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适远
在新疆大地的任何一角,只需有木卡姆,就会有歌声,只需有村落,就听得见木卡姆,只需有人迹,就会有着欢喜或忧伤的歌声。那时,歌声回旋,回旋着人生的到来,也答复着人生的离去。
因为工作的联络,我终年行走在天山南北,而很多有关木卡姆的故事轶闻都可信手拈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它的成功申报拉开了新疆非物质文明遗产走向世界的大幕。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界说在阅历了很多次重复评论后,总算有了明晰完好的内容。
维吾尔木卡姆是新疆各维吾尔族居住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归纳艺术方式。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一词首要是指“大型套曲”,此外还有规律、标准、曲调、乐曲、散板序唱(奏)等多种意义。木卡姆由三个部分组成:一、琼乃合曼;二、达斯坦;三、麦西来甫。到公元17世纪,其音乐结构逐步完善,然后构成一种包含“艳(歌曲)”“趋(乐曲)”“乱(歌舞曲)”的音乐歌舞套曲。
追溯木卡姆的前史有助于复原前史的原本,保存前史的血脉,在今日无疑是一份十分重要的职责和任务。汉唐大曲的文献记载,为寻觅木卡姆的开端相貌供给了牢靠的技术支持。汉唐大曲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生态方式,在木卡姆中得到了承继和表现,对今日实在是一个惊喜。
现在在新疆各绿地盛行的多种木卡姆,都与《十二木卡姆》有着直接和直接的联络,如天山北部撒播的《伊犁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直接传承。其他的绿地因为地域相对独立,其歌舞在承受《十二木卡姆》的一同,显现出文明的自动挑选和自己的特征。
不仅如此,木卡姆的混血程度还很丰厚。在木卡姆中,既能见到我国华夏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要素,也能看到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区域音乐的影响,木卡姆既是交融东西方“丝绸之路音乐文明”的共同见证,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珍宝。这种“多元一体”和“混成性”,也是西域文明与维吾尔族传统文明交融的会集表现。在庆典礼仪和节日集会上,维吾尔木卡姆的“言语”的“唤醒”效果,关于当地的文明认同具有不行代替的效果,这一文明权力的言语体系,成为解读维吾尔人审美心思最重要的根据。
木卡姆是一部关于新疆绿地的传奇,是维吾尔群众日子中的必需品和营养品。它的扮演场所无所不在,街头巷尾、茶馆饭店、村镇集市,都或许飘出木卡姆音符,随意一个小巴郎(孩子)就能够翩然起舞,不用说苍髯青丝的老者。更不要说帅气健壮的汉子,只需听见了木卡姆的乐符,任何一个维吾尔人定会忘我地步入其间。
阿曼尼萨汗王后和卡迪尔大师对《十二木卡姆》的前史性奉献
喀什区域的莎车县是17世纪出名的木卡姆大师阿曼尼萨汗和卡迪尔的故土。开端被收拾一新的《十二木卡姆》就和这两位大师有着亲近的联络。
有一次咱们来到莎车县,恰逢大雨倾盆,这也导致当天拍照木卡姆的方案成为泡影。第二天一大早,老天很协作地露出了绚烂的笑脸。按方案,咱们赶到63岁的当地木卡姆传承人玉素甫·托乎提家里。白叟早上来了,在自己的果园里铺好地毯,供参与木卡姆的人们运用。
