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育策略 古诗词在高中自然地理教育中的使用

来源:城市地理 2025年05月03日 22:53

赵钰霞+舒成强+幸晓佩+汪超

摘要:天然地舆部分是高中地舆课程中的理论根底,包括了较多的天然原理与规则,这关于重视理性认知的学生来说,了解这样的课程具有必定的难度。本文发起在地舆讲堂中引进包括天然地舆学规则的古诗词,以文释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文学空气中学习天然地舆,这将极大地进步学生的了解和剖析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天然地舆的爱好和积极性,进步教育功率。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天然地舆教育;教育资源;文学性质

高中天然地舆部分包括了学生有必要把握的组成地球天然环境各要素的根底原理、根本规则和根本进程常识,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了解才能。而现在的高中把地舆学科划入文科,传统的教育形式给地舆讲堂营建了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空气,因而学生学习天然地舆部分具有较大困难。而很多具有稠密文学颜色的古诗词,在表达诗人情感之外还提醒了天然地舆原理和现象。假如地舆教师能够奇妙地把这些诗词运用到天然地舆的教育中,将会丰厚地舆讲堂,一起激起学生学习天然地舆的爱好,然后进步学习功率。

一、古诗词中表现的天然地舆原理与现象

地舆,被称为“包括国际的常识”,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在中国文学中,有很多的古诗词包含着天然地舆学常识。例如:

(1)古诗词与锋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提醒了快行冷锋过境历时短、移动速度陕的特色;“清明时节雨纷繁,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描绘了我国江南地区因为准停止锋构成的梅雨气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提醒了暖锋过境移动速度慢、并带来温暖湿润气候的特征。

(2)古诗词与天然地舆环境的差异性。“人世四月芬菲尽,山寺桃花始怒放”(唐-白居易)提醒了垂直地带性的规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淮南子》)提醒了纬度地带性的规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提醒了地域性差异。

二、古诗词使用于高中天然地舆教育的作用

1.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古诗词在地舆讲堂中的使用能够丰厚地舆讲堂,为天然地舆的学习发明更有生机的空气。高中的天然地舆部分包括了较多原理和规则,教师平淡无奇、单调无味的言语会使讲堂变得暮气沉沉、学生逻辑思维易疲惫。把地舆现象、地舆规则和原理用已学过的古诗词表达出来,能够为学生学习天然地舆发明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然后激起学生学习天然地舆的爱好、进步学习功率。

2.古诗词的使用,把难以了解的天然现象赋予文学的性质,便于学生了解、回忆天然地舆中的原理和规则,一起便于比照类似天然现象的异同。例如,在讲到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势雨的成因及特色时,把“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三句诗运用于教育中,有利于学生了解回忆和比照三者的差异。

三、古诗词使用于高中天然地舆教育的实践事例及教育点评

本文以高中地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对古诗词使用于天然地舆教育进行了剖析。

1.教材内容剖析

本节教育重点是河流腐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难点是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的影响。教育方针是打破重点难点、让学生把握河流地貌的相关常识。传统的教育形式多是依照教材内容解说常识点,教育进程较枯燥乏味,教与学的作用均欠安。

2.运用古诗词的教育进程

第一步:让学生阅览讲义77页,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河流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发育阶段的首要腐蚀方法以及对河谷的影响、河流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形状。让学生比较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色。

第二步:由教师教育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现三种河流堆积地貌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不同类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的详细形状。然后教师精讲三种不同河流堆积地貌的构成机制,并让学生概括三类河流堆积地貌的方位以及地貌特色。

第三步:经过总结河流腐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构成机制与特征,得出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的影响。

第四步:结合唐代诗人胡玢的诗《桑落洲》与问题来总结、收拾本节课所学内容。

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名为《桑落洲》的诗,请结合长江中下游某河段江心洲的演化进程图,答复下列问题。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旧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诗中“数家新住处”或许坐落图中的哪一方位?[②]

(2)“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长江的哪一岸(南或北)?为什么?[南岸,受地转倾向力影响,长江南岸受腐蚀作用。]

(3)“桑落洲”是怎样构成的?[泥沙堆积]

3.教育点评

在此事例中,古诗词作为总结与收拾重要常识点的东西,表现了它在高中天然地舆教育中的合理使用:首要,关于高中文科生来说,这首诗比较简单、简单了解,因而不难树立诗句与常识点之间的联络:诗中的“古岸崩欲尽,平沙常未休”别离描绘了河流腐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构成原因;“数家新住处,旧日大江流”描绘了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的影响——聚落多散布于河流堆积地貌。其次,此事例中依据诗句和图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别离对应本节课内容包括的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的影响、河流腐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三个常识点。把古诗词与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常识点的了解和回忆,一起还便于学生活学活用。

四、运用古诗词时应该留意的问题

把包含天然地舆常识的古诗词使用于地舆教育中,能够发挥多种积极性作用,可是不合理的使用古诗词不只达不到抱负的作用,乃至或许拔苗助长。因而,地舆教师在运用古诗词的时分应该留意一些问题。

1.所選用的古诗词应该是学生已学的或许较易了解的

引证学生已学或简单了解的古诗词易于树立古诗词与天然地舆常识之间的联络,便于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天然地舆原理和规则。假如选取的古诗词关于现在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冷僻或许难以了解,学生就会花较多的时刻和精力来了解古诗词的意义,而不是发现古诗词中包含的天然地舆现象及其原理。

2.在教育中使用古诗词应该当令

古诗词能够作为讲堂的引进部分以导入新课,也能够作为霸占重难点的利器,还能够作为常识点总结与收拾的东西。在本事例中,引证古诗词首要作为常识点总结,假如在讲堂一开始就引证诗词,学生或许会摸不着头脑。

3.在教育中使用古诗词应该适量

在地舆讲堂中过多的运用古诗词,一方面,会招引学生的留意力于古诗词,然后损失地舆讲堂自身的颜色,另一方面,过多的古诗词简单让学生回忆混杂。因而地舆教师在选用古诗词时不能一味地寻求数量上的多,而是应该重视质量上的精。

结语:地舆教师把古诗词这一跨学科教育资源运用于高中天然地舆的教育中,能够为讲堂添加颜色,协助学生攻破天然地舆学习的重难点,为学好天然地舆部分打下坚实的根底。一起,地舆教师在讲堂中运用古诗词时还应该留意遵从当令、适量、难易适度的准则,然后做到古诗词的合理使用,为天然地舆的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通讯作者:蒋良群endprin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