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医食参考 2025年03月09日 05:57

王中平 林俊东

【摘要】讨论剖析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效果,一起对其研讨进行了总述及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7—005—03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品,它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中[1],首要有苷类、碳糖基、游离态等状况存在。该化合物具有易获取、品种多、结构特别杂乱等特色,可以对许多疾病发作防备和医治的成效,例如改进血管通透性、下降血脂和胆固醇、止咳、祛痰、平喘、抗菌、抗辐射、抗癌、抗肿瘤、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治,一起亦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反抗才能。本文首要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药理效果、未来展望进行总述,旨在为其在各范畴的推行运用给出根据,以促进黄酮类化合物进一步的投入运用,详细信息如下。

1结构与品种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首要是以2—苯基色原酮作为母核构成的黄色色素,其间亦包括C6—C3—C6为根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2,3](图1)。

黄酮类化合物首要参阅三碳键(C3)结构的氧化程以及B环处的方位特色,即可以将其分红黄酮和黄酮醇[4];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异黄酮;二氢异黄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澳咔;黄烷;黄烷二醇等。

2药理效果

2.1癌症的效果

黄酮类化合物对癌症起效果的机制有消除自在基、防止癌细胞分解成长、按捺癌症因子三方面[5]。癌症患者体内会贮存有很多的自在基,进而导致脂质氧化的程度过高,终究引起细胞的DNA遭到危害呈现癌症。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消除自在基并且起到抗氧化的效果,可以防止因细胞氧化程度过高引起DNA损坏而诱发癌症[6—8]。

槲皮素可经过三种方式起到抗自在基的效果,即与超氧阴离子结合削减氧自在基的发作;与Cu2+、Fe3+、Mn2+络合阻挠羟自在基的构成;与脂质过氧化(ROO)反响按捺脂质过氧化的反响。黄酮类化合物还可效果于肿瘤细胞的M期或S期,来搅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来按捺肿瘤的增殖。黄芩苷能激烈按捺3种肝癌细胞株柘扑异构酶活性,且能按捺肝癌细胞增殖。研讨发现一般食物大豆中的黄豆苷和染料木黄酮也具有按捺癌细胞成长的生物活性。此外,黄酮及黄酮衍生物对一些致癌因子有按捺效果或拮抗效果,研讨结果证明,槲皮素能有用诱导微粒体芳烃羟化酶、环氧化物水解酶,经过多环芳烃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经过羟基化的水解效果而使癌细胞活性下降乃至损失,然后发挥对癌症的效果。

2.2肿瘤的效果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加速肿瘤细胞的凋谢速度、提高抗肿瘤细胞活性以及下降癌基因表达来起到防止肿瘤恶化的效果。尽管黄酮类化合物在起效果进程中会存在A环与受体的负电荷中心结合、C环与受体的正电荷中心结合、其它部分经过氢键与受体发作效果的共性[9],但是由于苯环上替代基差异性的原因此导致发挥的抗肿瘤活性也具有差异性。

2.3医治心脑血管疾病

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可以降血脂、胆固醇的成效,一起可以必定程度防止血栓的构成然后起到医治心脑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10]。芦丁是最早被确定为降压药的,在接下来的研讨进程中又发现了许多的降压药如黄芩苷、木犀草、海棠素等,一起研讨亦发现茶多酚、槲皮素以及芸香苷等药物可以有用防备医治心脑血管方面的病症[11]。

黄酮类化合物经过按捺β受体构成正性反响和下降心脏磷酸二脂酶效果,因此可以到达安稳心肌缩短的意图。大豆总黄酮具有大幅提高冠脉及脑血流量,一起也可以下降血压和心率、确保心肌缩短力正常,经过促进心肌耗氧和供养到达均衡而起到对高血压以及冠心病成效。

2.4医治骨病与防备、防止骨质疏松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有用防备和防止骨质疏松,首要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是机体内前列腺素E2的发作挨近安稳平衡;黄酮类化合物可增强甲状腺关于雌激素灵敏程度[12],让甲状腺C细胞生成的降钙素数量增多,削减了骨再吸收的发作;有用操控由于饮食不妥机体内短少钙以及维生素D而呈现骨密度和钙量缺失的状况。经过这三方面发挥医治骨病与与防备、防止骨质疏松的效果。

2.5消除自在基和抗氧化活性

导致各种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缓慢疾病、机体变老等与自在基均有严密的联络。自在基因具有氧化效果与人体中的核酸、蛋白彼此结合构成氧化物,进而让这些核酸、蛋白的功用削弱乃至损失,机体各组织细胞的正常作业呈现毛病,长时间效果下机体呈现变老病变等[13—15]。研讨人员的研讨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削减自在基发作、减轻脂质的氧化程度以及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

2.6抗辐射效果

因辐射而构成的自在基会引起细胞结构的危害以及细胞功用的削弱,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可以起到较好的消除自在基的成效[16—18],所以亦可以起到反抗辐射的效果。研讨人员经过槲皮素抗辐射的试验中发现槲皮素可以增强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外辐射的免疫反抗才能,使骨髓DNA数目上升、脾脏LPO削减,很好的表明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抗辐射[19—21]。

