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皞天
作为伊朗故都,南来北往的商客都聚集于此,各種产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全国,民间撒播的“伊斯法罕半全国”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伊玛目清真寺由阿巴斯大帝命令缔造,聚集了全伊朗最优异的工匠,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雄壮庄重、精巧绮丽,是国际上最巨大的修建之一。
有经历的旅行者会说,三十三孔桥在一天之内会变幻出不同的风格,一定要白日去一次,晚上再去一次。夜晚,灯火辉映下的孔桥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伊朗,古称“安眠”、“波斯”,而安眠帝国就是古代波斯帝国的雏形。公元1501年,萨法维王朝树立,在阿巴斯大帝的控制下,波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其时的帝国首都就是被称为“全国之半”的伊斯法罕。
在阿巴斯大帝的召唤下,波斯公民初步兴修伊斯法罕,很多美丽的清真寺和光辉壮丽的宫殿拔地而起,不仅如此,规划精巧的桥梁、宽广的景象大路和百花盛开的公园也应运而生。
彼时的伊斯法罕金碧辉煌,无愧于“波斯明珠”的美称,让前来的欧洲人拍案叫绝。依据一名法国商人让·夏尔丹的记载,公元1666年时,伊斯法罕具有162座清真寺、48座经书院、182家商队客店和173个公共澡堂,南来北往的商人人山人海,商业昌盛,是其时国际上最富贵的城市之一。
现在,虽然德黑兰成为了伊朗的首都,但这个中东国家的“文明魂灵”却仍是它的故都——伊斯法罕,壮丽宽广的伊玛目广场、精巧绮丽的伊玛目清真寺、如梦似幻的三十三孔桥……这颗古代的波斯明珠,至今依然灿烂、耀眼。
波斯帝国最富盛名的故都位居国际第二的伊玛目广场
在我国人的心目中,天安门广场天然是国际上最大的广场。不过,关于国际上的第二大广场,很多人或许就答复不出来了。其实,不论是伊朗人,仍是全球出名的旅游指南《孤单星球》,都会给你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
伊玛目广场长560米,宽160米,环绕着4座雄伟壮丽的伊斯兰古修建,而4座修建之间有双层拱券走廊衔接勾结,使伊玛目广场展示出庞大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纵深感。据说在萨法维王朝时,每逢有外国使团来伊斯法罕宫殿拜谒,官员们就会把使团带到广场北侧的进口:只见大门洞开,宽广的广场缓缓展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都会为之震动。
说到伊玛目广场,就不得不说到它的缔造者——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在伊斯兰前史上,阿巴斯大帝与苏莱曼大帝和阿克巴大帝齐名,被美国前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称为“萨法维王朝最出色的控制者”。萨法维王朝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中心时期,被视为该国近代史的初步,而作为第五代君主的阿巴斯大帝(1587—1629年在位),则为现代伊朗的边境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在此期间,伊斯兰教什叶派也被确立为国教。
阿巴斯大帝在位时期,对内大力发展经济,稳固中央集权;对外活泼扩展边境,造就了一个国土广阔的波斯帝国:其边境西起两河流域,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波斯湾,北靠高加索山脉,是波斯帝国前史上的鼎盛时期。
伊玛目广场上面向不同方位的4座修建,代表了伊朗社会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北侧的巴扎(意为“集市”)代表了商人阶级,他们构成了伊朗的经济支柱;西侧的王宫代表了尘俗的权利;而南侧和东侧的清真寺——居于广场最重要方位的修建则代表了伊斯兰神权在该国的肯定操纵位置。
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伊斯法罕就已初具城市规模,但直到16世纪的萨法维王朝时期,这座城市才真实昌盛起来:1598年,阿巴斯大帝大北乌兹别克人,解除了来自东北方的要挟,便将首都从西北部的加兹温迁到中部的伊斯法罕。新都初立,百废俱兴,在阿巴斯大帝的领导下,伊斯法罕展开了汹涌澎湃的城市建设,壮丽的伊玛目广场即建成于这一时期。
建成后的伊玛目广场成为其时国际上最大的宫殿广场之一,国王在此举办庞大的宫殿典礼与节庆盛典,广场上至今还保留着其时马球竞赛用的球门石杆。其时,国王立于广场西侧的阿里卡普宫高台之上,台下广场礼乐阵阵,人群欢舞,萨法维王朝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那时的伊斯法罕,人口多达50多万人。作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商客都聚集于此,各种产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全国,成为国际上最昌盛的城市之一,民间撒播的“伊斯法罕半全国”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灿烂精巧的伊玛目清真寺如梦似幻的三十三孔桥
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的文明艺术空前昌盛,此刻发生的修建是伊斯兰文明中的珍品,而其间的经典代表作,当属伊玛目清真寺和三十三孔桥。
