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家儿女家装,赤脚挑鱼上商场。
男人风云深浅海,母亲心思旦昏香。
宵灯斗宿争明灭,晓梦鱼龙辨现藏。
万倾波澜卓竿立,天苍苍处水苍茫。
——聂绀弩《户》 写于汕尾
早年广东这边总是把终年日子在水上的渔民称号为“家”,意思是“住在船上的人”。小时分就常听大人说起这个词,由于广州的前史,总是和珠江水,和渔民、渔村不可分的,老人家还习惯于把黑黑瘦瘦的孩子,戏称为“家妹”、“家仔”,多少有点贬称的意思。我就猎奇,“家”的孩子,为什么就是黑瘦的?后来才理解,“家”是广府、客家等珠三角汉民系抵达珠三角的前期南边汉族人,还有一说是以为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边水上民族受陆上民族排挤,多年来流浪于海上构成的一种特别民体。这一称谓,或许是由于家人终年以舟为家,日子在海上,风吹日晒,如蛋壳流浪于海面,并且终年在海上与风波奋斗,处于险峻的生计坏境,好像蛋壳般软弱吧。
出海三分命,上岸垂头行。这是他们的口头禅,由于不管遇到不管哪一个“家”人,都会这样开端他的倾诉。但是,这早已是一种他们习以为常的生计方法,再大的危险,留给江海,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应战的日子充溢希望。而回到自家的船上,他们又悠然地址上水烟,喝一杯热茶,找到归于自己的闲适和温暖。
细滑的河沙,略带腥味的江风,二三十艘渔船安静地停在江中。渔民们忙着捕鱼、洗菜煮饭……如此恬美的画面,在广东省沿江沿海区域,仍然随处可见。照射在家渔船上的阳光,仍然绚烂。
新洲
新洲渔民新村建在江边,归广州市白云区办理。小村内,巷道狭隘,高楼多为3层楼,现在这儿仍寓居着300多户、1000多人的渔家。“广州本来有三个渔业社,即沥滘渔业社、珠江渔业社和新洲渔业社,是其时的渔业大队,但现在前两个村早就不打鱼了”,新洲村彭书记说。
朋友妈妈的老家就在这儿。走进他家依江而建的吊脚“水棚”,是细长的形状,从进门到通往江水的阳台,能够一目了然。中心的天井洒下阳光,映热了被磨光的红地砖,映红了一盆朝气蓬勃的海棠花。地砖接缝处,能够看见水被阳光折射出来的粼粼波光,激烈得能够刺疼眼睛。再往前,就是木条建立的临江地板了,踏上去吱吱嘎嘎,洗手间也仅仅开个长方形的窗罢了。房间空气通爽,江风习习。最里边就是通往江水的小天台,它尽管小却反常生动,晒满各种形状、不知谁捕来的剖好的鱼,看起来让人垂涎。刷过红漆的铁梯就这么安然伸向江水,你只需要走下去,就能够撑小小的渔船去打鱼了。朋友说小时分,他们就是直接从铁梯下水游水的。每天黄昏的时分,渔船会停靠在阳台下面,姥姥就站在铁梯上,洗晒鱼网,然后去做最甘旨的鱼汤。
现已垂暮的姥姥,一向寓居在这儿,从年青的渔民女孩,到出嫁,到老。老人家睡在通风口,说什么也不肯脱离这儿,由于在她眼里,再酷热也还有江风陪同。看到她年青时的黑白照片,梳着长而黑的粗辫子,尽管黑但不瘦,眼睛大大的充溢阳光。
周围的人家许多也只剩余老人家,他们的后代已抛弃这儿的日子。但是挂在门前的风铃还在,眺望彼岸的巨大轮船。每家每户那伸向江水的梯子悠然立在那里,一副满意的表情。花仍然美,水仍然媚。村里只要一条大道,两头的商铺也根本没人打理,就连邻近的船厂也相继封闭。幸亏的是在小小的港口,渡轮却一向热烈,简略高兴的人们彼此招待着,端着饭碗三三两两在夏天的阳光里,蹲在水边吃饭,然后再“叹”一轮江风。直到天黑,村子亮起了星星点点橙黄的灯火。村子里的人大多都知道,偶然谁家有了喜事或来了客人,就会相约到村口仅有的一家饭馆吃饭。