那天,玉素甫·托乎提白叟和他的班社成员买买提·吐尔地、玉素甫江·艾迈开即将演奏八套木卡姆。玉素甫·托乎提2005年被政府评为莎车县木卡姆大师,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被视为莎车县的荣耀。除了享受县里的补助,国家每年还为他发放8000元的传承人补助。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他通晓十二木卡姆中的八套。一般来说,能完好地把握四五套木卡姆的人并不多见,能把握和了解八套的现已是百里挑一。就这一点上说,玉素甫·托乎提无愧于国家级传承人的名号。
这儿有必要提到阿曼尼萨汗和卡迪尔,没有他们,十二木卡姆的开展就会成为一个前史传说。17世纪的莎车是中亚的生命纽带,会集了其时南疆民间撒播的一切木卡姆,怎么搜集收拾这些木卡姆呢?阿曼尼萨汗王后和卡迪尔大师决议分头采访和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木卡姆。这项工程纷繁复杂,一批批身怀重担的乐工被派出去,进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旅途漫行。年月就在这绵长的韶光中迎来了喜庆的日子,经过比较、实验、挑选、精挑细琢,荟萃了十六套的木卡姆呼之而出,这十六套的称号是:乌扎勒、拉克、乌夏克、法勒一伊拉克、艾介姆、纳瓦、维沙勒、恰和尔赞里甫、巴雅特、木夏乌热克、都尕、斯尕、恰尕尔、盘吉尕、且比亚特、依西来提安库孜。体系化和标准化使十六套木卡姆摆脱了以往阿拉伯语的不流通难明,也甩掉了曾经宫殿音乐中的老生常谈。纳瓦依的诗篇融进了新的木卡姆中,簇新的木卡姆面世了。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史性奉献,经过了整合和重复锻炼、雕刻而成的《十二木卡姆》,为往后木卡姆的开展变化定下了根本调子。假如说,刀郎木卡姆愈加浅显、野性十足是能够命之为“俗乐”风格的话,那么,宫殿“雅乐”的《十二木卡姆》全体富丽、尊贵、高雅、盛大,气势庞大如史诗的汹涌澎湃,则敞开了后世木卡姆千流归大海的前史源头。
经过后世不断收拾的《十二木卡姆》,由《拉克木卡姆》《且比巴亚特木卡姆》《斯尕术卡姆》《恰哈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十二套木卡姆组成,每套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十二套木卡姆共含歌、乐曲300多首,悉数演唱约需20多个小时,其间的每一套都包含琼乃合曼、达斯坦、麦西来甫三个部分。
当咱们在最终的麦西来甫中完毕了一天的录制时,傍晚已悄但是至。浑然不觉劳累的玉素甫·托乎提白叟仍然兴味盎然,这让咱们惊叹不已。木卡姆就有着这样一种奇特的魅力,似乎给参与者注入了无尽的精气神。
这儿需求说明一下琼乃合曼、达斯坦、麦西来甫的内在。依照《我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书》的解说,这三个部分具有如下意义:
琼乃合曼,作为序曲,由若干首叙咏歌曲、器乐曲、歌舞曲组成。根本上是“木卡姆奇”(把握琼乃合曼的演唱人)侧重说明维吾尔人的哲学思想和精力层面的寻求,曩昔首要供上流社会和常识阶级享受。它苍劲、深重,悠长的旋律在散板的节奏中慢慢徜徉,诉说着亘古的沧桑,令听者怆然涕下;它决议着该部木卡姆的“母调”,是整个木卡姆中各类曲调的根底和骨干。
达斯坦是叙事长诗。在维吾尔族民间,首要由“达斯坦奇”(长于唱达斯坦的人)连说带唱地在茶馆、理发馆、饭店等大众场合、家庭集会上演唱。达斯坦部分雄壮流通,如史诗般雄壮绮丽,它时而掷地有声、时而凄婉哀怨,前史、人道与爱情跟着音乐长河娓娓道来。
麦西来甫,或许源于回鹘汗国的某种宗教典礼,即传说中的“乌古斯可汗”时期,归于萨满教的一种典礼。今日哈密阔克麦西来甫被视为