3展望

现阶段,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开发利用植物药的趋势,首要是由于植物药具有副效果低对人体损伤小的优势而遭到广阔患者的医务人员的欢迎,因黄酮类化合物的广谱药理成效而遭到更大的重视[22—23]。尽管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研讨日益深化,有许多品种的黄酮类药品出现,但是由于其结构的特别杂乱性以及该药物起效慢一系列的原因此减缓了黄酮类药物的深化发展[24]。并且现阶段对黄酮类化合物起效果的机制仍未完结把握,亦在必定程度上按捺了其深化发展。所以在往后的发展中需求重视对其结构的研讨然后可以针对性的展开结构的优化作业。

参阅文献

[1]Modmoto,M.:Tanimoto,K.;Nakano.S.;Ozaki,T.:Nakano,A.:Komai,K.,Agnc.FoodChem.2003,51,389.

[2]Saija'A.;Scalese,M.:Lanza'M.;Marzullo,D.;BoIlina'F.;Castelli.F.FreeRadicafBiof.Med.1995,J9,481.

[3]Simons.A.L.;Renouf,M.:Hendrich,S.;Murphy,P.A.^Agdc.FoodChem.2005,53,4258.

[4]Tang,J.—G.M.S.Thesis,HunanUniversity,Changsha,2004(inChinese).

(汤建国,硕士论文,湖南大学,长沙,2004.)

[5]Zhang,T.;Kan,J.—Q.;Chert,Z.—D.ChinFoodAdditives2∞3,83(3),17(inChinese).

(张氽,阚建全,陈宗道,我国食物增加荆,2003,83(3),17.)

[6]Zhang,T.;Kan.J.—Q.:Chen,Z.·D.FoodRes.Dev.2003,24(3),38(inChinese).

(张汆,阚建全,陈宗道,食物研讨与开发,2003,24(3)38).

[7]KUOSM,LEAVITTPS,LINCP.Dietaryflavonoidsinteractwithtracemetalsandaffectmetallothioneinlevelinhumanintestinalcells[J].Biol.TraceElem.Res.,1998,6,62,(3):135—153。

[8]Huang,H.一Y.;Cha,X.一L.Chin.J.NewDrugsClin.Rein.2002,21(7),428(inChinese).

黄华艺,查锡良。我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7):428—433.

[9]Ma,B.;Li,M.一L.;Zhou,Z.一D.;Chert,F.Chem.Res.Appl.2∞2。14(2).149(inChinese).

(马波,李梦龙,周在德,陈放,化学研讨与使用,2002,14(2),149.)

[10]ecanatini,M.;Bisi,A.;Cavalli,A.;Belluti,F.;Gobbi,S.;Rampa,A.;Valenti,P.;Palzer,M.;Palusczak,A.;Hart—mann.R.W.,Med.Chem.2001,44(5),672.

[11]Gobbi,S.;Caralli,A.;Rampa,A.;Belluti,F.;Piazzi,L.;Paluszcak,A.;Hartmann,R.W.;Recanatini,M.;Bisi,A.,Med.Chem.2似晦,49(15)。4777.

[12]于韬,赵桂森,臧恒昌,牛华英,景永奎.肿瘤多药耐药反转剂研讨进展[J].我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13(3):172—177.

[13]Bacciottini,L.:Falchetti,A.;Pampalorti,B.;Bartolini,E;Carossino,A.M.;Brandi,M.L.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2006.219.

[14]Wang,H.;Mao,Y.WO2004089389。2004【Chem.Abstr.2004,141,320l33】.

[15]BoRing,N.WO2004069774,20114【Chem.Abstr.211114,141,206960】.

[16]Reinwaid,S.;Weaver,C.M.ZNat.Prod.2帅6.69(3),450.

[17]Chen.H.;Liu,Z..C.;Yah,X.一G.;Liu,Y.FoodScf.2007,3,261(inChinese).

(陈红,刘振春,阎晓刚,刘洋,食物科学,2007,3,261.)

[18]Yang,M.一Q.;Chen,W.;Feng,L.Soy.Sci.2006,3,320(inChinese).

(杨茂区,陈伟,冯磊,大豆科学,2晰,3,320.)

[19]Zhao,R.;Li。Q.一w.;Long,L.;Li,J.;Yang,R.一J.;Gao,

D..W.int.J.FoodSci.Technol.2006,42(1),80.

[20]Kim,Y.一C.:Jun,M.;Jeong,W.—S.;Chung,S.·K.JFoodSci.2005.70(9).575.

[21]Ayhan—Kilcigil,G.;Coban,T.;Tuncbilek,M.;Can—Eke,B.;Bozdag—Dundar。O.;Ertan,R.;Iscan,M.Arch.PharmacalRes.2004,27(6),610.

[22]Sadik,C.D.;Sies,H.;Schewe。T.Biochem.2003,65(5).773.

[23]Hibatallah。J.:Carduner,C.:Poelman,M.—C.ZPharm.Pharmac01.1999,51(12),1435.

[24]Candeias,L.P.:Everett,S.A.;Wardman,P.FreeRadicalBi01.Med.1993.15(4).38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