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祥林
唐僧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由于小说《西游记》的传达,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可是历史事实和小说究竟不一样,没有孙悟空同行,也没有妖魔鬼怪,可是玄奘取经路上所受的摧残,也是不可思议的。
玄奘俗姓陈,名袆,敬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陈河村邻近)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一说生于公元600年)。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两次上表陈请,要求西去取经。唐朝开国不久,国力不强,为避免西域突厥实力的侵略,禁止大众出境西行,因此没有同意玄奘的请求。当年秋天,长安地点的关中地区遭受霜害,朝廷答应大众四处求食,玄奘趁此机会预备偷越出境。
他從长安动身,经秦州(甘肃天水北)、兰州,西抵凉州。当他来到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时,长安的访谍(追捕令)盯梢到来:“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地点州县宜严候捉。”这样,玄奘不但要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不时逃避官方的追捕。他独自一人闯关过险,差一点在烽台哨所下中箭身亡。非常困难冒险闯过去,又进入了坐落伊吾(今新疆哈密)东南方浩渺无边的莫贺延碛。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又无水草,夜里北风如刀,白日热风如火。有一天,玄奘解下水囊想喝一口水,不料祸不单行,偏偏又因水囊过重而失手落地,饮水散落一地。在沙漠行走,没有水就等于没有生命,“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可是,玄奘意志坚强,坚决行进,决不东归一步。在第五夜半,由于冷风触身稍得苏息。又一天,乘马遽然走上岔路,不愿直行。玄奘信马由缰,居然奇迹般地发现“青草数亩”,走不远又看到一池,水味甘澄,饮水后,人马俱得苏息。玄奘九死一生,总算走出流沙,抵达西域门户伊吾国。
在伊吾,玄奘遇上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的使者。使者将玄奘的音讯报告给国王麹文泰。麹文泰是个忠诚的释教徒,闻讯后照会伊吾国王要求差遣玄奘西来高昌,并马上派人去迎候。玄奘原本预备从伊吾国经可汗宝塔城(今新疆吉木萨尔)沿天山北麓西行,但毕竟推托不过,只好前往。玄奘抵达的当夜,高昌王亲身与王妃等人秉烛相迎,将他迎入宫中后院的重阁宝帐里,访问非常周到。麹文泰对玄奘法师非常敬重,让他在王宫的释教里讲经弘法,想请玄奘终身留在高昌国,但玄奘决计西行,誓死不从,一连四天不吃不喝才被放行。临行前,麹文泰和大臣、僧侣及大众倾城而出,依依惜别,还为玄奘差遣沙弥5人,侍从20人,马30匹和金、银、绫绢、衣物若干。他还特别修书送往沿途各国,每封信附礼物大绫一匹,并预备了两车生果给西突厥叶护可汗,让他们照顾玄奘一行。
高昌王的协助极大地改进了玄奘的游览条件。玄奘一行沿天山南麓银山道抵达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后,住了一夜。尔后,他们涉过孔雀河与渭干河,抵达屈支国(即龟兹,今新疆库车),在这里参加了长达15天的浴佛节。两个月后,玄奘又起程西行,经跋禄迦国(今阿克苏一带,也有可能是拜城),沿阿克苏河、库玛力克河,抵达天山南麓凌山山口。这里是翻越天山的重要通道,其艰苦和风险不可思议,“暴风发奋,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个通道可能要支付生命的价值。非常困难惊险万分地越过了气候极度恶劣的高原雪山,玄奘一行人抵达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随后沿大清池来到素叶城(即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在这里遇到了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可汗出帐迎候,还派青鸟使给各附属国带信,告诉玄奘路过事宜。玄奘一行通过中亚名城赭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渡过药杀水(今阿姆河),又登上帕米尔高原,最终来到天竺。天竺的和尚惊叹于玄奘的献身精神,自动带领他瞻拜各国释教胜迹。玄奘在摩揭陀国最著名的那烂陀寺悉心修学五年,研讨了寺中保藏的释教典籍和婆罗门教经典,兼学梵文和印度方音,很快成为饱学之士,还一度作为法会论主,作《三身论》三百颂传遍五印度,因此取得“大乘天”的敬称。
漫漫西行路,可谓着实不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