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镜
几年前在印度德里旅行时,我走进一家工艺品商铺,赏识不同形制的工艺品刀具。老板是侨居印度的尼泊尔人,他说,纯手艺制造的藏刀销量极好,惋惜要几周之后才干到货。我没有时刻等候,但从此心里多了一份想念。两年之后,我总算有机会去往甘孜州白玉县的河坡乡,那里出产的白玉藏刀颇具特征,在整个西藏区域,甚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都享有盛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在二楼渠道上打造出的藏刀
藏族人爱刀,藏刀的出产已经有1600多年前史。康巴区域以威武粗暴著称,康巴人崇尚热血与骁勇,对刀的喜欢甚至超越牛羊,有一把好刀在身,走出门去,感觉自己好像变得更为强壮。藏地面积宽广,藏刀的产地也不少,在不同地域构成了很强的当地特征,首要有牧区式、康巴式、后藏式等,闻名遐迩的白玉藏刀,就是康巴式的典型代表。
据《白玉县志》记载,白玉藏刀“刀背厚,刀刃薄,不管腰刀、刺刀或是匕首,其刀身距刀背较近处正反两面大都刻有两道浅槽,在距刀把较近处往往还标有制造者的记号。刀尖与刀背、刀刃约成45°夹角。腰刀、刺刀长32—40厘米,匕首长约22厘米。而吊刀还有直鞘双刃、弯鞘单刃的差异。吊刀的刀身与刀把衔接处略向正面曲折,刀身的正反面在距刀背、刀刃、刀尖之间有一道向内的浅弧形槽,刀尖与刀刃构成的45°夹角,斜线与刀刃衔接处大都呈小弧形,男式吊刀长约21厘米,女式吊刀长约15厘米。”
白玉藏刀向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出产,没有一致的制造工序和款式,每家选用的原资料、加工办法、斑纹款式也不尽相同。大致来说,一把优质的7寸藏刀,制造工序将近百道:刀身大约9道,刀把大约40道,刀鞘大约45道。藏刀的原资料包含白银、白铜、铁、黄铜、紫铜、牛骨、牛角、朱砂等十余种,刀把多以牛角、牛骨或木材制成,高级一些的用银丝、铜丝等环绕;刀鞘更为考究,要包黄铜、白铜甚至白银,上面刻有精巧的飞禽走兽及花草等图画,有的还会镀金,镶嵌各种宝石,分外富丽。
藏刀很重视刀柄、刀鞘神兽纹的装修,古代战役时期,龙、狮、虎、象、鹞鹰、雕、狼等图腾在白玉藏刀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跟着战役的停息和藏传释教的广泛传播,人们日子的重心由战事转向佛事,从前作为武器的藏刀变成了供奉之物、日子用具和装修品,纹饰也更多转向吉利八宝纹、七瑰宝等藏传释教图画。
白玉县城依山傍水,是一个安静的小城。河坡乡坐落县城北面,是白玉民族工艺品的首要产地,闻名的噶陀寺也在这儿。当地的修建多是“棒瓦房”,以劈成两半的圆木作为原材主体,并在房子四角处交织衔接起来,一楼是家畜圈,二楼住人,三楼为晒场、库房或经堂。
当地家族式的藏刀制造作坊,都是由上了年岁的白叟带领,各家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艺。街面上其实看不到太多藏刀的踪迹,当地朋友带我去访问了一个家庭作坊,家庭成员们正根据分工,为一批藏刀制造刀鞘,棒瓦房的二层渠道上铺了毯子,摆满各式东西与资料,阳光洒了满地,人也都沐浴在阳光里。年青的儿媳在纸上勾勒繁复的装修斑纹,老父亲带着两个孙辈照着图样在刀鞘上雕琢,儿子在土法制造的火灶前重复锻打刀身、过火淬炼。
近年来,旅行业更加昌盛,白玉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其间不乏像咱们相同对藏文明感兴趣的外乡人,远道而来,带着赏识与猎奇,在川西高原内地寻访传说中的藏刀。这个小城现在仍然以自己的步骤逐渐前行,在浮躁的国际里据守自己的技艺和传统,看不到太多商业化的痕迹。
“格萨尔王的武器库”
河坡一带的矿产资源非常丰盛,唐代,藏王目的从康巴区域向东南内地开辟,便在河坡一带树立基地,专门铸造战役所需的刀、矛、弓、箭等。
岭·格萨尔是德格一带林葱土司的先祖,11世紀,曾显赫一时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格萨尔便以林葱为据,树立起包含整个康巴区域在内的强壮政权,称岭国。岭国的戎行南征北讨,英勇善战,在与霍尔部落(即回纥)进行的“霍岭大战”中,格萨尔王打败了霍尔白帐王,霍尔部落的闻名铁匠昂拉曲打和一大批工匠被俘虏到河坡一带。为战事所需,格萨尔王指令昂拉曲打向一切被俘工匠教授技艺,并带领他们为岭国打造武器,河坡成为冷武器年代康巴区域最大的武器供给地,被称为“格萨尔王的武器库”。“河坡”一名,听说也是由此得来——“河”是“霍尔”的简称,“坡”在藏语里有“搬家、搬运”之意,“河坡”即指霍尔人的搬迁之地。霍尔部落的工艺品,带有草原艺术的显着印记,在工匠为格萨尔王打造武器的过程中,这些艺术风格、手艺技艺也传承了下来,后来体现在藏刀工艺中。
