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阳朔峰林之美的最好方法,是乘着竹筏,悄悄荡入唯美的诗意之境,体会“舟行碧水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感触。
碧莲峰是阳朔的标志,它之所以在我国众所周知,是由于人民币20元面值纸币反面的图像,就选材于此。
柔柔的晨光、勤勉的书童、报晓的雄鸡、神灵的卓笔和幽静的读书岩,一齐反照在涟涟的波光里,好像一切都活了。
在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赞叹中,俊美的山与旖旎的水总是纠缠不休,闪耀着传统文明中最动听的情怀。而在长时刻的山水评论中,向来有这样共同的公论: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阳朔山水,是指北起兴安,南抵阳朔,沿漓江两岸绵绵的山光水色。这一区域具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两岸奇峰挺立,翠竹如海,全都反照在澄碧的江面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峰林之中,条条江河弯曲婉转,弯曲回旋扭转,“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赞叹,足以“引很多英豪竟折腰”。流水的雕刻与时刻的打磨,营造出很多怪石、溶洞、深谷等地貌奇迹,呈现出人世稀有的立体景色。
青翠如墨的山丘安静如镜的江面
阳朔峰林以多胜、以奇胜、以秀胜。群峰绵绵数十里,漫山遍野,如笋拔地,各不相倚。那座座山峰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风趣:书童山远看如婷婷玉立的少女独立于江岸,近看又似一古装男童,正在倚山苦读;画山布满各色石纹,远望如色彩缤纷的岩画;西郎山洒脱挺立,无异于儒雅的正人;象鼻山是一只贪恋漓江之水的大象,一年又一年地吸水,终究自己石化成了景色;尧山岗峦崎岖,气势磅礴,以变化多端,绚丽多彩的景致而出名,正所谓“朔风从东来,吹落遥空雪,洒向尧山顶,相看最奇绝”;月亮山石壁如屏,傍边一洞穿透,宛如明月高挂碧空,有诗赞曰:“山穿月曜无圆缺,月出山辉任去留,万古不磨惟此镜,与君长作广寒游”……
蓝蓝的天,款款的水,俊美的峰,迷漫的雾,一到阳朔就会被这些温顺的气味笼罩,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轻声细语,生怕惊动了这灵山秀水。在这片世外桃源静静枯坐,望着青翠如墨的山丘,安静如镜的江面,影子如画,心神已被这仙景摄去,与天然合而为一;或许也能够骑上自行车,迎着明丽阳光,在峰林与田园之间络绎,嗅着那草地的芳香滋味,让朵朵白云从头上飘过,让心境完全放松。
不过,领会阳朔峰林之美的最好方法,仍是乘着竹筏,悄悄荡入那唯美的诗意之境。人在轻舟上,被险恶的山峰仰望,被威严的巨石盘绕,与苍翠的竹海为伴,竹筏掠过涟漪,看明澈的水底一条条招摇的水草,能够实在体会到“舟行碧水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感触。
人民币上的碧莲峰“莲峰反照”双开并蒂莲
阳朔山水,就是一幅极具我国特色的水墨画。美景本天成,但在传统的山水文明情怀中,它们不只走进了人们的日子,还在无量的想象力之下,被赋予了丰厚的情感和动听的传说。
从桂林顺漓江而下,沿途美景次序而来:首先是半边渡、新娘岩,然后就到了浪洲村、桃源、双泉一带,紧接着是姿态万千的观音山、坐马山、虎山、锣槌山、鸳鸯滩、锣鼓滩;过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景色无限的杨堤村后,就能够赏识到鲤鱼挂壁、荷苞山、鸡笼山等许多山景;接下来,是声称“漓江巨壁胜景之冠”的九马画山;随后,黄布滩、朱壁滩、兴坪的“三岩五井十三山”、螺蛳山、“美人照镜”以及古色古香的渔村顺次呈现;再通过山高险恶的天水寨、鲤鱼山,两岸开端呈现土岭、郊野和村庄,一派田园景色惹人心醉;再持续前行约20公里,赏识美丽的碧莲峰,最终抵达阳朔县城,漓江游就此告一段落。
在阳朔的2万多群峰中,最耀眼的代表景象首推碧莲峰,它在我国众所周知——人民币20元面值纸币反面的图像,就是选材于此。
