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鱼
地处皖南低山丘陵之间的徽州,溪山环峙,秀峰叠翠。古诗有云:“山绕清溪流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光读书声。”这首《徽州》描绘出一方水土的清幽和质朴风俗,让人心生神往。
要想感触徽州的古拙高雅,深化散布其间的古镇村落是最好的方法。徽州古镇村落许多,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西递、宏村、呈坎,还有许多并不闻名。例如坐落绩溪县的上庄镇,就静静地在韶光里行走了上千年。
上庄镇群山环抱,溪流环绕,青砖黛瓦的徽派修建凹凸有致,旋绕如沙的雾气氤氲出最美的江南适意。俊美的天然风光也孕育出不少文人墨客,文明大师胡适、现代闻名诗人汪静之皆出世于此。“贾儒结合”是徽州的文明特征,上庄前史上出过不少声名显赫的大贾,其间以徽墨大师胡开文最具代表。此外,这儿还保存着极具地方特征的风俗活动,如反映农耕文明的“安苗节”。所以,走进上庄,你将感触到“山村僻处少尘嚣”的惬意日子,而那些水云深处的前史回忆,则会在你的心里平添一抹旧梦遗痕。
“棋盘上的村庄”暗含“反清复明”的魁星阁
上庄镇有41个天然村落,其间最具特征的当属棋盘村。棋盘村因整个村庄的布局如一个棋盘而得名,而全村居民绝大部分姓石,故又名“石家村”。
棋盘村始建于明朝,是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的第十五世孙石荣禄迁此而建。因为当年石守信与赵匡胤往来甚笃,结为棋友,所以村子就以房舍、大街、水塘和小溪等元素,建成纵横有序、整齊方正的棋盘式结构。当地的《石氏宗谱》就训诫后人说:“村如棋盘,建房子不得堵塞大街。”
站在高处俯视,便能直观地了解“棋盘”一词的意义:村子的路途分为3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和5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它们就像是棋盘上的3条经线和5条纬线,错落有致,道道相通。流经村中的桃花溪则是棋盘上的“楚河汉界”,隐喻石氏祖先有经天纬地之才、开朝立国之功。村后处于正中的石氏宗祠,标志着“帅府”,与一幢幢代表“士、相、车、马”的民居,一字摆放在棋盘底端的边线上。“帅府”对面是半亩方塘,塘中有依照石守信帅印份额筑砌而成的印墩,四周栽有摇曳的翠竹,四季长青,意味着石氏代代为官,连绵不停。以宗祠、方塘为中轴线,每隔30米用细麻石铺就的巷道左右对称,恰如棋格,线线相通。每条巷道出口都有巷门,每日守时封闭,宛如城堡,既确保村庄安全,又便当乡民有序地出产和日子。
棋盘村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徽派民宅,外观为砖门楼、小青瓦、白粉墙和马头檐。民宅以天井院子为单元,以砖、木、石为质料。房子的立柱大多用银杏和香椿树制成,用料考究。支撑大梁的立柱上,装有雕琢精美的狮撑,每个狮撑都刻有“狮子滚球”状的母狮一头,幼狮数头不等。房子的门窗均有一块栏板,这是整个居室木雕艺术的精华地点,其雕琢的内容多为古代故事中的人物、山水、交通工具等,充沛体现出绩溪“三雕”中木雕艺术的魅力。
除了民居修建,坐落村西口的魁星阁也独具匠心。魁星阁是一座古阁楼,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占地40平方米,平面正方,为歇山式房顶。据传,因石氏宗族在清朝失去了从前具有的位置,故为表达“反清复明”的目的,在建阁时大做文章:魁星阁上大下小,暗含明强清弱之意;檐下落地十七尺,标志明代经17位皇帝而亡;四方翼角之和为76,再加上每方用椽50根共为200,两数相加,刚好是明朝存在的276年。魁星阁规划奇妙、涵义深遂,在古徽州修建中,很是罕见。
