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寒峥 峥蝾远去,青石仍旧

来源:城市地理 2025年07月12日 12:30

莫方华

我与海龙屯的相识,源于2014年夏天的一次采访,也因而认识了海龙屯考古队的负责人李飞教师。他前前后后在屯上工作数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海龙屯考古第一人”。他的考古笔记,让我对海龙屯的调查和体会有了不一般的视角。

海龙屯是一座用石、砖、瓦、木构筑起来的山巅城堡,其间石材的运用最为广泛,遍及于关口、城墙、地基台阶,甚至立柱以及窗卢。从山脚下的关口开端,我就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态,去俯视那些巨大又严寒的石头。年月尽管让屯上的琼楼玉宇云消雾散,却无法在这些朴素的石块上留下伤痕。从被垒成关口或城墙的那一刻开端,它们的颜色就现已凝结,即便许多地方陷落了,在丛生的荒草之中仍然不曾有任何改动;后来,装修烦琐的木材因烽火而灰飞烟灭,造型美丽的瓦当因倾覆而碎屑四溅,色泽亮堂的青砖因时刻而褪色衰老,它们仍然顽固地保持着本来健康而冷峻的姿势。

事实上,令我慨叹的不是石头,而是它们所代表的含义。遐想当年,要挖掘如此巨大的很多巨石,需求支付多少力量、血汗甚至生命,才干满意杨氏土司“置一城认为播州底子”、“立子孙万代之基”的要求?今日咱们所看到的这些石料大多沉重无比,在那个年代,运送的难度或许比挖掘的难度更高。但史猜中并没有留下关于石料运送方法的只言片语,山上也没有任何痕迹供咱们参阅,只能揣度他们或许是凭借了滚轴、滑板,辅以水泼光滑等方法拖拽而来。

但是,不论如歌猜测,面临那些巨大的石块,我只能惊叹,而一切惊叹的极点,当属飞虎关面前的“三十六步天梯”——巨大条石垒就的台阶高近70厘米,台阶平面向下倾斜,台阶两边,就是数十米高的山崖。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平播之役”,杨应龙能反抗明朝大军数日之久,这道通途功不行没。短短的36步,却让止境的飞虎关遥不行及,不知道有多少战士倒在这儿,不难想象那种尸横遍野的悲恸和哀怨……当年,拎着长刀的杨应龙,必定也曾傲立飞虎关。当一块块巨石毫不留情地滚向数十万大军时,我想他的心必定是在歇斯底里地呼吁:保家卫国的荣耀宗族,变成了“逆乱播州”的粝浑;抵挡外族的堡垒,成了家与国的战场,这或许是年代的悲痛。

屯上的富贵宫廷,跟着杨氏土司700多年光辉的完结而付之一炬,唯有那些青石,默不作声地穿过了年月的轮回和前史的兴衰,呈现在咱们面前仍然无动于衷,被鲜血浸透过的颜色、纹路和棱角,也现已被风雨洗刷洁净,可谓峥嵘远去,青石仍旧。

我忍不住想起李飞教师考古笔记中的那句话:“当目光穿越时空,穿越那一块块巨大的条石,我似乎看到海龙屯兴修之初。石工如雨的汗水逐渐风干,淳厚的劳作号子逐渐飘远,一座石头城堡巍然屹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