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正和
前次到宏村,正年根底下,也是徽州人家预备腊肉的时节。在那一片片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屋檐下,满是一排排暴晒的腊肉,洋溢着一派田园气味。
正午时分,在街上一家小饭馆里用餐,席间便有腊肉一份。厚厚方方,大片的腊肉斜放着叠在蓝边粗瓷大碗里,既像那气势宏厚的黄山,又不乏徽州耕读人家的朴素。刚一上桌,阵阵带有醇浓诱人的腌腊芳香就直往鼻子里钻。
再看碗中之肉,带着层次分明的“三段”,嫩黄的肉皮,玉黄的肥肉连着幽红如紫檀色的瘦肉,晶莹剔透。透过箸尖,甚至能看到密密的纹理和隐约有微红、朱砂、橙红的肌理。
吃上一口,热腾腾的肉片肥瘦香嫩,鲜而不咸。咀嚼下,轻轻渗出的浓郁猪油,带着少许奶香,却无一点点肥腻感。米香、腊肉香糅合着淡淡木香,转化为一股直逼内心的醍醐之味,妙趣横生。
肉下那丝丝缕缕,微白嫩黄的的笋条也可谓精妙。脆生生的,浸透了油,沾惹了肉香,肉笋同食,悠远流长的腊肉香与新鲜浓艳的笋香交相辉映,相辅相成。
我这辈子腊肉吃过不少,但在黄山脚下吃到的这次,无疑是最甘旨的回想之一。后向店家探问时得知,那腊肉正是出名已久的黄山名食“刀板香”。“刀板香”,单听这个姓名,已无比引人遐思,透过这三个字,好像能闻见“炊烟袅袅香黄粱”的农家厨房刀板上食物的幽香。
据店家介绍,“刀板香”的做法其实很简单,但要想打造出无与伦比的绝美味道,其间的门路可不少。
“刀板香”,其意在刀板留香,而能否真实香起来,最重要的环节在于“晒”,时节与日头都有考究。最好选在新年前后那一段日子,将腌制中的猪肉一刀刀地挂在屋子向阳的墙上。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白花花的肉逐渐泛黄、出油。待到春江水暖的春天,便需转挂到天井的屋檐下,让穿堂风吹着它渐渐风干。
此外,“刀板香”的好味还与砧板有着密切关系,一块上佳的香樟木板是成就此菜的精华地点。天然成长的香樟木,自身就带有共同香味。在与肉合蒸的过程中,香樟木会将香气渗透到肉上,使肉有了香樟原始的芳香。一起,砧板还会吸走一切油腻,坚持了肉的咸鲜不腻。
“刀板香”可煮、可炒、可煎,但农家最遍及的吃法是将其洗净后,整块下锅与切成细条的春笋共炖。竹笋最好是现挖的春笋,脆嫩微甜,有一股天然的冰幽香气,能削减肥肉带来的油腻感,一起淡淡的笋香也使得“刀板香”的香气更为浓郁。
“终身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终是令人陶醉的,由于黄山齐云的奇秀,由于西递宏村的安静,由于老街古宅的厚重,更因这刀板留香氤氲出的如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