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 无名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办的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遗产委员会会议(国际遗产大会)上,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作为我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被评为国际文明遗产(另两处为湖南永顺彭氏老司城遗址和湖北成丰唐崖覃氏土司城遗址)。这是我国申报成功的第48处国际文明遗产。
那么,在漫天烽烟中曾被誉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的海龙屯是怎么埋葬在黄土之中,又是因何缘由重见天日?考古学家怎么断定遗址,开掘出播州杨氏宗族的传奇往事?海龙屯从从头被发现到申遗成功,又有着怎样的曲折?700多年后,在海龙屯重现人世的背面,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埋葬在深山中的旷世传奇
“1979年,贵州省要求编写文物志、文物材料,引荐重要的文明遗址、遗址作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那时候遵义还没有文保组织,海龙屯由遵义县文明馆来代管。而我作为贵州省第一批文物作业员,使命就是对全县的文物进行现场了解、考察。”提起第一次触摸海龙屯时的情形,遵义市前史文明研讨会副会长葛镇亚仍记忆犹新。在对《遵义简史》和《遵义县图志》等文献的收拾和查阅中,葛镇亚逐渐了解了海龙屯的前史和杨家人700多年的传奇故事,被这段硝烟弥漫的前史昕震慑。不过,在其时,没人知道海龙屯是否仍然存在,也没人知道海龙屯的具体位置,可以获得的材料只要当地志和乡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这样的碎片化信息。但葛镇亚却下定决心,要让海龙屯这段传奇重见天日。
海龙屯材料的收集进程是绵长而又困难的。明清时期,“因山为垒”成为西南地区遍及的防护形式,留传至今者仍有近千处之多。它们都依山而建,环山有一至二道石墙,有门洞与外相通,墙内平旷处营建房屋,其格式与海龙屯类似。在战事一再的明清时代,它们被土司、土匪、乡绅等广泛运用,以求自保。而杨应龙凭仗海龙屯天险与朝廷对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城池告破,杨应龙自缢。
《平播全书》记载:城破当日“贼巢一空,我军尽扎囤上,千年狂寇,一朝荡平”,“从此四封千里尽入皇图,尺地一民尽归王化”。平播之役完毕后,为了保持西南地区的控制,也为了避免在此天险再呈现一个“土皇帝”,战士们推倒城墙,海龙屯也因为杨应龙一把大火而付之一炬。四百多年曩昔,白云苍狗,当年的海龙屯早已被黄土昕埋葬,只利下一些故事还在乡民口中相传,想要找到谈何容易。而葛镇亚却信任,史书上记载的海龙屯必定还能寻觅到些蛛丝马迹。
“我就从海龙坡邻近开端探寻,一无昕获后持续沿途搜索,简直走遍了整个遵义县。”葛镇亚说,其时仅有陪同他的就是一根“打狗捧”。直到他来到了玉龙村,当地乡民跟他说起了杨玉龙的故事,葛镇亚欣喜若狂。“他们口中的杨玉龙,就是我苦苦寻觅的杨应龙。”葛镇亚现在给记者说起来,仍是难掩心里的激动。“其时咱们就带着镰刀、旧式的海鸥相机、‘打狗棍和乡民上了龙岩山。其时简直昕有的石头都被藤萝遮挡,咱们就一条一条扒开,看看有没有记载的碑铭、城墙遗址……”功夫不负有心人,葛镇亚总算发现了埋葬在深山的海龙屯,此刻,他现已寻觅了整整两年。
尽管发现了海龙屯遗址,且海龙屯也于1982年被发布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可是关于海龙屯的考古作业却并不如幻想中的那样一帆风Ⅲ页。那个时代人们关于文物的维护意识不强,其时的海龙屯林场有当地的一些乡民在屯内担任承揽美化荒山,屯内的宋、明时期部分修建基址、练兵场遗址、土城、月城遗址等都被栽培了许多的杜仲林木。林木根系对遗址基址形成非常大的损坏,致使一部分修建基址、遗址垮塌。农耕作业和民宅占压遗址、农人随意在遗址上搬石取土等对文物形成损坏的问题层出不穷,加之雷电对遗址形成必定的损坏(飞龙关于上世纪90时代曾遭雷劈而严峻受损),风雨腐蚀、冲刷使文物修建周边排水不畅,石质构件外表成长青苔和植物根系对地下遗址和城墙形成损坏等问题检测着考古人员。1999年,国家组织了一次海龙屯前史遗址的开端开掘,而主导开掘作业的人仍然是葛镇亚,此刻他现已从事海龙屯研讨作业长达20年。