伊玛目清真寺,又称作“国王清真寺”,是由阿巴斯大帝于17世纪上半叶命令缔造的。为了这项工程,他召来了全伊朗最优异的工匠,他们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其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雄壮庄重、精巧绮丽,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也是国际上最巨大的修建之一。
来到伊玛目清真寺面前,只见正门上有许多闻名书法家用美丽的波斯文书写的诗文,挺拔的宣礼塔大门贴满了绮丽、缤纷的美丽瓷砖。蜂窝状的门廊拱顶上是令人目不暇接的装修,门廊下则贴着细腻柔滑的大理石。从一扇装修繁复、写满《古兰经》文的木门步入清真寺正殿,映入眼帘的是挺拔的拱券与穹顶,四周是以蓝色为主颜色的五颜六色瓷砖,墙壁上还有反映其时文明艺术最高水准的岩画和装潢。走入寺内南侧,只见阳光从大殿穹顶上洞开的窗户照耀进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还可听到阵阵洪亮的回音——如此美妙的声光效果,不由让人发生一种与真主同在的奥秘感。
在《伊斯兰艺术》一书中,伊玛目清真寺获得了极高的点评,书中称它既不同于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不同于西班牙和北非的艺术风格,而是真实的“伊朗风格”。
发源于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脉的查扬德河,从西到东贯穿了伊斯法罕市区。在潺潺的查扬德河上,横跨着11座颇具前史感和艺术美的古桥,其间最为美丽的当属三十三孔桥。
三十三孔桥建于公元1602年,全长298米,因有33个桥孔而得名。孔桥基层由33个半圆形桥洞构成,规整地顺次摆放。桥洞倒映在明澈的河水中,与桥洞自身构成三十三个规整划一、浑然闭合的圆孔。
走在三十三孔桥的拱券里,你看到的不只是那纵深感极强的桥洞、孔桥倒映在河中的完美倩影,还能看到当地人闲适的日子:几个朋友靠在桥洞墙边畅谈,小孩在旁边追逐、嬉戏,还有人在桥洞里唱着当地悠扬的民歌,这傍边,天然也少不了谈情说爱的情侣……真可谓尽显人生百态。
有经历的旅行者会说,三十三孔桥在一天之内会变幻出不同的风格,一定要白日去一次,晚上再去一次。的确如此,白日的拱桥上,更多的是步履仓促的行人,而当夜幕来临,这儿才逐步变得热烈起来。尤其是在傍晚时间,当柔美的晚霞映照在桥面上,人声轻絮,水声潺潺,一切都显得那么沉着而美丽。到了晚上,在橘黄色的灯火辉映下,孔桥变得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独具匠心的手艺艺品陈旧巴扎的精明商人
人人都知道波斯地毯是伊朗的国粹,孰不知伊斯法罕是简直一切伊斯兰手艺艺品中的俊彦。阿巴斯大帝为了打造这座全新的首都,约请了国际各地的能工巧匠。尔后,伊斯法罕名匠辈出,各种技艺渐臻老练,发明了手艺艺的奇观。
走在伊斯法罕的巴扎,就像是在观赏一场生动的艺术展。巷子里,金银匠打制器皿叮叮当当的声响环绕耳畔,商铺玻璃橱窗里不时透出精巧的珐琅器皿的蓝色亮光。随意从门缝一看,即可瞥见价格不菲的手艺地毯熠熠生辉。
在伊朗的一切手艺艺品中,波斯细密画最为有名。在手抄经典或民间传说、科学等书本中,波斯细密画是和文字相配合的一种小型图像,首要运用了阿拉伯几许和植物纹饰,并结合了我国的传统山水画技法,因方法细腻、体裁生动有趣和极富装修性而深受人们喜欢。时至今日,以细密画大师奥斯坦·穆罕默德·法尔希奇扬为代表的现代伊朗细密画著作仍活泼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这位大师的著作意境深远,技艺精深,被称为“一位归于全人类的画家”。巧的是,这位“颜色神话的大师”便诞生在伊斯法罕这座艺术之都。
當你行走在伊玛目广场两头陈旧的巴扎时,头顶上是具有数百年前史的穹顶,两头的商铺密密麻麻,各色精巧的工艺品透过窗子散发出诱人的光辉,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巴扎的店肆商人常常守在门口,见了你便会不停地向你打招呼,有的还会跟你信口开河一句带着伊朗口音的汉语“你好”。他们乃至还会把你请进店肆里,约请你入座,随后端上一个铁盘,盘子上放着两个装着红茶的玻璃杯,一边还放着一碗方糖。店家会一边和你聊着天,一边推杯换盏,与此同时把论题引向店肆中的产品,继而又会鼓动你买几件带走。这种看似热心的待客之道,折射出来的却是当地由来已久的经商传统。
其实,早在驼铃阵阵的西汉时期,伊斯法罕就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一站,也是其时亚非欧三大洲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史记》中关于安眠帝国“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的文字,用在伊斯法罕身上也相同适用。其时的伊斯法罕在西方人眼中仍是奥秘东方的代名词,英国小说家詹姆斯·莫利阿的著作《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就曾详尽地描绘了当地的诱人风情,以及许多商人经商的场景。
现在,那阵阵驼铃声现已远去,新丝路又从头敞开。迷失在陈旧而喧闹的巴扎里,在巨大、陈旧的穹顶之下,你能看到不少商铺的门口都贴着付出宝和付出的标志——伊斯法罕的商人看准我国经济腾飞的机遇,迎头赶上了新丝绸之路的浪潮。
在伊斯法罕的最终一晚,我又来到了伊玛目广场,只为再看一眼那诱人的夜景。夜晚的广场比白日更热烈,人们纷繁涌入广场休闲文娱。当行将进入广场之前,我竟偶遇了一位名叫“芮逸德”的伊朗小伙,他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是一名“我国通”,现在在巴扎里从事藏红花和波斯地毯的生意。得知我来自北京后,他说自己常去北京,以便看望他在那里经商的哥哥。所以,咱们便约好在北京再会。别离之际,他递给我一张手刺,上面印着二维码。“加个吧”,他笑着说道。我会心一笑,结识了这名深谙我国结交之道的伊朗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