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式城镇化的论文 跨江城市群城镇化空间格式演化及机制研讨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 2019年06月25日 21:56

高凌宇 李俊峰 陶世杰

摘 要: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选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乡镇化空间相关格式进行剖析,进而剖析跨江城市群乡镇化开展的机制。成果标明:(1)2010年以来,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安稳,区内差异性削弱且质量有所进步,乡镇化水平与经济开展水平不一致;(2)从大局空间相关视点来看,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3)从部分自相关视点来看,H-H集聚区即热门区存在沿长江东移的趋势,H-L集聚区首要坐落宣城,L-H集聚区向铜陵演化,L-L集聚区坐落皖江城市带西部六安、安庆、池州,且开展安稳;(4)江河功用的嬗变、政府方针的鼎革、城市之间竞速开展与地舆分散是跨江城市群乡镇化开展的特有机制。

关键词:乡镇化;空间格式;跨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

乡镇化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开展的继续动力。到2015年,我国乡镇化率已到达56.1%,这标志着我国乡镇化已进入深化开展时期,乡镇化理念从注重数量与规划向注重质量与生机改动。我国已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城市群是我国新式乡镇化建造的主体形状。乡镇化是城乡居民出产日子方式逐步改动的进程,是城乡出产、日子、生态空间逐步优化的进程。国外关于城市化的研讨起步较早,其间关于城市化开展质量[1]和功率[2]研讨尤为注重,并对其测度办法与模型进行深化评论。长期以来,国內学者对乡镇化的概念、特征、开展方式、点评目标等问题打开很多研讨,对其影响要素和开展机制与途径等问题也作出一些评论。依据2000年以来研讨成果,首要从我国乡镇化的评论[3-7]、乡镇化途径[8-9]、乡镇化点评[10,11]、乡镇化格式[12-15]、乡镇化机制[16-17]、乡镇化方式[18-19]、乡镇化质量和协调度[20-24]以及乡镇化布景下的其他研讨[25-39]等九个方面临国内研讨开展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表1)。

归纳来看,现有专门针对城市群乡镇化的研讨较少,其间关于跨江城市群的研讨成果愈加罕见。皖江城市带处于国家乡镇化“两横三纵”战略格式中沿江通道的东段且具有巨大开展潜力。因而,选取皖江城市带为本文研讨区域,评论其乡镇化特征并剖析其空间演化及机制,对城市群合理开展、优化乡镇化合理布局和长江经济带建造具有必定含义。

1 研讨目标、研讨办法及数据来历

1.1 研讨目标

皖江城市带坐落安徽省中部,一起坐落长江经济带东段,地跨淮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是首个也是仅有一个国家级接受工业搬运示范区(图1)。它在空间上包含坐落长江以北的合肥、滁州、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坐落长江沿岸的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池州,以及长江以南的宣城。该区域到2014年末GDP为14027.23亿元,占全省的67.28%。

1.2 研讨办法

1.2.1 熵值法

熵值法是在乡镇化水平点评进程中核算权重的较为遍及与老练的办法之一。相较片面赋权法,它必定程度上消除了片面人为要素对成果的影响。

1.2.2 空间相关模型

(1) Morans I 指数

指数值为I,当代表空间负相关,标明区域与其周边区域的水平值具有显着空间差异,时为空间正相关,标明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在空间上显着集聚[13]。

(2) Local Morans I 指数

它是Morans I 的分化方式,也是空间聚类的另一种方式,可用来进一步衡量区域i与其周边区域之间的乡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与集聚特征。指数值为Ii,Ii>0其时,标明区域i的水平值与周围区域之间差异显着性较小;当Ii<0时,标明区域水平值与周围区域之间的差异显着性较大[41]。

1.3 数据来历

挑选皖江城市带自2010年建立以来5年的计算数据,数据来历于2011年~2015年《安徽省计算年鉴》、各城市计算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计算公报,空间规划为皖江城市带9个市域单元;市域行政距离数据来自安徽省地图集及各市地图集的政区图,经扫描进行高精度配准后盯梢矢量化获取,并对芜湖、马鞍山和合肥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进行相应兼并处理。

2 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及特征

2.1 目标体系构建

结合对乡镇化内涵的深化了解,构建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点评目标体系(表2)。

2.2 测度成果及特征剖析

使用熵值法核算出2010-2014年5年间各目标权重,终究得到各市乡镇化水平归纳值(表3)。据此来剖析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演化的根本特征。