这天,58岁的吴锦明坐在家里,面朝着宽广的江面,望着一艘浸在江水里的旧机动船,若有所思地喝着茶。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渔民,从十几岁起开端打鱼,多半时刻都在珠江上度过。他通知记者,曾经的江水比现在洁净许多,每到夏日,渔民们都跳进江里游水降温,小孩也在江里学游水,那些日子,每天都离不开珠江水。 上个世纪90年代,珠江水质开端恶化,渔民们靠打鱼很难保持生计,许多人都抛弃了打鱼,挑选上岸。从那时起就很少看到人下江游水了。现在吴锦明的妻子和儿媳妇在家里做手工艺活补助家用,远处江面上停靠着作废的渔船。
这几年,吴锦明欢喜地看着珠江水通过管理又开端变清,他还传闻每年都有上万人一同游珠江。他说,珠江水变清后,即便不再打鱼,也要带自己的小孙子在珠江里学游水。
但这条村子里,仍是有至少400人仍然过着以打鱼为生的日子。40多岁的彭哥是新洲渔村的第二代人,父亲是老渔民,到了他和弟弟这一辈,仍然以打鱼持家,仅仅打鱼的地址离家越来越远了。在彭哥记忆里,曾经老一辈打鱼时,只需将船开到番禺莲花山一带,就现已满足一家人一年到头衣食无忧了。跟着政府对珠江整治的注重及增殖放流,现在,住在珠江边的新洲村渔民供认:这两年,鱼的确比从前多了,首要多了鲫鱼、鲤鱼等鱼种。有时也会捕到一斤多重的鱼,不过,珠江水明澈还需要更多的尽力。
今天在珠江,偶然也能捕获到一些小小惊喜,但彻底以珠江鱼养家糊口是不或许的了。彭哥们的打鱼地址也早已逐浪流浪到数百里之外的珠江口。
柴油机轰隆隆地在水面响起来,彭哥手脚利索地解开了船锚。此刻,彭嫂静静走向船头, 点着一炷香,插进香坛,并折腰向河口虔诚地三磕头。
渔村将这样的渔船叫作夫妻船,在村里有好几条。到7月底盛夏时分,他们就会备足汽油、蔬菜和淡水,首尾相衔地驶离新洲渔村码头,顺江水向着苍茫大海跋涉。两个月的休渔期完毕了,这一年里剩余的几个月,他们都将在海上捕鱼度过。
出海的船一般在珠江出海口邻近活动,晚上就停靠在莲花山、南沙、增城和黄埔几个渔港里,每天打来的鱼趁新鲜在渔港就卖掉。有经历的渔民都会通过水色和气候来估摸一天的收成。收成最好的时分,是在飓风降临之前——据渔村里遇到过飓风的人讲,飓风要来的时分,远远的就能看到黑云翻滚着,遮天蔽日,接着就是电闪雷鸣,但这也预示着一次小小的丰盈。按彭哥的说法:“假如往常一天能打一百斤鱼,那么飓风之前能够打到二百斤。”
现在船上的日子比曾经是好多了,渔船上有电视,通过天线能够收到二三十个电视频道,和家里差不多。曾经船上煮饭是要烧柴的,现在都改用天然气了,想买菜的话也会有人送到渔港。在渔港你还能够买到日子用水,买来后放在专门的船舱里,煮饭、冲凉都够用。渔民们还会在船上养条狗,用来护船。
曾经的小孩子大都跟着爸爸妈妈出海,现在夫妻出海时,会把小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许多渔民家都是独生子女,不能耽搁孩子的学习。”彭哥说。出海的渔民一般三个月才回村一次,分别在端午、新年、年审的时分和休渔期,休渔期在每年的六七月份。现在的柴油贵,大船来回一次要花费上千元。所以许多渔民会把船停在渔港,自己坐公共汽车回村里来。
“一、二、三、四……”每逢那个时分,站在渔村码头送别的麦主任,便会一边小声数着第一批开渔出海的船舶量,一边远远对着渔船喊:“一路顺风顺水,多打些鱼啊!”