“在海龙屯看到白骨不稀罕,其时在山上的玉米地,随意一拨开都有一大把骨头。作为平播之役的主战场,据记载这儿至少死了2万人。”葛镇亚回想起其时的开掘情形仍唏嘘不已。海龙屯的第一任讲解员刘炬材给记者介绍,“1999年开掘时,屯上白骨累累。飞龙关是仅有没有被明军正面攻破的堡垒,和平时期,人们想登上去都困难重重,更何况当年穿戴铠甲的明军?可其时的战士们反常骁勇,前赴后继,被守城的杨氏官兵杀死在这天险上。”葛镇亚的开掘效果还包含龙虎大路,“飞龙关下来,咱们就想着飞虎关孤零零一个关,总要有上去的路和下来的路,才干贯穿这个关卡。但其时龙虎大路现已被泥土埋葬,就让乡民帮助开掘。”葛镇亚说,每天近30个乡民一同帮助开掘,超越2个月,龙虎大路才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而泥土中,白骨仍然不可胜数,此外还有残缺的铠甲、大刀等。葛镇亚说,开掘现场好像让400年前那场触目惊心的大战被勾勒出来。
不为人知的考古阅历
2001年,海龙屯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而考古也进入了绵长而困难的收拾阶段。直到2012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讨昕副昕长李飞带领着考古团队来到海龙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科学开掘,获得了丰盛的效果,海龙屯也开端以愈加明晰的姿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2012年4月23日到2013年1月22日,整整275天,考古队的队员们居住在龙岩山上,没有下过一次山。春夏秋冬替换改换,不论是在厚重的黄土地仍是布满青苔的石阶上,都留下了队员们的脚印。
在海龙屯上的海潮寺,现在竖立着两块石碑,其间一为1989年当地人重“迎菩萨”时昕立的功德碑,一为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昕立之“山忆千秋”碑。而据乡民称,庙前新近还有一碑。1976年前后,为了遵循中心“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召唤,当地大力发展养猪业,遂于海潮寺右前侧空位掘深坑建猪圈,碑被推入池中做了根柢。通过对文献材料和乡民传说的研讨,考古队发现碑上记载了部分海潮寺的前史事件,有很高的史学价值。2012年4月28日开端,考古队员们遍掘粪池以寻碑,2012年5月1日上午10时,断作4截的石碑总算被人发现(尚缺一角),并逐个移除坑底。考古队员们的辛苦,可见一斑。
“在许多人眼里,考古就是挖墓寻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固然,发现是一次令人心跳的阅历,可是对其进行深度的诠释,才是考古学最具魅力的当地。”李飞在自己昕著的《海龙屯考古手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感悟。当年的那场大火,焚毁了绚丽的王宫,也令今人失去了一窥海龙屯全貌的时机,因而考古学的探究有了几分盲人摸象的意味。即使是长居于此的居民,也有或许成为指鼻为绳的瞎子。在当地乡民的传说中,“水牢”是新王宫内的一处闻名遗址。传说是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关押监犯的牢笼。长期以来,人们看到硕大的修建遗址底部一道通向幽暗之处的石洞,洞内湿润阴沉,这样的传说便更让人毫不怀疑。而为了断定“水牢”的性质,考古队员们拟定了周详的开掘计划,对其内部和顶部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在整理进程中,考古队并没有发现牢房应该有的门、蓄水池等设备,直到揭开洞顶部瓦砾,众人才发现石洞前后两段均有踏步相接,前端衔接低洼之处的姚家凼,后端通向高敞的三台星,涵洞顶部一侧又有踏道衔接,宽阔的石铺地上和涵洞十字相交,通向一栋面阔五间的修建。“通过考古挖据,咱们确定了这是一处明代的立交桥,而非水牢。”李飞回想道。