2.2.1 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全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5年来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全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乡镇化水平平均值为99.6,到2014年末上升为104.9。2010年乡镇化水平归纳值到达100的有合肥、马鞍山、铜陵和芜湖,总值为474.77,占全区的53%。到2014年,乡镇化水平归纳值到达100的有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和池州7个城市,占全区的79.85%。

2.2.2 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动摇上升

2010年~2011年皖江城市带城市化水平全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之后时间短下降,2014年又显着上升,阐明示范区建立后短时间内方针推进下集聚经济效应显着,经济开展迅速使得乡镇化水平全体上升。依据201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皖江城市带接受工业搬运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年)》中对区内各类环境现状的剖析和环境趋势的猜测,较2010年来看,2012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水环境、噪声环境和固废处理均出现恶化趋势。而从权重来看,环境友好这一目标越来越重要,然后导致全体水平下降。2014年,在“三大战略”、“五化战略”等国家战略布景下,区内交通、通讯等设备开展迅速,城乡距离缩小,致使功用完善、环境友好和城乡统筹三个维度值显着增加而其他维度开展安稳,然后全体乡镇化水平又出现上升趋势。

2.2.3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区内差异性逐步减小且质量有所进步

5年来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区内差异性减小,开展趋于安稳。2010年乡镇化水平归纳值最高为芜湖市130.27,最低为六安市73.83,极差为56.44。到2014年,归纳值最高为马鞍山市120.21,最低为六安市93.32,极差为26.89,各市之间差异性减小,开展的平衡性逐步加强。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全体质量有所进步,开展愈加全面。依据不同年份各维度计算成果(表4)来看,在乡镇化全体水平中,经济开展和环境友好一向占有较大比重。2010年,经济开展这一维度点评值最高,而城乡统筹这一维度点评值仅为84.1,对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全体水平贡献率为9.38%。到2014年,各维度按点评值从高到低为环境友好、经济开展、人口搬运、功用完善,各目标对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全体水平贡献率依次为29.19%、22.25%、17.8%、16.04%、14.93%,城乡统筹与功用完善二者贡献率均有较大进步,各维度之间距离变小,开展愈加全面。

2.2.4 乡镇化水平与经济开展水平不一致

经济开展水平高的区域乡镇化水平不必定高,二者并不存在显着的正相相联系。从表2和表3能够看出,从2010年至2014年各城市乡镇化水平的排名与经济开展这一维度值的改动并不同步,合肥、铜陵、马鞍山和芜湖经济开展水平较高,但城鎮化水平排名并不是稳居榜首;池州、滁州等经济开展水平较低的城市乡镇化水平也不必定落后。

3 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空间演化

3.1 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大局相关格式

依据GeoDa和ArcGIS软件渠道,用大局指数对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全体格式的自相关性及其显着性特征进行剖析。运算成果(表5)均能经过Z值查验,在进行999次随机置换之后,成果显现在P=0.001即在0.1%的显着水平上,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乡镇化水平从2010年到2014年均出现正相关性。由此标明,该区域乡镇化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在空间上均存在显着的集聚特征。

此外,从2010年到2014年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大局指数值最高为0.5732,最低为0.1689,存在必定程度的动摇性。这充沛标明2010年以来,在全国经济的快速开展布景下皖江城市带已成为安徽兴起的重要增加极,但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开展强度有待进步且开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皖江城市带是全国榜首个也是至今仅有一个以接受工业搬运为主题的示范区,自建立以来在土地管理制度、价格机制以及其他各方面愈加灵敏;此外,对外交通也愈加快捷,特别是京福高铁、商合杭高铁、宁安高铁等也加强了与长三角等区域的联络,皖江城市带逐步成为全省经济的领跑者。

3.2 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部分相关格式

将散点图与部分指数相结合,在软件的帮忙下,制作2010年~2014年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的集聚图(图2)。由图可将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H-H集聚区、H-L集聚区、L-H集聚区和L-L集聚区。从横向来看,2010年~2014年皖江城市带H-H集聚类型数量从2个逐步增加为4个,而H-L集聚类型、L-H集聚类型和L-L集聚类型的数量存在必定的动摇性,但并没有对全体趋势形成影响,开展根本保持安稳。