这个陈旧典礼的承继。麦西来甫作为“集会”的表现方式,首要由“乃额曼奇”(民间歌手)或“阿西克”(民间艺人)在街头巷尾独自或结伴吟唱。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民族巨大的文明空间,是包装和盛放维吾尔艺术的大容器,是人们日子的扩大或缩小,是族群“碰头”和“经过”的文明之门,是绿地的欢喜颂和狂欢节,是新疆维吾尔族重要的日子方式和文明传统。
豪宕的刀郎人从沙哑的嗓子里吼出的《刀郎木卡姆》
玉素因·亚亚和艾山·亚亚是孪生兄弟,哥哥玉素因·亚亚是国家级传承人。我见到他们的时分,两个白叟其时快70岁了。这一对孪生兄弟,外人分不清,家里人有时也分不清,天然是少不了闹笑话。
我第一次到麦盖提县央大克乡克勒克乌依村采访,就是在兄弟俩的家里,夏天时节,宅院里一派绿荫。兄弟俩的班社由五个人组成。别以为他们仅仅农人,只到过县城,其实这几年除去过北京、上海等地扮演外,他们还到过英国、法国、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在麦盖提县。在喀什区域,他们都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他们的班社会悉数九套刀郎木卡姆,但时刻只要十二木卡姆的二十分之一。这天咱们录制只需求一个半小时就够了。
《刀郎木卡姆》据说有十二套,但到现在为止,传下来的只要九套。从麦盖提、巴楚、阿瓦提三县的称号看,都有所不同。麦盖提县的为《孜尔巴亚宛木卡姆》(又叫巴西巴亚宛木卡姆)、《乌孜哈尔巴亚宛木卡姆》《区尔巴亚宛木卡姆》(又叫拉克巴亚宛木卡姆)、《奥坦巴亚宛木卡姆》(又叫木夏吾莱克巴亚宛木卡姆)、《勃姆巴亚宛木卡姆》《朱拉木卡姆》《丝姆巴亚宛木卡姆》《胡代克巴亚宛木卡姆》和《都尕买特巴亚宛木卡姆》。麦盖提、阿瓦提、巴楚的维吾尔族先人在很久曾经从事渔猎、畜牧日子时。就产生了在原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爱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做“巴雅宛”(原野之意),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开展构成了“巴雅宛”组曲,这就是《刀郎木卡姆》的雏形。
作为绿地文明和牧猎文明的结合体,刀郎木卡姆的“多元一体”,至少包含了以下几层台阶式的开展过程:第一层当属其日子的绿地环境,第二层是突厥时期的漠北牧猎文明,第三层是蒙古时代的漠北牧猎文明。
每套《刀郎木卡姆》由“木迪凯曼”“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姆”“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归于前缀散板序唱的不同节拍、节奏的歌舞曲。每套《刀郎木卡姆》的长度,约6~9分钟,九套木卡姆共包含45段乐曲。
刀郎木卡姆开端了,简略的几声散板,玉素因·亚亚闭着双眼,嗓子中发出了一声凄凉的声响“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这声响是如此焦灼却又凄凉,而紧接着几个人组成的和音似乎让这种焦灼和期望又结合在了一同。呼叫完毕后,腔调一变,却又是粗暴却又厚意的歌声:
假如终身没有爱恋,
纵活千年也不如一天。
在爱情的烈火面前,
炼狱之火只算得火星点点。
唉,多么凶猛的爱情火焰,
唉,折磨得我瘦弱不胜,
期望我的心上人安全……
《刀郎木卡姆》歌声中没有媚甜,即便是对爱情的咏唱,也是痛彻心扉,那种震慑只能意会却难以言传。
