步流星追逐时髦与盛行,传统的风俗正在逐步消失。但是高椅古村落开展的脚步好像要慢许多,许多陈旧的传统风俗仍然在连续撒播,有“风俗博物馆”、“耕读文明”的模范等美誉。当我穿行在青砖瓦巷里时,遇到一藏着长胡须像道人不怎么像乡民的汉子,该人对村子里的一切都一目了然,我凭感觉此人必定不是普通人。果然不出所料,他是该村私立风俗博物馆馆长杨国大。来之前,朋友就将他的姓名通知了我,他热心领我去他坐落村旁的博物馆。300多平方米的展览馆原先是供销社,地上、墙上、橱窗里摆满了保藏的历代各种文物,陈旧的家具、明、清时期的的各种瓷器,还有许许多多天然奇特的各色奇石,展室右侧挂满了他自己用竹、木雕琢的傩堂面具和花鸟书画竹筒。

上世纪80年代,杨国大靠山地开发发了财,成了“板栗大王”, 只读了4年小学的他便突发奇想开端了保藏本村古玩的生计。杨国大从小聪明过人,双手灵活,因为他自罕见刻私章的根底,加上他具有坚定不移的质量,使旧日的“板栗大王”变成了远近出名的竹雕木雕工艺大师,成为高椅古村一道靓丽的景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