正是靠着这样一点点的纤细发现和反复推敲,通过了绵长时刻的尽力,考古队员们的作业获得了严峻的发展,其间2012年度的开掘先后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等荣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之后的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讨昕的队员们对海龙屯遗址展开了历时5个多月的第2次考古开掘作业,再一次获得了严峻效果,开端理清了海龙屯外围概括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新王宫“龙位座”本应是海潮寺鼎盛时期供奉怫像的须弥座台子等。关于考古作业者来说,海龙屯就像是一座文明的富矿,有取之不尽的前史信息,接下来的作业,就是让海龙屯走进大众的视野,让人们全面了解到这样一个传奇之地。
申遗路上的困难困苦
这是一场说干就干的申遗。
2012年,海龙屯正式发动申报国际文明遗产,原海龙屯文物管理所所长的何烨承当了申遗的一大部分作业。“其时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时刻紧、使命重,许多作业都是计算好时刻,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何烨回想道。2012年11月,海龙屯上已是大雪纷飞,为了赶快争取到国家资金对海龙屯文物本体进行补葺,一切作业人员一同冒着大雪,紧迫对铜柱关、铁柱关、万安关等进行现状勘察和技能设计。漫天风雪里,通过40多天的奋战,他们及时将相关现状勘察及技能设计计划呈报国家文物局,获得了专项资金进行补葺维护。
因为雪凝气候导致海龙屯上湿滑严峻,加上海龙屯地形本就峻峭险恶,考古队队员韩文华在下山送材料途中,不幸踩空跌倒不省人事,状况特别严峻,其时急坏了在场的一切人。其时海龙屯交通不便,救护车无法抵达,在五个人的一起助力下,才将韩文华从屯上抬下来送到医院。抢救到凌晨时分,医师才走出手术室对他们说:“要是再迟一瞬间,这条命就捡不回来了。”
冬季曩昔,夏天的日子相同困难。在修正修建的进程中,考古队员们需求爬上沿墙支起的架子,在烈日下高空作业,这是那个夏天最为常见的作业场景。何烨介绍:“拓片的制造是申遗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平地上就地制造还好。但像做飞龙关、朝天关这些关名的拓片时,就必须在本就不平的山上,踩着高高的支架往上爬,有时一站上去就要好几个小时。后来,我们都公认我是来自非洲的。”
终究,凭仗着作业人员的不懈尽力,海龙屯遗址作为我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成功当选国际文明遗产名录。这是对海龙屯前史文明的必定,也是对每一个为海龙屯申遗作业支付尽力的作业人员的必定。“一角金瓯补未完,雄关仍旧对连峦。蛮云如怒天孙老,断魄将招楚调残。七百年来花变灭,三千世外梦耽檠。不幸鞭石成何用,孤负多情泪一沈。”今世诗人徐晋如在得悉海龙屯申遗成功之后,即以其雄健的文笔,写下了这首豪放雄壮的诗作,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这座700多年古堡遗址当年的澎湃气势与现在的凄凉险恶。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与复旦大学前史学系教授钱文忠等创业家和学者,也都紧随其后,纷繁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这首诗,一同为海龙屯的重生摇旗呐喊。在阅历了韶光的洗礼之后,海龙屯总算重见天日,而那场惨烈恢宏的战役和震慑人心的前史,也将在年月中持续沉积,等着后人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