刀郎人对家乡的忧患、酷爱,悉数在沙哑的嗓子里、歌声里,手鼓被敲打得如狂风暴雨、豪宕寒冷,鼓若山腾、弦似风啸。“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这是叶尔羌河的呼号,是塔里木风沙的嘶喊,面临荒漠、戈壁、绿地、大漠,他们呼喊着生命和家乡,最简略的咏唱表达的却是从曩昔到今日再到明日的那个陈旧而苦楚的出题:咱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融汇了维吾尔文明元素与陕甘文明元素的《哈密木卡姆》
酷热的夏天,正是哈密绿地四堡这个歌舞之乡的盛宴之时。那一刻她聚精会神、高雅自若地在翩然起舞,舞姿轻盈,严肃高雅,举手投足和音乐天衣无缝。这就是出名于哈密绿地的民间舞蹈家玛利亚姆罕白叟。
玛利亚姆罕记事起,就在田间地头看见白叟们举行木卡姆。“那时分,咱们还小,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跟着大人跳,也就跳会了。”提到年幼时的情形,白叟不由地微笑了。
咱们因为要收集一段歌舞,专程到哈密歌舞之乡的四堡村,寻觅哈密绿地最有名的民间舞蹈家玛利亚姆罕。那一年哈密遭受特大洪水突击,冲掉了她家的几间房。就在她家的宅院里,她请来周围的街坊,咱们围成一圈,开端了木卡姆的演奏。老太太唱得兴致勃勃,跳得淋漓尽致,把遭了水灾的事没有当回事。那一刻的情形,永久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张国权和卡得尔是哈密本地的木卡姆专家,长时刻从事哈密木卡姆的搜集收拾。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发现忽并且瞪口呆,忽而欣喜若狂。民间藏着的许多隐秘使他们如获至珍。在他们眼里,哈密木卡姆在全疆别出心裁,既有新疆本地的维吾尔文明元素,还有内地陕甘文明的元素,十分有意味。当然,这不仅仅是哈密在地舆位置上挨近内地,还与哈密维吾尔文明与陕甘的西北文明的沟通休戚相关。
哈密木卡姆是撒播在新疆东部哈密区域的一种前史悠久、篇幅庞大、结构完好的大型维吾尔音乐套曲,共有“琼都尔木卡姆”“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等十二套,其间七套包含两个乐章(即两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数千行歌词。
玛利亚姆罕和她的街坊们根本分成了两组,一组演奏乐器,另一组是以她为首自始至终跳着舞蹈,乐此不疲。谁累了,谁就下去换弹奏乐器的人。张国权通知咱们,哈密木卡姆的扮演,根本上采纳麦西来甫的方式。哈密木卡姆其间的很大一部分为哈密维吾尔首创,例如以英雄人物托合塔洪、加尼亚孜为体裁的叙事诗。还有在称号上也独具特征,在维吾尔古曲十二木卡姆的称号根底上,给一些木卡姆乐章另起了个区域性称号,例如“切比亚特木卡姆”被称为“加尼开姆”,把“伊拉克木卡姆”称为“你让我等得好苦”等。这些都是其他区域木卡姆中所没有的。起先的哈密木卡姆有十九套之多,因为维吾尔民众习气以“十二”为最完好的数字,所以习气上将它合并为十二套。
《哪里来的骆驼客》是哈密木卡姆中很重要的一首歌曲,至今传唱不息,是哈密木卡姆独有的珍宝,这也透露出哈密汉族、维吾尔族两种文明的有机交融。汉唐直至明清时期,走西口的山西商人、陕西和甘肃的商人都取道哈密经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关内的文明气味天然就融入进来了。哈密木卡姆散序中动听的秦腔、眉户昧道行进在木卡姆中,调和、天然。不露神色,彻底融为了一体。
当演奏的人们唱起《哪里来的骆驼客》这首歌时,咱们为俄然听到的汉语发声惊呆了。玛利亚姆罕白叟不以为然地说,她的爷爷、爸爸都是这样唱的,他们的先人也是这样唱的。四堡,这个奇特的当地还有什么咱们没有发现的隐秘呢?