碧莲峰平面如削,圆润润滑,从正面看很像一面镜子,所以又名“鉴山”;船过鉴山往回看,它像一朵含苞莲花,浮水而出,反照江中,缓缓绽放,因而又名“碧莲峰”。爬山远眺,周围数十里奇峰树立,云霞旋绕,绮丽景色尽收眼底;仰望朔城漓水,田园村舍,夸姣图像如拥怀中。郭沫若先生1963年游历碧莲峰,曾赋诗赞云:“奇峰八面玉玲珑,深感吾身只二瞳。忽见观音千手眼,料应生自碧莲峰。”
碧莲峰山麓,有一条小道名为“景色道”,可看远山近水。沿着小道能够走到观莲桥——赏识碧莲峰的最佳观景台:在碧水粼粼的江中,反照的“莲花”向水底成长,与岸上的山体构成“双开并蒂莲”,令人叫绝。
景色道旁有许多石刻,特别以5米多高的“带”字最为壮丽。搭船接近阳朔码头时,昂首可见巨幅“带”字,鸾翔凤翥的气势和潇洒洒脱的神韵,让人惊叹。这个“带”字写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1834年他调往阳朔当县令,写下了这个“带”字。但他把这个大字刻上崖壁之后,却没留下任何注脚。不过,有人从“带”字的笔划中,拆解、揣摩出了“一带江山,少年尽力”8个字;也有人以为,这8个字,还言未尽、意未穷,完好内容是“一带江山,独一无二;少年尽力,永垂不朽”。这样的揣摩并非空穴来风,由于不远处的那道景色——书童山,就是对“一带江山,少年尽力”的实在演绎。
书童山与读书岩山水如画也逼真
书童山高不过100余米,远看如婷婷玉立的少女独立于江岸,近看,则发现一块高约丈许的巨石,在山腰处从主体别离而出,酷似一位宽衣拂袖的书童,正捧着书本悉心细读。
相传,曾有一位书童在这里陪大族少爷读书,但那少爷一味贪玩,一切学识之事全交书童代做,几年下来,聪明伶俐的书童学业大有出息,少爷却一无所长。适逢大比之年,书童随少爷一起进京赶考,成果天然是少爷一败涂地,而书童榜上有名。但读书不为求官的书童,却当机立断地抛掉那垂手而得的荣华富贵,回到家园,持续悉心读书。白云苍狗,很多年曩昔,书童远离了暗淡世风的宦海官场,阅尽了人世的大文章,身影早已石化为这灵秀峰林的一部分,后人有诗赞道:“青蒿道破漓江水,行舟划破万重山。多娇江山人醉眼,奇秀书童独叨光。”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书童山的周围,还散布着不少与读书有关的景致。书童山右面,有一座形如文笔倒插的山峰,人称“卓笔文峰”,有人说那是诗仙李白丢掉在世间的“神笔”,也有人说那就是书童用过的卓笔。千百年韶光曩昔,书童好像容颜未老,卓笔也仍然灵气十足,那些夸姣的传说把阳朔的山水装点得美轮美奂。书童山南面,有一座鸡公山,远眺酷似一只正在报晓的雄鸡,据说它每天都按时呼喊书童起床读书。在柔柔的晨光里,书童“闻鸡鸣而读书”的神韵,倾倒了八方来客。
在这里,还有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那就是晚唐诗人曹邺。他是阳朔人,有人曾细心研讨他的人生轨道,觉得他好像就是书童山活过来的“化身”。曹邺是唐大中年间的进士,曾官至祠部郎中,他的诗作《官仓鼠》直刺唐末社会暗淡面:“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大众饥,谁遣朝朝如君口。”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他敢直言时弊,借官仓的老鼠来挖苦和咒骂得寸进尺的封建官吏,因而青史留名。
与书童山相距不远处的北鹅山下,有处“读书岩”,是曹邺中进士前及隐退后的读书场所。这是一个大约高6米、宽4米、深10米的溶洞,洞口被葱茏的植被簇拥,环境清幽,确实是悉心读书的绝佳之处。入口处刻着“曹邺读书岩”字样,在这清幽幽静的空气里,显得庄严而深远。
从书童山到读书岩,一个是传说中有先见之明的书童,一个是历史上入世又出生的读书人曹邺。今日的咱们,能够平静地走过书童山,步入读书岩,在这如画也逼真的阳朔山水里,感触那一份安静和沧桑。漓江边,柔柔的晨光、勤勉的书童、报晓的雄鸡、神灵的卓笔和幽静的读书岩,一齐反照在涟涟的波光里,好像一切都活了。“一带山河”的旖旎丰韵,“少年尽力”的自如神态,令人遥想万千,但是阳朔峰林的精彩之旅,其实才刚刚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