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带来的改动,也在巴村悄然发作。对当地修建来说,最大的改动就是柱的消失。
柱,是传统藏式民居中必不可少的结构。乡民洛珠十分赤贫,在巴村作为扶贫项目为他修建的一柱半房屋内,他对我讲了一番藏式修建理论:“建藏房必定要有柱。你看,甘丹、哲蚌、色拉、桑耶,不论巨细,哪个寺院修建没有柱子?按咱们藏人的说法,屋中有柱子就是宝物,没有柱子,屋子就是空的。藏房房顶铺木头,上面放石头,再放土,冬季屋子温暖;汉房顶用水泥,冬季不温暖,欠好。”
好像汉族传统修建可以表现六合人和的观念,藏族传统修建格式中也隐藏着藏族人的世界观。而经由出世的那栋房子,每个家庭成员的生命史都和修建严密相连。
嬷次尼的家,神殿坐落二楼正中,西边是储藏室,东边是待客、文娱之处,也是起居室,厨房设置在院门北边,厕所则在院门南边。这契合由龌龊至洁净的次序。
神殿素日里秘不示人,但最重要的宗教仪式都是在神殿完结。神殿中设置装佛经的经书架和佛像柜,有些人家的佛像与“央”并存,央是一种特别的柜子,听说装藏的是全世界的粮食。有的在装藏时,先要买一种特别的小棒子,必须到爸爸妈妈双全、由爸爸妈妈从小带大的七兄弟之家去买;要预备殷实人家的粮食,将小棒子刺进粮食中;将用100头牦牛制成的酥油倒进一种叫“扎西塔杰”的碗里;放入珍珠、金、银、铜、松耳石等,用布给坛子封口,然后放入柜中。这个柜子必须由念经的和尚翻开,我一开始不知道这个柜子的重要性,猎奇地想翻开一看终究,差点让主人家“金钱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