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奥冰
野云庵。
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卧龙岗上柏森森
南阳我去过屡次,“四圣”中也拜谒过两位。唯一张衡博物馆和南阳武侯祠未曾去过。后来得知市内还有一处七百余年的奇迹——南阳府衙,所以计划此行同时观赏。
早早来到具有“全国第一岗”之称的卧龙岗。武侯祠就坐落山岗之上。来到武侯祠,穿过门前的“千古人龙”牌坊,绕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牌坊,走上仙人桥,迎面就是大拜殿。殿中矗立着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雕塑。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修建主要有诸葛草庐、野云庵、古柏亭、半月台、宁远楼等。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是武侯祠最主要的景象。
中院人物走廊。
走过大拜殿就是卧龙潭。卧龙潭坐落山门左北侧,以仙人桥为界分为上下两潭。这儿据说是诸葛亮躬耕陇亩、洗刷纳凉之处。潭后是小虹桥,过小虹桥能够来到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草庐三顾时与诸葛亮对话的纪念性修建,初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咸丰年间知府顾嘉蘅重建。匾额为康熙年间知府罗景所书。三顾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由木架与砖墙组合,古拙素雅,具有稠密的当地风格。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再现了备亮一番纵论全国的情形。
与三顾堂相对,卧龙潭东,一垅土岗横卧潭东侧,岗岭林木茂盛,生气勃勃,“澹宁读书台”映衬其间。传说诸葛亮常常在此读书,书台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前出月台,环境幽静,给人以淡泊宁静之感。“书台夕照”为龙岗胜景,由此西望武侯祠,视界开阔,亭台楼殿映衬于森林树石潭水间。正如明陈洪谟诗赞:“半亩青松巢水鹤,一帘斜日贯晴虹。”
“澹宁”书台北侧岗埠之下,是一组古拙高雅的修建——卧龙书院,也称“诸葛书院”。诸葛亮智慧过人,其“尽心竭力,尽心竭力”的忠贞精力,历代敬仰,故,建此书院以利教化。
时值三伏,炽热难耐,但飘飘洒洒的雨丝却从头到脚浇了个淋漓舒畅。当一阵和风缓缓吹来时,望着千山万壑的巍巍青山,忽觉一股凉意,万千思绪…--我不由再次想起了诸葛亮,想起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豪!是非成败回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万古云霄匾额。
卧龙潭。
临别武侯祠,遽然有傍观了一个王朝兴衰前史的感觉。诸葛亮虽有盖世之才,可恰似天妒英才,他积劳成疾,因病早逝。正如诗言,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南阳,是诸葛亮生长的当地;草庐,是刘备、诸葛亮君臣三顾相见的场所。它没有色彩缤纷的雕梁画栋,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岩画浮雕,但是,这粗陋的草屋,却造就了一代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纵观中国古代前史,为将为相之人多矣,而布衣躬耕,受三顾而起,为国尽心竭力、尽心竭力者,当首推诸葛武侯。南阳诸葛草庐,因“三顾”闻名于世,彪炳史册,流芳千古!武侯祠,历尽沧桑饱经沧桑,仍在默默地静候着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的游客……
南阳府衙
保存完好的府级官署衙门
从武侯祠出来一路向东来到鸿德步行街,能够看到富贵的步行街上,有一处陈旧的修建。它坐落在现代化楼房之间显得非常有目共睹,这就是南阳府衙。
来到南阳府衙,偶遇门前一位白须飘垂的老者,正在叙述他从他爷爷那里听来的民国时府衙的盛景:那时的府衙大院很像是一座城堡,站在府衙高处俯视,青色的屋脊如水浪相同相连、不计其数;走进宅院,重漆彩绘的廊柱、屋檐光芒四射,耀人眼目;执刀肃立看护的军士们令人望而生畏;巨大的升堂鼓让人顿生怯意:弯曲回环的院子通道使人如入迷宫……也许是神的保佑,南阳知府衙门在抗日战争中未遭根本性损坏,主体修建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履行烧光方针的日军当年攻陷南阳城后,也未敢纵火燃烧。
白叟的叙述让我对这百年的知府衙门有了开始的了解。进入府衙大门后,迎面看到的是一块巨大的照壁,照壁后东侧的召父坊和西侧的杜母坊现已销毁。沿府衙中轴线上的甬道前行是仪门。古时候,此门平常不启,只逢府治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或举办严重祭祀礼仪时,才鸣礼炮敞开。持续往前走来到府衙大堂,这儿是当年知府开读诏旨、接见官吏、举办盛大典礼的当地。当年堂中设公案,上置文房四宝,两边摆设“安静”“逃避”牌及锣、鼓仪仗等。看到这些摆设,耳边就会回响起极具威慑力的“威武”之声。我关于古代衙门的形象,基本上都來自影视剧,这回实地见识一下,确实大开眼界。历朝历代的官衙,好像都少不了“铁面无私”这块匾;大堂正中屏风绘有山水向阳图——山正、水清、日明,标志清正廉明,与上悬匾额“铁面无私”殊途同归,意即通知大众本知府办案廉明、公平……所有这些,无非衙署设备的套路,终究有多少当之无愧,只要老天知道。出了大堂后门是寅恭门。寅恭门是单檐硬山顶修建,宣恭表明恭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