现在,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棋盘村,原形原貌简直未变,接触这儿的一砖一瓦,似乎能触碰到那些前史深处的痕迹,感触到年月的沧桑长远。
徽墨的重要产地传统的手艺制墨技艺
在徽州的古镇中,上庄镇尽管不为人知,但这儿出产的徽墨,却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声大振。
徽墨是指徽州所产的墨锭,其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点如漆”,素有“徽墨既出,余者皆废”的美誉,因而,徽墨简直成了文房四宝中“墨”的代名词。在中国古代,上至国家统治者,下至寒门学士,无不知徽墨。
上庄镇是徽墨的重要产地,这儿的“胡开文墨”曾作为清廷御用贡墨。胡开文是上庄镇人,少年时曾在徽州休宁县一家墨店当学徒,学成之后,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创建了“胡开文墨庄”。胡开文墨庄制墨,既坚持古制,又有所立异,因而成为徽墨业中集大成者。但真实令其声名远播的,仍是胡开文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宝贵药材入墨,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胡开文也因而被誉为“药墨华佗”。
在上庄镇,现存一家建于1982年的“老胡开”文墨厂,至今仍传承着“胡开文墨”的手艺制墨技艺。
走进文墨厂,空气中混合着松烟和龙脑的香气,周遭的墙面如墨色般漆黑油亮,工人们各自忙活着。依据古法,手艺制墨工序杂乱,而每道工序都要求严厉,稍有不小心,就可能导致制出的墨锭质地欠安。endprint
首先是炼松烟。松烟是松木不完全焚烧生成的烟灰,是徽墨的首要质料之一。在上庄的山区,有很多质量上佳的黄山松,炼制松烟的烟窑依山势而建,工作炼烟人终年居于山上炼烧,然后向各个制墨作坊源源不断地运送上好的质料。松烟准备好后,便同骨胶、炭黑、麝香、龙脑等一起放进石臼里拌和、捣杵,制成形如一大块黑色面团的墨馃。之后,要将墨馃放在墨墩上,用铁锤重复翻打,再按分量分红小馃并搓成墨丸。墨丸被揉捏妥当后,将被嵌入“印板”中,印板尺度大小不一,可别离制造不同分量的墨锭。接下来,脱模后的墨锭需被送入恒温恒湿的房间内翻晾,墨锭越大,翻晾的时刻越长。一般情况下,一两的墨锭需求6个月,二两的墨锭需求8个月。最终,通过暴晒的墨锭还需专人进行修边、描金,刚才取得制品。
现在,“老胡开”文墨厂所精制的徽墨热销海内外。未来,这儿的墨工们将持续守护着传统的制墨古法,承继祖先的才智,用精深的工艺制造出中国文明的珍品。
让乾隆赞不停口的“一品锅”扬名海内外的“金山时雨”
除了名墨,上庄镇的传世景物还包含了美食,徽菜中的代表菜品“一品锅”就起源于这儿。
关于一品锅的来历,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相传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时,由九华山去徽州府,途经上庄时,见天色已晚便借宿农家。憨厚的村妇热情接待,将白日所剩菜肴,按先素后荤的次序,逐层铺在一口两耳铁锅内加热。饥不择食的乾隆吃得津津乐道,一边赞不停口,一边问此菜何名。村妇随口答道:“一锅熟。”乾隆嫌名不雅观,略作思索后赐名“一品锅”,兼有“此美味好菜,值得一品”和“与万岁爷同享此好菜者,堪为一品”的意义。尔后,“一品锅”便发展为徽州的一道名菜,传承至今。
