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阳
1979年,一位文物工作者偶尔得知,乡民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发现了不少红陶片,他敏捷赶往该地调查,在尔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发掘出13件形状各异的陶缸,其间一件尤为异乎寻常,这件陶缸上绘有鹳鸟、鱼、石斧三者的大型彩陶画,因而被称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据学者考证,这类陶缸是一种特别的葬具,古时被用来盛放骸骨,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就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产品。其时,该地盛行瓮棺葬,瓮棺葬是“二次葬”的成果,即人逝世后,先将死者的尸身埋入土中,待肉身腐朽后,再将死者的骸骨选择出来,放入陶缸内,进行第2次掩埋。
这件陶缸高47厘米,口径为32.7厘米,底径20.1厘米,由夹砂红陶制成,陶缸的口沿下有4个对称的鼻钮,底部钻有圆形小孔,人们信任,经过这个小孔,死者的魂灵便能升天。
陶缸外壁有一幅奥秘的“鹳鱼石斧图”,图形约占陶缸表面积的一半。陶画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左边为“鹳鸟叼鱼图”,一只通体皎白的鹳鸟昂然直立,长喙衔着一条大鱼,双眼圆睁,因为衔鱼吃力,鹳鸟的身躯稍向后倾,头颈高扬,在动态平衡中显出健美。而鹳鸟口中的鱼却眼小无神,身体僵直,恰似现已筋疲力尽。
图像的右侧绘有一把石斧,这把石斧捆绑在一根竖立的斧柄上端,在石斧与斧柄的相交处有几个小圆孔,圆孔上画有绳子,绳子将斧头与斧柄牢牢地固定在一同。斧柄中部画有黑色的小叉,专家估测,这标志着某种特别的含义。在斧柄下端,交织着一些斜线,表明具有防滑效果的装饰性柄套。
关于这幅图的涵义,多年来一向颇有争辩,“鹳鸟衔鱼”与“石斧”两者看似毫不相干,画师却将它们画在一同,出现于装殓骸骨的陶缸上,真实引人深思。
现在,有两种说法较为遍及,一是“部落图腾说”,持这种观念的考古专家以为,鹳鸟和鱼分别是两个氏族部落的图腾,鹳鸟标志死者所属的氏族,鱼是仇视氏族的代表,而石斧则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东西。这位死者极有可能是其时部落联盟的领袖,他曾挥舞石斧,带领公民打败了鱼氏族。因而人们将他的汗马功劳以图像的方法展示出来。
另一种观念以为,鹳鱼石斧图是其时现实生活的描写,“鹳鸟衔鱼”反映出远古居民巴望捕获鱼作为食物的激烈希望,而石斧则是人们拓荒、打猎的东西。
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高度展示出华夏文明的成果,是非常宝贵的艺术珍宝,现在保藏于我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列为64件不行出国展出的宝贵文物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