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 木板上的崇高

来源:中国国家旅游 2024年08月25日 19:11

勤勉的刘小朵

德格县城地处川藏交界处,很小,小到仅有一万多人口。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里,看上去还不如中等规划的寺庙大。曩昔,它曾经是一座寺院,名叫更庆寺。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它逐步由寺院演化成现在的姿态。尽管它既没有大型的经堂,也没有自己供奉的主尊,但是却和拉萨的布达拉宫相同,是西藏人心目中的圣地。

韶光回溯到二百八十多年前,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却吉登巴泽仁年代,这位土司身上很有些崇高的颜色,传说在他52岁那年(公元1729年),合理他控制的鼎盛时期,为宏扬佛法,安排学识渊博、通晓释教经典及藏文书法的名人和上千名雕琢工人书写、刻板、印刷经典,一起开建印经院,开端了一个巨大繁复的文明系统的建构。此后几代土司续增刻经版,扩建印经院,历百余年,始建成这座闻名世界的藏族文明宝库,也使得这个宗族名垂青史。

德格印经院藏书之巨、经典之齐、印版数量之多,均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除此还有日喀则印经院和拉萨印经院),被奉为崇高的宗教圣地和藏族文明中心。各地信教大众任劳任怨,千里迢迢来此朝拜。

德格印经院素有“藏文明大百科全书”、“藏族区域灿烂的文明明珠”、“雪山下的宝库”之盛名,全名“西藏文明瑰宝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利多门”,又称“德格吉利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修建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修建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明街。1996年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安排列入《人类非物质文明产业代表名录》。

拓板唐卡——这是德格印经院的另一个魁宝,院藏的376块旧画版尽管数量不算多,但每一块都显得弥足珍贵。德格在前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派和“噶玛噶则”(前期称“噶派”)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噶则”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形成了一个中心,并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立异。德格印经院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坛城(曼荼罗)、风马(龙打)三大类。

颜料加工组主要是调兑烟墨,研磨、调兑朱砂两种颜料,并及时供给印刷组的需求。调兑烟墨较为简略,只需求在盛放枯燥烟草墨粉的容器中参加适量份额的水,然后缓慢加以拌和均匀即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版原材料选用红桦木。选笔挺无节的树干,按所需尺度先锯成节,然后再锯成4-5cm的板材,就地用微火熏烤脱水后运回家,放至畜粪堆(或池)中沤制,待到次年3—4月,板材性质改动后,将其取出用水煮,再烘干,推光刨平,最终成为制品坯板,加工后的坯板运往印经院,经查验合格后入库。

现在印經院工人也和社会接轨,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仅仅关于这份作业的查核,仍旧保持着原始的那份严厉。由于每一块拓版简直都是孤品,从头制造的周期十分绵长。

德格土司宗族走完700年旅程后,早已跟着炸毁封建农奴制度的前史脚步而与世长辞了。而传承着藏族文明的印经院,今日仍然耸峙在德格县城。德格成为今日康巴规范藏语的发祥地,不能不说与印经院丰盛的文明沉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

印刷工由两人一组,一高一矮相对而坐,印版则放置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高坐的人担任接纸并精确固定印版与印纸之间的拓面,以及在印版上滚墨,矮坐的人则一边递纸,一边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敏捷扬起已印的画页放置一旁,如此循环往复。

书版标准分为许多种,最大的长110多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仅约6厘米。到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共存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双面。大、中、小版均匀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核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划可谓庞大。

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厚,类别完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仰红教,但他却并不排挤其他教派的经典。正是因而,德格印经院超越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特征。

文明是一种代代性的堆集。改动民族精神观念是一种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文明起着无足轻重的效果。印经院作为印版史籍的堆集保存者,正是在这个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文明人也不能代替的效果。印经院的文明底蕴在于它是藏族传统文明的一面旗号,有了印经院,德格在藏族文明史中才有沉甸甸的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