南沙
南沙区域水网布满,湖塘许多,天然环境优美,北部大多为农田犁地,南部入海口区域大多为围垦填地。在这儿的鹿颈村还发现了的古文明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明堆积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和唐宋时期,文明层最深1.8米,其间以商周时期堆积最丰厚。
鹿颈村乡民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尽管南沙大开发,村里现在首要经济收入现已不是渔业,而是依托厂房租借等其他工业,但村里仍然保存有一个小小的蒲州渔港,有六七条渔船,尽管从事渔业年青人并不太多。
本年由于广州管理河涌初见成效,现在在珠江入海口邻近的近海,鱼比前几年多了,水也没有曾经那么脏了。黄皮头、潮虾、丁鱼等鱼类是南沙渔民捕捉的首要经济鱼类,前几年出海一天,收成大约只要几十元的收入,现在最多一天可达千元,抵得上去外地打工一个月。
渔民们说,这些鱼只要海里才有,人工还不饲养,假如水质欠好,不会平白无故多起来。
从下午3时开端,蒲州渔港就热烈起来了。出海的渔船连续返港,空气里有一股新鲜的鱼的气味,前来收买的渔贩就在船头和渔民讨价还价。渔民一边忙着整理一天的收成,一边清洗渔网与渔船。
40来岁的渔民老罗仍然坚持着他们的祖业,他有一条小渔船,打鱼规模首要在珠江口近海岸边,和其他的渔船根本相同,不能出去太远,每天上午动身,就在出海口邻近,最远也不会出外零仃洋,下午三四钟就会回来。“黄皮头,大的48元一斤,潮虾,28元一斤!”最近老罗在捕鱼活动中发现了一个惊喜的现象,现在鱼比前几年多了,并且个头也大了不少。黄皮头,潮虾,丁鱼等鱼类是南沙渔民捕捉的首要经济鱼类,大的能抵达2两一条,每斤的收买价要48元,而曾经只要手指巨细,三条才干有现在一条大。而潮虾的价格,个头大的到了28元一斤。老罗说,“前几年出海一天,收成大约只要几十元的收入,现在最多一天可达千元。”
“现在在外面打工一个月也不过一两千元钱,而在家打渔,命运好的话,有时一天就能抵上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假如海水越来越好,估量不少后生仔都会回来打渔了。”
下午4点见到老罗时,他正在渔船边悠闲地坐着。“这几年近海海水的确清了许多,你看船上的渔网,曾经出海回来网可没有这么白,都是黑的,要清洗半天才行。”
“或许百花鲈快要现身了吧?”鹿颈村的黎书记说,“曾经这儿有一种很贵重的鱼叫百花鲈,这种鱼的鱼膘是医学手术资料,价格与黄金相同贵重,100斤左右的百花鲈价格达30万元,你看咱们村许多房子,都是靠它建起来的,只不过有一阵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了。这种鱼的食物首要就是黄皮头,潮虾等,从现在的状况来看,近海鱼类食物生态链正在渐渐康复,信任不久,就能见到百花鲈的踪迹了!”
旅行 资讯
轮渡线路和时刻
1.深井岛——新洲单纯客渡轮渡时刻从早上6:00-21:00,票价0.60元;
2.黄埔造船厂——新洲单纯客渡轮渡时刻从早上7:00-18:00,票价同上。由新洲码头可步行(约半小时)或乘137路、262路公交车至黄埔村。
3.黄埔古村、长洲岛、深井岛都是一江之隔,由新洲码头坐渡轮可到闻名的黄埔军校原址、东征烈士墓、长洲炮台遗址、深井古村等。
公交路线
1.广州市区乘坐137路公共汽车可通过琶洲村、黄埔村抵达新洲村总站。动物园南门总站06:15-21:45,新洲总站06:15-21:45,票价2元。
2.在广州市区有到南沙汽车站的大巴车,18元/人。或在广州东乘坐302路(6元)到市桥汽车站下车,换乘市桥路到南沙客运站专线车(在金洲站下车7元,在南沙客运站下车9元)。还能够在流花车站坐广州至南沙的301大巴到南沙客运站。地铁4号线也可抵达。
小吃:
云吞面:从新洲乘渡轮到对面黄埔村的生记面店,店是本村人开的,传闻云吞师傅做了四十几年的云吞,面与云吞重量的搭配法许多,价钱超值。
艇仔粥:黄埔村西南侧石基村码头的艇仔粥地道传统,现在有“鸡记”和“猫记”两家船舫运营,后者出品细腻、效劳较好。艇仔粥粥底有海美味,料足味美,只需2元一碗。在小艇上吃粥,更能品尝出“艇仔粥”的异样风味。其它炒粉、炒面、炸云吞、油菜和各式煎饼(南瓜饼、莲藕饼、萝卜饼)滋味也很地道,价格在1-5元内。值得引荐的还有清炒河蚬,清甜鲜香,一碟不过3元。
生果:黄埔村、石基村码头河堤上还有乡民摆卖自家出产的时令瓜果,如木瓜、芒果、杨桃、番石榴等,都非常新鲜。黄埔村还能够在瓜棚里吃到地道的农家走地鸡、新鲜的清蒸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