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到老情更好施立松 多情到老情更好

来源:37°女人 2025年03月03日 14:07

施立松

18岁那年,尚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奉爸爸妈妈之命娶了亲。新娘许宝驯大他4岁,是一个裹小脚的老式闺秀。“五四运动”后,逃离老式婚姻,是一种潮流,像俞平伯这样风流倜傥的年轻人,爱情该是轰轰烈烈,千回百转,但这桩不被看好的老式婚姻,经他们一走,却是一生一世。

俞平伯是走运的,爸爸妈妈为他铺下的婚姻路,并没堵住他的夸姣门。许宝驯娟秀纤细,温顺贤淑。她的脚尽管裹小了,但身世名门的她,自幼遭到杰出的家庭教育,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还能填词谱曲,尤拿手唱昆曲。

北大结业后,俞平伯拒绝了外面的鹏程万里,回到杭州榜首师范学校执教,居住在西湖边孤山俞楼,与西湖山水和妻朝夕相伴。夫妻俩赏月惜花,唱诗和词,曲画互娱。

俞平伯创造,许宝驯为他抄誊,他出书的榜首部新诗集《冬夜》,她亲手誊写过两遍。他研讨《红楼梦》,著《红楼梦辨》,她是他的“脂砚斋”,红袖添香,也朱笔点评。只这一书,便奠定了他一代“紅学大师”的位置。

闲暇时,夫妻俩深研曲学。许宝驯自幼跟名师学唱昆曲,她唱起来,行腔美丽,纠缠动听。对文武双全的妻子,对这桩婚姻,他是欢欣的、满足的。

受许宝驯的熏染,俞平伯也沉迷上了昆曲。他们专门请笛师来家中拍曲,俞平伯填词,许宝驯按照昆腔制谱。她演唱,他打鼓,俨然一对神仙眷侣。

俞平伯申请到英国留学,可刚脱离家门,就开端牵挂妻子。一路上,他不停地写诗寄给妻子:“身逐晓风去,影从明镜留。形影总相依,其可慰君愁。色彩信不幸,余愁未易止。昨晚人双笑,今朝独对此。”

他习惯了江南的杏花春雨,习惯了风里她淡淡的衣香和发丝里木槿的馨香。餐餐单调的汉堡,让他难以下咽,她做的梅菜焖肉、西湖莼菜羹,像一首首新鲜的小令。他牵挂她烤在红泥小火炉里栗子的香气,她手裁的碎花窗布,还有天井里绿色的盆景、发出着墨香的线装书……

在英国待了13天,俞平伯再也待不下去,决议当即回国。他的“半月留英”传为笑谈,但他不悔。归心似箭的俞平伯一路东归,一路写诗填词,遥寄夫人:“花花草草随人住,形影相依无定处。江南人打码头桡,海上客归云际路。消愁细把愁重数,执手合理三月暮。今朝悄对杏花天,那日双看杨柳絮。”他掐着指头数着回到她身边的日子,夫妻多年,还这般难分难舍,任谁都是看不懂的。

回家后,品她亲手泡的龙井茶,着她浆洗的衣衫,与她乘舟西湖中畅游,遂有一种史无前例的轻松感和一份安稳静好的踏实感。她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住他,让他无法脱离顷刻。后来,他曾一度壮行赴美,春天去,夏日便仓促归来。妻子亲手酿的青杏酒,等着他回来品味。对他来说,天上人间,与她相伴,才是美事。

1977年10月28日,是他们成婚60周年留念日,西方称为“钻石婚”,我国叫做“重圆花烛”。当晚,他们点亮花烛,安置洞房犹如新婚。为留念可贵的花甲姻缘,俞平伯在一年里咬文嚼字,数易其稿,写成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苍狗白衣云影迁,悲欢离合幻尘缘。寂寥情味堪娱老,几见当窗秋月圆……”

60余载相守,俞平伯在日子和精神上都非常依靠妻子。垂暮的许宝驯因病住院,与他分隔不到一个月,俞平伯竟写了22封信给她,信中除了问询关怀,更多的是悄悄话。他在信中吩咐妻子:“只可写给你看看,原信笺请为保存。”上面的款识,似青年时所写,然已八旬。

终有一天,她走了。那是他生命中最昏暗、最无助的一天,令风烛残年的俞平伯“不知所措,欲哭无泪,形同木立”。在剩余的年月里,他写下了20多首悼亡诗。他变得寡言少语,不再唱昆曲,乃至不愿提及昆曲,也不再为人题诗题字。他把她的骨灰安放在卧室内,晨昏相对,朝夕相伴,似从前的夸姣回想,润泽因她离去而干枯的日子。即便在病重期间,他也不愿脱离放着妻子骨灰的卧室。他亲笔拟好与她合葬的碑铭:德清俞平伯、杭州许宝驯合葬之墓。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这是张允和写给许宝驯80生日的寿联。谁说爱情就要千回百转,谁说爱情就需千帆过尽,猛然回眸,俞平伯和许宝驯,这对老式婚姻中的才子佳人,在动听的昆曲声中,化为一片旧时月色。

(水云间摘自《女士》2017年4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