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台甫垂世界,宗臣遗像肃狷介。”千百年来,一代名相诸葛亮一向以能臣、贤相的形象遭到后人慕名,河南省南阳的武侯祠是“草庐三顾”故事的源发地,也是去南阳旅行首选的前史名胜。“刘备两次前往隆中访问诸葛亮,真心实意地约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一致我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议第三次到隆中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蜓起伏,如同一条等候机遇腾飞的卧龙。因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盛的竹林青翠欲滴,风光秀美迷人。”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来到南阳“草庐三顾”,拜请诸葛亮。自此,27岁的诸葛亮离开了南阳卧龙岗,随军讨伐,任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尽心竭力,鞠躬尽瘁,被后世尊称为“智圣”“武侯”。
武侯祠建于魏晋,距今已有1800多年前史,刘禹锡《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有:“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唐代時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闻名的人文景观,被后人称为“全国第一岗”,一起也是明朝朝廷钦定的祭祀诸葛亮的当地。
亮点1:“千古人龙”石坊
武侯祠的进口有一座“千古人龙”石坊在祠前岗坡的二层台阶上,“千古人龙”意指诸葛亮乃人中之龙,隐喻这里是潜龙伏虎之地。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最值得看的是石坊上的通体布满雕饰,精深细腻的雕饰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额枋浮雕祥云瑞兽,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均极生动。左右横额雕饰以诸葛亮生平故事“躬耕南阳”“草庐对策”“舌战群儒”等,绘声绘色,石坊屹立祠门外。
亮点2:三顾坊
走入大门,首要映入眼帘的是“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的古牌坊,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复立,牌坊另一面文字为“真神人”。此坊是为留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的。
坊南为诸葛亮躬耕原址,因为多年不种五谷,现已变成林木草地,仅存一“汉武侯躬耕处”石碑。三顾坊北是卧龙潭,碧波荡漾,水面开阔,天光云影反照其间。潭中横陈一岛,有七曲桥、玉带桥与堤岸相连,潭周花木葱翠垂柳依依。岸边原有三棵古楸树,相传这是刘关张三顾时勒马之树,现仍存一棵,虬曲盘附卧龙潭岸。龙潭旁的有一口井,井口为青石凿成,叫诸葛井,传说诸葛亮“躬耕”时就从这口井中汲水。
亮点3:山门
山门为武侯祠正门,山门方式古拙正经,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着郭沫若先生所题“武侯祠”三个大字。山门内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南阳知府陈振豪重修山门时题“武侯祠”匾额。山门前一对石犰俯首雄峙须弥石座之上,气势不凡。
亮点4:大拜殿
进了正门是大拜殿,这是武侯祠的主体修建之一,也是历代祭扫诸葛亮的首要场所。大拜殿由拜殿和大殿两部分组成,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长15.8米,高8米,青石铺地,前筑月台。拜殿为卷棚式修建,大殿为单檐歇山式修建,二者天衣无缝。殿内雕梁画栋,檐檩、斗拱、额坊、雀替等均饰彩绘,脊饰走兽仙人。飞檐翘角,下悬金铃风铎。在此地,似有与圣贤诸葛亮神会一般。殿内是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一门三英”的祖孙三代塑像。诸葛亮居中安坐,面貌凝重,仍然不减当年羽扇纶巾的潇洒英姿,身披鹤氅,安坐凝神,展示了包藏万机的“韬略宗师”风韵。
殿堂檐下、柱上刻满了“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班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等历代颂联和匾额。大拜殿的墙面更值得一看,墙面上有历代过客骚人、文人学士歌颂诸葛亮的诗赋或凭吊祭文。
亮点5:碑廊
碑廊坐落大拜殿北侧,其内陈列传岳飞手书《前后班师表》,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前后班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颜筋柳骨,豪放淋漓,书法洒脱飘逸,实为可贵。明清时期,十多位宰相或到卧龙岗祭拜诸葛亮,或题诗作赋,卧龙岗现存元明清碑文300多通,楹联数十幅,匾额数十块,显示了数百年来历朝历代社会各界对卧龙岗武侯祠的注重。在碑文中,《前后班师表》最为宝贵,也更招引游客。“心在朝廷,原不管先主后主;名高全国,何须辨襄阳南阳”“自来世界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增色,陋室何妨”等楹联撒播海内外。
亮点6:诸葛草庐
诸葛草庐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亦称诸葛庵。该亭选用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房顶掩盖茅草。正门上悬挂的匾额题字“诸葛草庐”是郭沫若于1973手书而成,草庐里边的匾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草庐后边的匾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草庐前的小虹桥,传为诸葛亮交游必经之地;伴月台传说是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
亮点7:三顾堂与躬耕亭和卧龙书院
三顾堂坐落关张殿后,是刘备草庐三顾时与诸葛亮对话的留念性修建,初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咸丰年间知府顾嘉蘅重建。匾额为康熙年间知府罗景所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木步架与硬山砖墙组合,古拙素雅,具有稠密的当地风格,其前出廊。堂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再现了备亮一番晤对纵论全国的情形。
躬耕亭为一结构简略、形制粗陋的小亭,前有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墙,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传为诸葛亮亲身播种,自力更生,躬耕亭是寄存耕具的当地。
卧龙书院也称“诸葛书院”,为武侯祠重要组成部分,始建时代可上溯至宋,现存山长署、诸生斋等40间,均为硬山砖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