(1) H-H集聚区。H-H集聚区首要会集于皖江城市带东部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区域,自2010年建立示范区以来,各时期的集聚现象都比较显着,此处逐步成为了乡镇化开展的“热门区”。但从2014年开端,热门区域开端沿长江东移,坐落东部的滁州区域也成为乡镇化开展的热门区域之一。究其原因,沿江城市开展最具生机,东部又是接受工业搬运的前沿地带,经济、设备、效劳、动力、方针等要素在此集聚,绿色和转型开展走在前列,因而长江沿岸特别在其东部区域成为乡镇化开展的热门区。

(2) H-L集聚区。H-L集聚区首要会集于皖江城市带的双核及两翼区域,自2010年~2012年合肥、芜湖区域都是乡镇化开展的H-L集聚区,本身乡镇化水平较高,周围六安、安庆、宣城等城市乡镇化开展水平较低;2013年~2014年合肥区域逐步成为H-H集聚区,而宣城区域也从乡镇化开展的L-L集聚区改动为H-L集聚区。依据地舆学中的分散理论,宣城周围逐步被H-H集聚区围住,设备、资金、人口、技能等要素开端向该区域扩撒,然后使得该区域L-L集聚的态势发作改动。

(3) L-H集聚区。L-H集聚区开展根本处于安稳状况。从数量上来看,2010年~2012年L-H集聚区为2个,2013年~2014年削减至1个;从空间上来看2010年~2012年滁州归于L-H集聚区,但到2013年往后滁州上升为H-H集聚区,铜陵则成为了L-H集聚区。跟着乡镇化开展热门区的东移,铜陵乡镇化开展水平逐步进步,但在环境友好、绿色开展方面存在缺乏,必定程度上约束了其乡镇化水平的进步。

(4) L-L集聚区。L-L集聚区并没有发作显着改动,首要会集于皖江城市带西部的六安、安庆、池州等地。这些区域坐落安徽省西部,环境本底杰出,但地舆位置较偏远,交通等各方面不行优胜,然后导致该区域乡镇化开展受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区域接近H-H集聚区,受集聚区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具有较大的开展潜力。

4 跨江城市群乡镇化机制剖析

4.1 江河功用的嬗迭与从头定位

江河作为城市诞生的摇篮,原始的舟楫航运功用使得滨江城市开展历史悠久,为跨江城市群乡镇化奠定了杰出的经济基础。跟着水路交通功用的式微以及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开展,江河对城市形状、城市空间的约束效果凸显,并阻隔了人才、工业、信息等要素的活动,空间抵触所带来的经济抵触、寓居抵触、基础设备抵触等复合效果使乡镇化开展受限。而现在跨江开展已成为滨江城市开展的新机遇,跨江城市群依托江河优势,城市空间得以优化,城市景象改进,居民日子愈加便当,乡镇化开展更具竞赛力。

4.2 政府方针的鼎革与规划指引

政府方针与规划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与改造效果,在方针拟定、规划调整进程中就对城市群开展进行活跃合理预设,对空间结构、生态环境、基础设备等各维度加以掌控。比如各城市群规划、接受工业搬运示范区规划、跨江开展战略等,引导各要素快速集聚,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景象效应等多重叠加,协同相关人口、土地方针拟定与调整,对其进行有利弥补,成为乡镇化开展协调性和交融性进步的关键,具有强壮的助推效果。

4.3 相邻城市的竞速开展与地舆分散

城市群内部竞赛与协作是推进乡镇化开展的内生动力,博弈中的竞合促进城市群从无序到有序开展。各城市除空间上的会集之外,更要在乡镇功用定位、乡镇经济开展方面协作共赢,在公共效劳、基础设备方面同享共建,在城乡建造、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开展,以此在乡镇化开展进程中完结窘境打破。地舆分散不仅是城乡联络的动态描绘,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江河两岸联动反响的进程,各要素从高水平区向低水平区分散,缩小两者距离,进步乡镇化全体水平。

5 定论与主张

5.1 定论

(1) 本文构建乡镇化点评体系并对皖江城市带乡镇化特征进行剖析。成果标明,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开展全体处于动摇上升趋势,区内各区域之间差异性逐步减小且开展愈加全面,开展质量有所进步且协调性有所增强,城鎮化水平与经济开展水平不一致。生态环境承载形势严峻、生态环境管理单薄是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开展存在动摇的重要原因。

(2) 选用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指数剖析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全体相关和部分相关格式,成果标明,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的H-H集聚区具有沿长江东移的特征,且数量显着增加;H-L集聚区向两翼特别是宣城开展;L-H集聚区数量削减并向铜陵开展;L-L集聚区会集于皖江城市带西部,未发作显着改动。各区域的区位条件与在接受工业搬运进程中的位置是发生空间分异的首要原因。