比较曩昔,现在“一品锅”在食材的挑选和做法上更为考究,炊具一般运用大号生铁耳锅,锅中按层次放满各种荤素食物。一般说来,食材至少要铺满六层:最底层是蔬菜,最好选用冬笋,也可用萝卜、冬瓜或干豆角,视时节而定;第二层是猪肉,肉系半肥半瘦,大约八至十块,呈长方形;第三层为油炸豆腐,第四层为蛋饺子,第五层为红烧鸡块,第六层为菠菜或其他蔬菜。每层顺次铺好后,先用猛火烧,使全锅滚沸几分钟,再用温火慢炖三至四小时,并不时用勺将事前备好的原汁高汤从上而下浇淋数次,以浸透其味。
做好的“一品锅”色香味兼具,食时逐层拨开,口感油而不腻,令人耐人寻味。听说胡适终身都宠爱家园的“一品锅”,他任北大校长时,就曾用其款待梁实秋,梁实秋品味后,便撰文称誉“: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边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上庄镇也是徽州名茶“金山时雨”的原产地。“金山时雨”为上品绿茶,创名于清道光年间,是上呈大内的宝贵贡品。
关于“金山时雨”姓名的由来,当地茶农解说:“金山”指的是茶叶的产地上庄镇金山村,“时雨”则是指谷雨時节的茶叶。在金山村,茶园首要散布在海拔600~900米的山坡上,每到谷雨时节,人们便到山上采摘嫩茶。这儿所产的茶色泽乌绿,泡出来色彩黄绿亮堂,散发着淡淡的兰花香气,味道浑厚回甘。
早在清朝末年,“金山时雨”就已声名远播,其时,闻名徽商汪立政创建的“汪裕泰茶庄”,就独家经销“金山时雨”。到了民国初年,“金山时雨”已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十多个区域和国家,从此扬名海内外。
反映农耕文明的“安苗节”迎送“汪公大帝”,请求庄稼丰盈
在上庄镇,同各种特征景物一起保存下来的,还有奇光异彩的风俗活动,其间,尤以“安苗节”最为盛大。
安苗节流行于安徽绩溪、歙县一带,是以祭祀神灵汪公为主而展开的民间宗教文明活动。安苗节源起隋末唐初,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朝政损坏,各地烽烟四起,安徽绩溪县农民起义头目汪华为统筹兼顾,保一方平安,将占有的歙、杭、宣等六州上表归唐,遭到唐高祖赞誉,被封为越国公。汪华病故后,因其为官清正,造福一方,深得大众敬爱,所以遭到唐太宗及历代皇帝追封,被誉为“生为忠臣,死为明神”。因而,绩溪、歙县各地均立庙祭祀,尊其为“汪公菩萨”“汪公大帝”,并于每年汪华诞生日正月十八或农田稻禾发棵之际,举办祭祀活动,祈祥免灾,期望丰盈。后来,跟着时刻的推移,人们把这一活动定在每年芒种或许阴历六月初举办,并称其为“安苗节”,一向连续至今。
安苗节分3天举办。首日请“汪公”——乡民抬着龙椅,挑着锣鼓,扛起龙凤彩旗,背上炮竹,到当地大庙敬香祭天,然后将身着龙袍、头顶皇冠的“汪公大帝”人偶抬上龙椅,在一阵鞭炮齐鸣声中将“汪公”接走。次日上午祭旗,下午游街。乡民将上书“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各色纸旗插在“汪公大帝”面前,由十余人把祭品猪羊沿曲折的山路赶上山顶。待吉时一到,锣鼓齐鸣,彩旗招展,炮竹响彻云天,四人扯着猪、羊耳朵从山顶倒拖下山,鞭炮声、锣鼓声、猪羊的嚎叫声以及人们的呼喊声混成一片,惊天动地——称为“呼龙”,意指将神龙呼醒,降福人世。最终一日是“送神”,到时,每家大开门户,欢迎神灵归位。送神部队由几十门朝天炮作为开路先锋,沿村一路跋涉,承受人们的祭奠和诚意。
除了首要的祭祀典礼外,安苗节期间,还会进行“舞狮舞龙”“鲤鱼跳龙门”“莲花棍”“跑火马”等五光十色的娱乐活动,以及徽剧、黄梅戏等戏剧扮演。人们欢欣鼓舞,在欢声笑语中,节日的气氛也被面向了高潮。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