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五里街 永春遐龄溪 千年五里街

来源:海峡摄影时报 2019年08月02日 04:40

黄玮

五里街古集镇,是全县最悠长的商贸商场。《永春县志》称,“民国初以其地间隔县城五华里而改称五里街,是永春、德化、大田一带货品集散地,昌盛盛况为全县榜首,也是闽南闻名集镇之一。”

五里街镇坐落福建永春县城西北,因为从县城的城隍庙至五里街的新亭路总长达五华里而得名。街的南侧是碧波回旋的桃溪,北侧是浓郁葱翠的金峰山,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清朝同治年间称为丰岑头,民国年间改称五里街。宋朝至清朝,分属民康乡鸣琴里二十都、慕仁里二十二都、集庆乡和风里二十四都和二十五都。1986年康复五里街镇建制至今,民间所称七境十三柱就是在西安、华岩。

隋唐以来,永春早就有官田市,这是现在五里街一带,规模包含儒林、华岩、西安。至明末,继官田市逐步衰退后,商人为了便于经商,在“许港”岸边以东丰岑头构成集市,规模不断扩大。《永春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建丰岑头街。”建成了宽三米左右的卵石大街,两边为一层的店肆,包含七个“境”,即飞龙境、廻源境(又叫迴龙境)、丰龙境、德政境、中心境、观音亭境、明秀境。这七境,本质是七个商业区。

古街商场的建成,是邻县德化、大田、漳州、安溪、南安、升天的山货经过人工肩挑,远至泉州的海产品,经过木溪舟船牵夫运载,从许港上岸,在丰岑头街进行山海货品买卖的场所。丰岑头街成了其时永春最富贵热烈的贸易商场中心。而街市后的十三个天然村落称为“十三柱”,因而,十三柱本质是商业区近邻的乡村。

“七境十三柱”的商人和民众,为了请求神明保佑生意兴隆和五谷丰登,忠诚敬奉神佛观音,华岩室成为七境十三柱的风俗活动中心,一向连续到现在。近来五里街城改造后,新增新车路境、单面街境和许港柱、埔头柱,也反映了五里街城乡的改变。

五里街七境十三柱,不只是以“境”为中心、以“柱”为依托的商业活动网,仍是一种民间构成的风俗、宗教活动网,一向辐射到邻近的广阔乡村。在这里,有许多的风俗、宗教活动场所,展示了五里街广博的胸襟。这些中国传统的儒道活动地,都有数百年的前史了,其间龙湖岩保存的唐代古钟,是泉州及福建稀有的。

自从永春建县以来,已经有1000多年的前史了,境内的文物奇迹许多。而有“商贾辐辏”之誉的五里街,其悠长而丰厚的文物、奇迹和景象相同有目共睹。

因为五里街自古以來就是各姓氏的聚居地,昌盛的经济活动,深重的文明沉淀,使得子孙后代们费尽苦心缔造祖厝,忠诚供奉先人神主,呈现了闻名的宗祠。如五里街金峰陈是陈后主的后嗣,其祖宇“笃庆堂”有1400多年的前史了。玉塘孙氏鼻祖孙一申在明万历年间入居五里街,其“孙氏家庙”也有三四百年了。至于后庙辜氏祖宇“嘉德祠”,从元初辜光保鼻祖算起,也有600多年前史了。华岩林氏在明万历间入五里街经商而久居,其“壶兰堂”和“永垂堂”也有两三百年前史。儒林宋氏祖宇、张氏祖宇、邱氏祖宇,仰贤林氏祖宇都留下可圈可点的史迹。蒲氏是阿拉伯人的后嗣,作为少数民族,在元末迁居至五里街,其“蒲庆兰神香”闻名遐迩。

在永春县的古修建中,五里街高垅村的宋代石构龟龙桥,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镇的通仙桥是同时期的古修建。龟龙桥在南宋绍兴年间由僧法师募建。明朝嘉靖三年(1524)、三十一年(1552)两次重修。清初毁于洪水,乾隆二年(1737),尤元愈及子尤锡观、侄尤锡兰重建,是二台四墩五孔石梁桥,全长27.7米,船形桥墩,墩上叠涩,桥面用大石板铺盖,保存宋代修建特色。上世纪60年代,为了过往轿车安全通行,又用钢筋混凝土加宽桥面,留传碑文二方。

西霸是永春古代的伟大工程,坐落儒林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升县为永春州,首任知州杜昌丁在县城西构筑卫城坝(即西坝),《永春州志》载,“以水迫城基,筑坝以悍之,宽一丈五尺,长二十丈。(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洪水冲损二丈余,复构筑巩固。”至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杜昌丁被引荐入朝廷觐见乾隆,回永春时,适届重修西坝成功,乃作《新筑卫城坝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