(3) 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及热门、次热门区域均出现在芜湖、马鞍山等接受工业搬运的要点和中心城市,阐明接受工业搬运示范区的建立对皖江城市带乡镇化的开展具有强壮的推进效果。

(4) 江河功用的嬗迭、政府方针的导向、城市间的竞合与地舆分散是跨江城市群乡镇化开展的特有机制。

5.2 主张

(1) 注重城乡统筹、环境友好,以完成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全面开展。关于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全体开展而言,应掌握开展前沿,要点推进“互联网乡镇”的开展方式,加强小乡镇的信息化建造,探究产城交融开展和农业搬运人口市民化等方面变革与立异,缩小城乡信息化距离以完成资源相等与根本公共效劳全掩盖。

(2) 量体裁衣,以完成皖江城市带各区域乡镇化协调开展。皖江城市带在安稳杰出开展态势的一起更应充沛开发内涵潜力,为此须拟定有针对性的开展战略。H-H集聚区(长江沿岸)应立异开展,首先兴起;H-L集聚区(宣城)应坚持强者带动,区域一体;L-H集聚区(铜陵)应绿色开展,协调开展;L-L集聚区(六安、池州、安庆)应敞开开展,加快开展。

(3) 紧抓工业搬运新途径,以完成皖江城市带乡镇化特征高效开展。充沛使用接受工业搬运这一新视角,在“引进来”的一起留意自动调整,在“走出去”的进程中吸收基础设备建造经历,沟通长三角的文明和价值观,使得皖江城市带乡镇化的开展愈加全面。

(4) 跨江整合,以完成皖江城市一体化开展。芜湖等跨江城市在施行跨江开展战略进程中应加强两岸工业、设备等有用互动;坐落长江以北的六安应加强与芜湖、铜陵等地的协作沟通,推进完成皖江城市带乡镇化在各城市之间调和开展。

此外,因为数据挑选的时间跨度较小,并不必定能得出皖江城市带乡镇化水平的演化规则,往后的研讨中可关于此进一步探究,使研讨成果愈加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Mostafa S Rasoolimanesh, Nurwati Badarulzaman, Mastura Jaafar.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CDS) and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developming world[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6):623-631.

[2] Brulhart M, Mathy N A.Sect ora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8,38(4):348-362.

[3] 万广华.乡镇化与不平等:剖析办法和我国事例[J]. 经济研讨,2013(5):73-86.

[4] 辜胜阻,刘江日.乡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立异驱动[J]. 人口研讨,2012,36(6):3-12.

[5] 姚士谋,陆大路,陈振光,等.适应我国国情条件的乡镇化问题的严峻考虑[J]. 经济地舆,2012,32(5):1-6.

[6] 罗必良.新式工业化路途与板块式乡镇化开展[J]. 学术研讨,2003(3):7-8.

[7] 陆大路.地舆学关于乡镇化范畴的研讨内容结构[J]. 地舆科学,2013,33(8):897-901.

[8] 邓祥征,钟海玥,白雪梅,等.我国西部乡镇化可继续开展途径的评论[J].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24-30.

[9] 方创琳,王德利.我国城市化开展的归纳测度与进步途径[J]. 地舆研讨,2011,30(11):1931-1945.

[10] 张春梅,张小林,吴起焰,等.发达区域乡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进步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地舆,2012,32(7):50-55.

[11] 曹广忠,边雪,刘涛.依据人口、工业和用地结构的乡镇化水平评价与解说——以长三角区域为例[J]. 地舆研讨,2011,30(12):2139-2149.

[12] 叶尔肯·吾扎提,刘慧,刘卫东.1992-2011年哈萨克斯坦乡镇化过称及其影响要素[J]. 地舆科学开展,2014,33(2):181-193.

[13] 宋宇宁,韩增林.东北老工业区域乡镇化质量与规划联络的空间格式——以辽宁省为例[J]. 经济地舆,2013,33(11):40-46.

[14] 杨璐璐.中部六省乡镇化质量空间格式演化及驱动要素——依据地级及以上城市剖析[J]. 经济地舆,2015,35(1):68-75.

[15] 彭翀,常黎丽.湖南省县域乡镇化时空格式及其经济开展相关性研讨[J]. 经济地舆,2013,33(8):73-77.

