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馄饨千般好,不如鱼皮做得好。”这是我在浙江台州耳朵听出老茧的一句话。话中说的鱼皮,正是玉环当地最为有名的小吃“鱼皮馄饨”。
客籍台州的文友告诉我,当地人日子离不开鱼皮馄饨,许多家庭主妇都能凭仗自己的巧手做出一份肯定好吃的鱼皮馄饨,以此熨帖家人的肠胃。这小小的一碗鱼皮馄饨,怎会如此得宠?
我在一家小吃摊前停步,素有“鱼皮西施”的女主人告诉我,人人爱吃鱼皮馄饨,首要是它好吃、有营养。玉环接近东海,馄饨皮首要运用当地常见的鳗鱼和野生马鲛鱼组合而成。做法是将马鲛鱼及鳗鱼洗净去骨、去皮,用纯鱼肉做质料,然后,用润滑的棒槌渐渐击打一百多下。
这也太残暴了吧?听得我身上猛然兴起密麻麻的鸡皮疙瘩。但随着“鱼皮西施”的解说,我渐渐豁然。
本来,早在明朝时,倭寇屡犯我国沿海地区,为让大众们及时做好防备,或许逃避,戚继光一般命战士用木棍相击,及时向沿海居民传递信息。后来,倭寇溃退,海晏河清,戚继光被调北方戍守关口,人们思念戚继光,把他的击木传讯法通过斗胆幻想,运用到了美食制造方面:一边击打,一边洒少量面粉,最终将鱼肉敲成圆形状。敲成圆形后,鱼肉不破,这一点令许多人想不通。据我调查和估测,可能是有面粉的掺入,增强了鱼肉的黏性。
把敲过的馄饨皮放一边,然后将葱、姜切成末参加猪肉馅中,放入盐、鸡精拌匀,芹菜洗净切成段,调制成为黏稠的馅料,再将馅料包裹进鱼皮里边,悄悄捏成馄饨。一般来说,煮馄饨要加三次水,馅料才干熟透,但是鱼皮馄饨却无需如此费时,它的皮肉馅儿细腻反常,水沸即熟,假如再煮下去,反而口感嫌老,视觉和味觉大打折扣。
鱼皮馄饨形状虽与小馄饨相似,但盛放在清水中,却宛如一朵朵怒放的莲花,洁白如玉,煞是好看。我初遇这一碗鱼皮馄飩,竟不忍吞咽,感觉它们又似佳人沐浴,不知不觉,由地名玉环想到了贵妃玉环,心也就扑通扑通跳得快了。当用汤勺将馄饨舀出水面时,它们又娇滴滴、含羞带怯的姿态,模糊贵妃醉酒,令我回视兮,流连兮,垂怜不舍。隔了良久,氤氲的热气已散,我才拘谨地细嚼慢咽,生怕一旦粗犷,会对鱼皮馄饨有所不恭,对那如花似玉的“佳人”有所不敬。初启唇齿,但觉鱼肉皮爽滑又筋道,口感鲜美,人道是:“饱腹又养颜,胜过山珍海味。”
看到有人往鱼皮馄饨汤里倒醋和辣油,我深感不安,我想,这道美食什么都不放才是最好的吃法,虽然馅比较淡,汤也没有太多的滋味,但这正是一种古拙清味,清味便是清欢。再者,除了味蕾的清欢之外,鱼皮通过重复敲打,营养元素更易被人体吸收,这样一道美食多了一层润肠养颜的成效,在我们都发起“吃出健康”时,鱼皮馄饨可谓首选好菜。
我拍了几张鱼皮馄饨的相片发到朋友圈,那位客籍台州的文友当即留言说,看到鱼皮馄饨,就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幼年,看见了爸爸妈妈敲鱼皮做馄饨,那“砰砰”声里,那颗颗馄饨中,美好记忆,如花般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