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5岁半的乐乐在画画。她画的是一棵很高的树,树周围是一栋很高的房子,差不多触到树的顶端。有一个小女子在房子的最高层,站在窗边。树和房子歪歪扭扭,形状真诚,别有一番兴趣。
我赏识着女儿的画,听着女儿的说明,尽管不明白画,却从这画里捕捉到孩子特有的灵气。她没学过画画,也没人教她画画,她的涂鸦全都依她自己的调查与幻想。这时奶奶过来了,她说:“乐乐,树哪有这么高的呢,这么粗,不太像啊!”乐乐说:“我的树就是这样的。”所以,奶奶转过头对我说:“你要教她画呀!”我说:“不教,就让她自个画儿多好玩啊。”奶奶百般无奈,摇摇头,也不再多说。
我了解奶奶。咱们惯常的思想是孩子生下来,大人得去“教”孩子。而在和女儿共处的日子里,我越来越体会到“不教”的风趣和“教”的无趣。
记住有一天,乐乐和洽朋友霏霏在玩沙画。我其时在厨房,只听她一个劲儿地对霏霏说:“你先别撕这些,否则画不出来了。”我轻轻探头看过去,发现霏霏要把沙画的底纸撕掉,乐乐却不让。这样局势让我感觉有点为难,由于乐乐说的话恰是出自于我。
那是前一阵子,乐乐很高兴肠在玩沙画,我看到她把底纸都撕掉了,这样一来整幅画就没有概括,往上喷颜料就全混在一块。我看到了,就信口开河:“这怎样分得清啊?”接着又随口说了句:“先别撕了。”这像是一个主张,也像是指令。现在,当她把话彻底仿制给霏霏听的时分,我意识到自己的介入搅扰了孩子。无意中,我的约束性信仰,破坏了她自在游玩的趣味。
所以,我走过去跟乐乐说:“不要紧的,霏霏有她的玩法,你有你的玩法,每个人的玩法不一样。”再过一瞬间,我看到她俩一同玩得很高兴,彩沙一瞬间变成美丽裙子,一瞬间变成好吃的甜点,她们照自己的主意配上色彩,变出不同形状,特别好玩。
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发明啊,有着自己的调查及领会。日子中许多这样的小片断,时常会提示我不要过多地去“教”孩子。一旦成人充当了“教官”的人物,孩子要么是顺从,要么就是抵抗。乐乐的性质温柔,比较简单遭到大人的影响,介入过多,对她的自主开展是晦气的。关于特性激烈的孩子,故意的“教”更是不用了,他们往往有着激烈的主意,发明力特殊。
孩子们所需求的或许恰是那份“不教”。“不教”傍边,没有条框和约束,能够自在发挥,天马行空自得其乐。这进程在大人看来,或许是难以想象和无聊的;而在孩子这儿,却充满着可塑的各种或许,含义无量。
(万泉湖摘自《婚姻与家庭·性格读本》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