地处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吐鲁番孕育出共同的《吐鲁番木卡姆》
2010年5月,鄯善县的吐尔逊·司马义白叟
打来电话,约请咱们到鄯善参与他儿子的婚礼。作为木卡姆国家级传承人,白叟和咱们常常协作,保持着深沉的爱情。5月的鄯善,气候现已酷热反常了。抵达鲁克沁的时分,白叟和家里人早已在门口迎候咱们了。
吐尔逊-司马义白叟是现在吐鲁番木卡姆硕果仅存的国家级传承人,另一个国家级传承人买买提乌拉木现已逝世了,这使咱们倍加喜爱白叟,期望他健康长寿。
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有联络又有差异,这与吐鲁番处于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地缘不无联络。在学者眼里,吐鲁番在文明上是个“大个子”决不是一句妄言。在新疆,几乎没有任何一片绿地在文明相貌上像吐鲁番那样丰厚多彩。从文明上讲,吐鲁番就像一块海绵,吸收了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效果,被誉为“丝绸之路露天博物馆”。
那天,吐尔逊·司马义白叟的儿子成婚,村里的乡亲们都来了,这使得婚礼成为村里的集会。其实,在新疆绿地,这样的事在维吾尔族聚居的村庄是很天然的,咱们都当是自己的事。在热闹非凡的集会上,少不了吐鲁番木卡姆的狂欢,吐尔逊·司马义白叟的宅院天然成为狂欢的舞台。
吐鲁番区域撒播的《吐鲁番木卡姆》版别迥然不同,现在存有十一套,即《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鲁克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萨巴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每套《吐鲁番木卡姆》由“木凯迪曼”“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亚郎且克特”“朱拉”“赛乃姆”“赛勒克”“结尾”八部分组成。十一套《吐鲁番木卡姆》共含66首乐曲,悉数演唱需求大约10个小时。
这儿面有一个细节让我耳目一新:吐鲁番木卡姆竟然还选用鼓吹乐扮演的方式,由一支或几支苏乃依演奏旋律,三对纳格拉(铁鼓)和一支冬巴克(低声铁鼓)击节。出名风俗音乐家周吉先生生前调查,《吐鲁番木卡姆》包含了清代鲁克沁王府的宫殿音乐和民间盛行的木卡姆,演唱风格挨近《哈密木卡姆》。它的一些曲调与内地汉族曲调类似,常常稠浊呈现陕西、甘肃民间的曲调。《吐鲁番木卡姆》的特点是第一部木卡姆都有两种不同的扮演方式,即歌乐方式和鼓吹乐方式,后者节奏愉快明亮,鼓点花哨多变,使曲调跌宕起伏,更具有感染力。在运用乐器上,《吐鲁番木卡姆》也独具匠心,除运用沙塔尔、弹拨尔、独它尔等传统乐器外,还特别杰出发挥唢呐、铁鼓、冬巴鼓和大、小手鼓的效果。
《吐鲁番木卡姆》还有一个特征也令人意外,就是其间的“木凯迪满”部分,也称“艾再勒”(意为“两行诗”),这是其他绿地都没有的。《吐鲁番木卡姆》的歌词除由古典诗篇和民间歌谣组成具有两种语体风分外,还运用了多音节的长句“艾则勒”格律诗,使木卡姆的唱词老少皆宜、丰厚多彩。
《吐鲁番木卡姆》演奏时,每一部都包含“陶库孜能且克特”“叶拉且克特”“居鲁斯”“赛勒开”4种曲牌,单个木卡姆中还串唱“赛乃姆”曲牌。最令人大开眼界是木卡姆中参加的“纳孜库姆”,这是《吐鲁番木卡姆》独有的特征。
在最终的麦西来甫中,让人盼望已久的“纳孜库姆”总算露脸了,许多年轻人也呼啦一下冲进了舞场。纳孜库姆是仿照舞,能够自由发挥仿照鸡鸭,只跳不唱。巴郎子的动作让咱们捧腹大笑。只昕村里的乡亲们喊着:“加根儿窘根儿加!”“阿拉买斯嗨!”现场人声鼎沸,欢喜的歌声响彻果园的上空。
吐鲁番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地舆与人文具有共同的魅力,许多到过吐鲁番的人,被高昌、交河古城的凄凉之美所震慑,为它一咏三叹。而作为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的《吐鲁番木卡姆》,不管何时何地,都会让人们忘记凄凉,让身体和心灵融入欢喜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