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老舍的丹柿小院 丹柿小院 老舍新居

来源:旅游 2025年10月14日 05:23

谁不知道老舍呢,尤其是北京人。

老舍有个家,在灯市口西街的丰厚胡同,门牌19号。当地很好找,从地铁王府井站北面的出口出来,穿过王府井步行街,走到灯市口西街,拐进去,看到路北的胡同再一拐就是。别把丰厚胡同想得多么宽多么长,虽然它是用明代的一个公主的姓名命名的,可它的窄真实超出人的幻想,窄到想给已命名为老舍纪念馆的老舍新居门脸照一張完好的相片都不简单,没有进深。

读老舍儿子舒乙先生对老舍好想有个家的回想文章,好不心酸。老舍身世清贫,32岁才成婚,半生流离失所,居无定所,抗战成功后,只身旅居美国又近4年,在纽约的大杂楼里,家的欲念更激烈。舒乙感叹说:家,对老舍先生来说,是个特别崇高的词,意味着结壮、温暖、舒适。家是他朝思暮想的。往大里说,“家”是故土,是亲人,是老母亲,是妻子,是孩子,是朋友,是哺育他的山水花草。往小里说,“家”就是一幢斗室子,一个小宅院,归他一切,他住在那里,是他的“窝”。1949年12月,老舍先生回到了祖国。文艺界的朋友们等候他回来,新我国公民政府等候他回来,祖国等候他回来。他暂时被安排在北京饭馆里。他想自己买所斗室子。北京饭馆不是长居之处,家小从重庆归来聚会,等候分到公住宅。几家人合住一座小四合院,他什么都能忍耐,一天到晚吵吵嚷嚷他受不了,无法静下心来写作。他见到周恩来总理的时分把自己的主意说了,周恩来总理爽快地答复:你买吧,没有问题。他一向为这事感到自豪,是总理特批他买房,作家买房他是头一个。他的一个老同学一个老朋友为他安排这事儿,花100匹白布定下了今日人们习称“丹柿小院”的这套宅院。他在这里住了16年,创作了24部戏曲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间引起轰动的是《龙须沟》《杨柳井》《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使他取得“公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并被搬上了电影荧幕,日子在那个年代的人简直人人看过。话剧《茶馆》成为公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至今活泼在舞台上,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日子,显现着经典艺术的无量魅力。这部话剧仍是代表我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话剧,并受它的影响诞生了诠释老北京文明的闻名的“老舍茶馆”。

“丹柿小院”之名是老舍夫人胡絜青满怀深情起的,那是她和老舍先生甜美温馨爱情日子的见证。

小院的门楼很小,进门,有一座砖影壁,有两间小南房。砖影壁后边是个小外院,院里三处斗室。外院两间正房正好位于在里院正对南房的方位上,因而里院的四合院是个不标准的四合院。里院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中有十字甬道。北京的老房,所谓间,其实是很小的,有8平方米?五间也就40平方米吧,居中的三间中两间是客厅,东头的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西耳房才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西耳房又黑又潮又小,舒乙先生说,住了几年后对房子做了一个大大的改动,东、西两耳房外的天井都做了“手术”,别离加盖了灰顶,安了玻璃门和纱门,东边的冬季做餐厅用,西边的和西耳房打通,形成了一个大间,棚顶上开了天窗,让房间有了亮度,地上铺了木地板,处理了湿润的问题。大作家的居家日子也是要动一番心思的。

老舍先生热爱日子,喜爱栽树、养花、种草。大门内靠着街墙栽了一棵枣树,影壁后移植来一棵太平花,外院的空位是老舍先生的花圃,里院南道之外的土地从西山移来两棵柿子树栽下,甬道两边一边一棵,栽下时只要拇指肚粗,不到十年树干已长到海碗粗了,柿花开时招来蜜蜂如小小轰炸机群一般,结柿果时丹红满枝满挂,煞是好看,那河南种类的火柿子红出满院的风貌,惹得画家作家争而诵之。这就是丹柿小院的由来。这样的小院您怎能不去呢!再说,原名奶子府大街的灯市口西街也是很有故事的,以明代公主丰厚命名的胡同名改为丰厚胡同又有怎样的玄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