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稚龄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唐代闻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陆羽的《茶经》,与后来的茶书不太相同。那些书主要写怎样品茶,什么茶好,是文人雅士喝茶的指导书,算是品鉴攻略。陆羽的《茶经》则在考证史料的基础上,亲身调查茶园,品鉴水、土于茶之风味的影响,具体记录了种茶、采茶、煎茶和喝茶的办法。细读《茶经》,觉得应将其划归到自然科学领域,而非社会人文类图书。
《茶经》的第一章,写的是茶之源。我国有的茶树仅高一二尺,有的却高达几十尺,还有的竟然粗到两人才可合抱,砍下枝叶才干采到茶。《茶经》说种茶的土壤,以充沛风化的岩石土壤为好。我想大约是因为其间所含的矿物质比较丰富,可令成长其间的茶叶富集养分,滋味更有层次。说到茶叶等第,以向阳山坡,林荫掩盖下成长的茶树所产的、芽叶呈紫色的为好。前年,笔者就有幸收到两箱紫芽茶。紫色的芽葉含有花青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成效。陆茶仙尽管没有现代养分科学的“文凭”,却从实践动身,把握了植物中化学物质的摄生成效与饮用价值。
《茶经》的第二章,写的是茶之具,记录了十五六种采茶、制茶的东西。这些茶具的原料全都来源于大自然,大多为竹子、树木、树皮、石头,似乎一点点不带人世的烟火气。拿这些东西来制茶,或是隔水蒸制,或是用“火灰”将其渐渐焙干,进程中并不运用明火。“有火无焰”可令茶味愈加质朴、新鲜。用今日的眼光看,这种做法降低了发生致癌物苯并芘的可能性,愈加健康。
《茶经》的第三章,写的是茶之造,介绍了茶叶从采摘到制成茶饼的进程。其时采茶,是在唐历的二到四月间,也就是现下说的雨前茶、明前茶上市的那个时间段。春季温度比较低,茶树成长相对缓慢,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组成与堆集,成长期间病虫损害低。与秋季绿茶比较:春季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高出3.0%,咖啡碱高出3.4%,氨基酸高出10.2%。明前茶的氨基酸含量相对明后茶而言更高,含有较少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因而茶汤口感香而醇。
《茶经》的第四章,写的是茶之器。与第二章的采茶、制茶东西相差异,这儿写的是煮茶的用具。茶之器包含二十余种,从煮茶的炉子到火夹、放茶饼的白色纸袋、橘木做的碾槽、取茶用的茶则,盛水的水方,乃至还有装盐的容器。各式各样一大套,能够出现一场完好的茶事典礼。
《茶经》的第五章,写的是煮茶办法。煮茶一沸:水温为80℃左右,放一勺盐;二沸:水温至90℃,舀出一勺水,放入茶粉(其时茶的形制是“茶粉”而非“茶叶”),不断拌和;三沸:水温到达100℃,把二沸舀出的水倒入,持续拌和,使欢腾暂时中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陆茶仙说,煮茶的水里放适量的盐,能添加茶的香气。以养分学的观念解读,含有大约1~2克的盐,能协助茶里的矿物质分出,提高茶汤的滋味。此外,茶中所含的某些氨基酸成分,能够与盐里的钠离子相互作用,生成能够提鲜的物质,使得茶味更美。
《茶经》的第六章,写的是喝茶之法。唐朝盛行的煮茶办法是放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再加上茶,长期地进行煎煮。陆羽并不喜爱,他推重的是更为质朴、更能令人体会到茶之本味的喝茶方法,可让喝茶者从单纯的口腹之欲,过渡到享用精力层面的高雅愉悦——“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简略的喝茶方法除了能令人宁心静气,体会清闲高雅的茶文化,也能确保茶粉中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分出,一起也能削减养分丢失。
《茶经》的第七章,写的是茶之事,也就是茶的开展前史。
《茶经》的第八章,写的是茶之出,说的是茶叶的产地,而且列出了排行榜。《茶经》中总共写过两个排行榜,一个是第五章中关于煮茶用水的排行榜,另一个就是这一章中说到的茶叶产地排行榜。细想之下,水分品阶,茶有凹凸,大略是和其间的矿物质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有关。唐代没有精细的检测设备,陆茶仙给的排名应该是相同样尝,亲身品鉴出来的成果。寥寥数字,横跨春秋,遍走大江南北,很多艰苦“力”透纸背。古今爱茶第一人,实至名归。
《茶经》的第九章,是茶之略,写的是“制茶”和“煮茶”相关内容的弥补阐明。如,关于煮茶用具,如有石可坐,则能够不要具列(摆设床或摆设架);如用干柴、鼎锅之类的烧水,那风炉、炭挝、火夹、交床之类的都可不必。可见陆茶仙并非为寻求繁琐而写“经”,而是按需动身,实用为纲,颇有点现代科研工作者的精力。
《茶经》的第十章,写的是茶之图,是说将《茶经》的正文,写在白色的绢布上,摆设在座位后边当布景用。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陆茶仙的自媒体嘛——给喝茶者以范本,也为自己的著作做了很好的宣扬。
此外,陆茶仙还通晓传达学规则,请“大咖”神农氏当代言人,才有了杰出的传达作用。
一本《茶经》不但写清楚了茶的种、煎、吃法,还阐明晰茶的养分与品鉴,成为我国茶文化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