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婉
湿地杂乱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供给了杰出的休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衍、休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我国湿地野生动物品种繁复,资源非常丰厚。
水禽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我国有湿地鸟类12目32科271种。全世界鹤类有15种,我国有记载的就有9种,占60%;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我国湿地散布有50种,占30%。鱼类是湿地脊椎动物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生物类群。湿地鱼类包含内陆湿地鱼类、近海海洋鱼类、河口半咸水鱼类和过河口洄游性鱼类。我国有湿地鱼类1000多种,占全国鱼类种数的1/3。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因而两栖动物悉数归为湿地动物。我国两栖动物共有3目11科300种。我国已知的412种爬虫类中,有3目13科122种归于湿地野生动物。我国湿地兽类有7目12科31种。散布在我国海域的甲壳类动物中,现在已知的蟹类有600余种,虾类有300余种,磷虾42种。
我国湿地高等植物共有225科815属2276种,别离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63.7%、25.6%和7.7%。
湿地植物中有苔藓植物267种,蕨类植物70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625种。在我国湿地植物中,有国家一级维护野生植物6种:中华水韭、宽叶水韭、水松、水杉、莼菜、长喙毛莨泽泻;国家二级维护野生植物11种。我国现有红树林植物21科25属37种,59个种群类型。广东、广西、海南三省(自治区)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97.1%。
湿地珍稀鸟类
东方白鹳
归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维护动物,现在全球的数量在2500只~3000只左右。与白鹳不同的是,除了翅膀为黑色外,东方白鹳的眼睛周围还有一块赤色的皮肤。虹膜为白色,喙部黑色。东方白鹳在繁衍期首要休息于开阔而偏远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喜食鱼、蛙、昆虫等食物。性安静而机敏。
牛背鹭
身长约51cm,与其他鹭的区别在体型较粗大健壮,颈较短而头圆,嘴较短厚,在湿地中较干的当地呈现。牛背鹭休息在水牛背上,能够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和因水牛走动而被惊动飞出来的小虫;而水牛一方面靠牛背鹭赶开身上的绳虫,另一方面牛背鹭为水牛担任保镳使命。牛背鹭是博茨瓦纳的国鸟。
中华秋沙鸭
我国特有鸟类,被称为“水中大熊猫”“鸟类活化石”,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属国家一级维护动物。现在在全球的数量缺乏6000只,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世界鸟类维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中华秋沙鸭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两胁的茸毛上具有黑色鳞纹,脑后有两簇冠羽,像凤头相同,这些是秋沙鸭特有的标志。
黑颈鹤
世界上仅有的一种成长、繁衍在高原的鹤类。黑颈鹤散布区域狭隘,除我国外,仅有极少数在不丹休息。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第一次在我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这是全球发现得最晚的一种鹤类,使世界鹤类总数到达15种。黑颈鹤归于国家一级维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世界贸易条约》和世界鸟类红皮书把黑颈鹤定为全球急需解救的鸟类。
白尾海雕
大型猛禽,体长84厘米~91厘米。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茸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颈羽色较淡,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活动的海拔高度为2500~5300米。多活动于江河及湖泊邻近的沼泽地带。繁衍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白尾海雕为波兰的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