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练的人不发朋友圈 老练的人,这样运用“朋友圈”

来源:37°女人 2025年09月14日 08:47

梁爽

看一个人的老练程度,比看他发的“朋友圈”内容更重要的是,看他输入和输出时的心态。

我前几天问一位读者,刚用“朋友圈”那会儿和现在用“朋友圈”,心态上有何不同?

她回复我:曾经太把“朋友圈”当回事,常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内容不能太矫情,也不想让他人猜透自己的境况,可是又期望有人了解背面的深意,宣布后心境忐忑地守着点赞和谈论乍惊乍喜,简直是当成绩效目标来重视。后来逐渐释怀了,诚心的朋友会懂你,他人屏蔽、拉黑你,谁也拦不住。

现在她发“朋友圈”,没有那么多心里戏,完全是种想发就发、爱谁谁的随性。

很多人的生长,就体现在对待“朋友圈”的情绪上。某友,为了让自己愈加自律,几回停用 “朋友圈”,但仍旧没有过好日子。后来他意识到假如不自律,不会办理时间,用不用“朋友圈”仅仅外表问题。

性情腼腆的表妹刚作业时,为了能和搭档说上话,常常翻看搭档的“朋友圈”,了解搭档下班后的动态,成为“朋友圈”里的“秒贊王”。后来她才了解,加了,未必就能参加一个圈子。跟着她敏捷生长,可以独立自主,才和搭档结下深沉的战友情。她对待“朋友圈”以及人际关系的情绪,越来越从容不迫。

我发现,越是老练的人,看待“朋友圈”越云淡风轻、波澜不惊。他们可以了解并容纳“朋友圈”里的参差多态——有人爱发日子的苟且,有人爱发诗与远方,有人过了糟糕的一天会发张自拍给自己鼓动下士气,有人发的那段矫情语录是特意为在乎的人而写,有人在网络国际中活出了与实际国际不同的自己……

一个时间代表不了一个人声势赫赫的终身,没必要上纲上线地给“朋友圈”里的人贴标签。只要不损害他人的权益,他人“朋友圈”里的日子方式都值得尊重。 用“朋友圈”记载日子,但别让“记载”大于“日子”。张爱玲曾说过:“相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繁的年月已曩昔,瓜子仁一粒粒咽下去,冷暖自知,留给我们看的唯有那狼藉的是非瓜子壳。”

所以,不要为了记载并共享那些夸姣的瞬间,而忽视了身边人的感触,以及此时此刻的日子品质。

(云游鸟摘自《读者·原创版》2017年7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