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中国西部的陈旧民族,前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现首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和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羌族依山而居,羌寨一般建在地形峻峭的半山,因而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悠长的前史与阻塞的日子环境,使羌族文明中保留了不少古风,其歌舞、风俗也是憨厚厚重、古色古香,其间,羌笛演奏、卡斯达温舞、羊皮鼓动、羌年等多个项目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笛已有2000多年前史,汉代即已撒播于四川等地,唐朝时是边塞常见的乐器,常常出现在边塞诗中,在宋、元、明时期的文人诗篇中也很常见。羌笛多用岷江上游高山成长的油竹制成,音色洪亮嘹亮,略带悲惨,常用来传达怀念、神往之情,撒播下来十余首陈旧的曲牌。羌族没有文字,音乐成为人们日常日子中不行或缺的元素,是社会沟通、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除羌笛外,羌族的乐器还有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
“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羌族舞蹈多源于宗教祭祀,也保留了原始、古拙的风格。
卡斯达温舞首要撒播于阿坝州黑水河流域,羌语称“克苏巩·黑苏得”,也叫“盔甲舞”“大葬舞”。据考证,卡斯达温开始可能是古羌部落的一种祭祀礼仪,逐步演变为将士出征前请求成功、请求安全的一种民间祭祀歌舞,后来成为年节、庆典、喜丧等典礼中的歌舞。卡斯达温的扮演大约七八分钟,一群男舞者身着生牛皮盔甲、戴皮盔、持武器,脚步坚实,皑甲铿锵,呼喊声悲凉,气氛威武、庄严。羌族自古英勇善战,此舞即带有古代战役舞蹈的遗风,一起也遭到藏传佛教中跳神舞蹈的影响,成为远古羌文明与吐蕃文明相交融的一个见证。
汶川的羊皮鼓动,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送死者魂灵归地利“释比”(巫师)所跳的法事舞蹈,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方式更为自在。“羊皮抓鼓”是释比不行短少的法器,羊皮鼓动有明显的羌族文明特征,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族的日子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国际。
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羌族每年阴历五月初五都要举办“瓦尔俄足”活动,俗称“歌仙节”“领歌节”,集歌舞、饮食、宗教、风俗、服饰、修建等于一体,在羌族民间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较完整地反映了羌族文明的梗概。由于是以女人为主的风俗,又称“妇女节”。节日活动继续3天,女人们纵情地欢跳萨朗,耕耘、家务事皆由男人料理。
羌族聚居的阿坝州,也是闻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具有高密度、高品位的国际级旅游资源,其间包含3处国际自然遗产、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