藏刀使得河坡的钢铁打造工艺家喻户晓,而佛具的制造,则是河坡在大规模战役完毕今后仍能蓬勃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白玉县志》中说:“河坡之所以成为白玉甚至整个康区的手艺业中心,溯本追源,无疑是与康区第一座释教寺庙在河坡树立有着重要的相关。”其间说到的 “康区第一座释教寺庙”,就是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的噶陀寺。
噶陀寺树立后,为了教派的开展和颂扬,寺中活佛屡次往复华夏,聘请到一批批汉族闻名工匠,在白玉兴修佛堂,刻画神像,雕琢经版,制造佛事用具,这也为藏区的工艺注入了簇新的内容。元代,国师八思巴进京,途经噶陀寺,与主寺活佛结下师徒之谊,回来时又为寺庙带来一批工艺珍品,并再次延请汉藏两族工匠共修殿堂,兴修宝库。明代,寺中活佛应明成祖朱棣之邀赴京,寺中一些工匠也随同前往,白玉的民族工艺与华夏先进区域初次有了面临面的沟通,武器工艺也逐渐向佛事工艺等方向转化。
Tips
白玉县
白玉县坐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金沙江自北向南流经其西部。关于“白玉”称号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来自藏语音译,“白”意为“吉利盛德”,“玉”意为“当地”,传说这儿原是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教授无上密咒大法的圣地,是充溢吉利盛德之地。另一种说法是,县城北面有雪山湖泊,日照之时润滑润泽,恰如白玉。endprint
东汉时,白玉曾是颇有传奇色彩的西戎白狼国的辖地,唐宋时期又分属强壮的吐蕃和岭国,当地崇尚热血与骁勇,境内撒播着许多关于藏王、格萨尔的传说。白玉也是德格土司的前身萨玛王朝的发源地,曾是与拉萨齐名的朝圣之地。
进入白玉首要有南、北两条线路,北线从德格动身,沿途可观赏藏区最大的印经院、阿须草原格萨尔故乡、宁玛派本寺噶陀寺、河坡藏刀手艺艺之乡; 或由南往北,从巴塘进入,沿途会通过山岩戈巴——父系氏族文明区域和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觉姆之城亚青寺等。
白玉因地处G318和G317之间,交通较为便当,即使“十?一”等大假期间堵车几率也比较小,非常合适自驾旅行。县政府正着手构建以“走进宁玛祖地, 探秘父系之遗”为中心的景区,尽力提高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及白玉·河坡工艺品牌的知名度,以促进旅行和民族手艺业的交融开展。
康巴藏刀
从唐宋时起,白玉与华夏一向保持着政治、经济、文明上的联络,这种联络直接影响了白玉藏刀的开展,而白玉藏刀的开展,又承载着当地藏族丰盛的文明和前史。
唐刀的传衍
唐代,是中国古代继先秦时期的青铜锻炼之后,锻炼技术开展的第二个顶峰,代表器物之一就是刀。唐刀向东传衍,在高丽和日本开展出了别具特征的冷武器,向西南传衍开展出的藏刀,却在绵长的前史中放慢了脚步,现在仍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唐刀的姿势和气势。
繁复的斑纹
藏刀斑纹繁复,在刀鞘、刀柄上,不只有藏地常见的虎、狮、鹞鹰、吉利八宝纹、法轮双鹿、火焰寶、金刚杵、莲花等图画,也大多雕琢有祥龙、满意云、忍冬纹、缠枝纹、卷草纹等从华夏区域撒播过来的汉地传统的吉利纹样。这些纹样传入藏地后,规划更为斗胆、自在,比方龙形纹样便广泛应用在各种藏刀装修中,而并非贵族的专属图画。
听说文成公主进藏时曾途经白玉一带,随行的部队中,有许多华夏区域优异的锻炼师和刀剑工匠,他们不只带来了汉地精巧的金玉饰物,也带来了共同的装修风格,那时留下的卷草纹、鱼子纹等一向延用至今,卷草纹也被称作“唐草纹”,藏语称“甘青”,是白玉女式藏刀中被运用最多的纹样。
纯手艺打造
白玉藏刀是纯手艺打制,铸造用的火灶是土法制造,铸造方法也沿袭古法——低温锻炼,重复锻打成形,使得钢材更具弹性和耐性。一把藏刀的出品需求几个月的时间,刀身几毫米厚,硬度极高,也非常尖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