[16] 魏冶,修春亮,孙平军.21世纪以来我国乡镇化动力机制剖析[J]. 地舆研讨,2013,32(9):1679-1687.

[17] 庞瑞秋,腾飞,魏冶.依据地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乡镇化动力机制剖析[J]. 地舆科学,2014,34(10):1210-1217.

[18] 边雪,陈昊宇,曹广忠.依据人口、工业和用地结构联络的乡镇化方式类型及演进特征[J]. 地舆研讨,2013,32(12):2281-2291.

[19] 宁越敏,李健.泛长三角区域乡镇化的机制、方式与战略[J]. 南京社会科学,2009(5):13-19.

[20] 王亚力,彭保发,熊建新,等.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经济乡镇化与人口乡镇化进程的比照研讨[J]. 地舆科学,2014,34(1):67-75.

[21] 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等.乡镇化水平与乡镇化质量协调度剖析——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舆,2014,34(10):70-77.

[22] 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乡镇化质量与乡镇化规划的协调性研讨——以江苏省为例[J]. 地舆科学,2013,33(1):16-22.

[23] 王彦妃,刘彦随,李裕瑞.环渤海区域乡镇化与乡村协调开展的时空特征[J]. 地舆研讨,2015,34(1):122-130.

[24]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依据熵值法的山东省乡镇化质量测度与空间差异剖析[J]. 地舆科学,2013,33(11):1324-1329.

[25]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三江平原垦区基础设备建造对乡镇化的影响[J]. 地舆研讨,2014,33(3):501-508.

[26] 蔺雪芹,王岱,任旺兵,等.我国乡镇化对经济开展的效果机制[J]. 地舆研讨,2013,32(4):691-700.

[27] 程姝.乡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讨[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28] 王国刚,刘彦随,刘玉.乡镇化进程中乡村劳动力搬运呼应机制与调控——以东部沿海区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9.

[29] 吴先华.乡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距离联络的实证研讨——依据山东省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的实证剖析[J].地舆科学,2011,31(1):69-73.

[30] 杨传开,宁越敏.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式演化及其对乡镇化开展的影响[J]. 地舆研讨,2015(8):1492-1506.

[31] 王蕾,魏后凯.我国乡镇化对动力消费影响的实证研讨[J]. 资源科学,2014,36(6):1235-1243.

[32] 余凤龙,黄震方,曹芳东,等.我国乡镇化进程对旅行经济开展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8):1297-1309.

[33] 王兆峰,余含.依据交通改进的湘西旅行乡镇化呼应时空分异与机制研讨[J]. 2013,33(1):187-192.

[34] 张勇,蒲永健,陈立泰.乡镇化与效劳业集聚——依据体系耦合互动的观念[J]. 我国工业经济,2013(6):57-69.

[35] 陈志瑞.新式乡镇化布景下的绿色生态城市开展[J]. 城市开展,2015,22(2):1-6.

[36] 钟家雨,柳思想,熊曦.旅行业与乡镇化协同开展的区域差异剖析[J]. 经济地舆,2014,34(2):187-192.

[37]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我国人口乡镇化与土地乡镇化协调开展研讨[J].人文地舆,2010(5):53-58.

[38] 李晓玲,修春亮,孙平军.新式乡镇化下我国城市土地集约使用格式与机理研讨[J]. 世界地舆研讨,2015,24(1):60-67.

[39] 高相鐸,陈天.我国新式乡镇化布景下城市群规划呼应[J]. 城市开展研讨,2014,21(5):6-11.

[40] Insu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93-115.

Mechanism and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in river-crossing cities : Take Wanjiang City Belt as an example

GAO Ling-yu,LI Jun-feng, TAO Shi-jie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constructs 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by using AHP methods,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Wanjiang City Belt. And uses spatial correlation model to analyz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n make suggestions, analyze urbanization mechanism of River-crossing cit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ince 2010, urbanization level in Wanjiang City Belt is rising, but the trend is unstable. The differences among Wanjiang City Belt is weakening and quality is improving,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not the same a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global spatial correlation point of view, Wanjiang City Belts urbanization level are concentrated. From the local spatial correlation point of view, H-H correlation pattern has the trend of moving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to the east, H-L correlation pattern is primarily in Xuancheng, L-H correlation pattern evolves to Tongling, L-H correlation pattern locates in Luan, Anqing, Chizhou, and the development is stable. Change of rivers function, update of governments policy, competition of cities are mechanisms of river-crossing cities,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spatial structure; river-crossing cities; Wanjiang City Bel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