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汪才静+张丹+韩兰+张燕雪
[摘要]根据大数据的办法,文章引进h指数与g指数点评因子,以2003-2016年收录在中文中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的22619篇旅行学术论文为全样本,对样本触及的935种学术刊物、18773名作者和所属的3899家组织进行多维度学术点评和排名。整体而言:地舆学科对我国旅行学术研讨奉献最大,地舆类学术期刊在旅行学术界占有重要位置;旅行学术研讨组织以高级院校为主,科研组织为辅。从旅行学术研讨团队影响力看,以保继刚为带头人的中山大学研讨团队,以陆林为首的安徽师范大学研讨团队,以及由马耀峰挂帅的陕西师范大学研讨团队构成了鼎足之势之势,并开端完成了旅行研讨的学术传承和代际替换。
[关键词】旅行;学术共同体;学术点评;h指数;g指数
自2012年起,咱们以每两年为周期对我国旅行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研讨组织和学者等)进行点评和排行,此项工作受到了我国旅行学术圈的必定和引证,一起一些学者关于其间的缺乏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定见和主张。国际旅行学术界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约请作者将其译成英文宣布在旅行学术威望期刊Tourism Management。2014年咱们在点评因子中引进了h指数,力求更为全面地反映和点评我国旅行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作用。杨勇等在这些作用的根底上,进一步引进时刻要素,构建了Ht指数,对CNKI数据库中1994-2014年间旅行研讨范畴129位学者的引文数据进行计算剖析,测度了我国旅行研讨者的学术影响力,在此根底上探讨了我国旅行学科开展的趋势。
本文在前期工作根底上,又添加了衡量高被引文献的g指数的内容。因为Hirsch提出的h指数对单篇高被引和低被引文章都不灵敏,2006年比利时学者Egghe在剖析h指数点评作用时提出了一个g指数,行将论文按被引次数凹凸排序,而且将排序的序号(正整数)平方,被引次数逐次累加,当序号平方等于累计被引次数时,该序号就被界说为g指数。假如序号平方不能刚好等于而是小于对应的累计被引次数,则最挨近累计被引次数的序号就是g指数。Egghe以为,g指数很好地反映出了那些高被引文献,表现了高被引文献被引次数的添加对学术影响力的奉献。
为了能与前两个版别的点评成果和排行相銜接,本文在检索文献来历(中文中心数据库、CSSCI数据库、CSCD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和多作者多组织的赋权和权重分配等方面都与前述研讨办法与计算口径相共同。本文与2014年比较,2016年新添加的文献3295篇,期刊样本数添加了75种,作者样本数添加了2544人,历年的根本数据见表1。
1期刊点评
2003-2016年Topl01刊载旅行学术论文期刊论文算计16795篇,占悉数旅行类论文总样本(22619篇)的74.25%,阐明这些刊物宣布旅行论文的集中度较高。Top10刊载旅行学术论文期刊旅行类文章算计7877篇,旅行专业类期刊的旅行文章算计3391篇,占排名前10期刊旅行文章总数的43.05%,其间《旅行学刊》以旅行类学术论文2784篇排名榜首,约占Top101期刊旅行类文章的16.57%;《旅行科学》以607篇旅行类文章排名第五,占其刊载文章总数的65.2%。在CSSCI的学科分类中,《旅行学刊》和《旅行科学》都归归于人文地舆学。Top10中地舆学学术期刊占大多数,《经济地舆》以709篇旅行类文章排名第二,其复合影响因子和归纳影响因子别离为3.12、2.13,在Top10的期刊中均为榜首。《福建茶叶》是2015年才进入中文中心期刊,2015-2016年两年共刊载旅行类文章228篇,占2003-2016年Top101刊载旅行学术论文期刊的第18位,其旅行类文章以研讨茶文化旅行为主要内容。
从期刊的h指数和g指数计算成果看,2003-2016年共有106个刊载旅行学术论文的期刊h指数大于等于12。《旅行学刊》的h指数最高,达到了114,即在2003-2016年间,在宣布的2784篇论文中,最多有114篇论文被至少引证了114次,《人文地舆》和《经济地舆》的h指数别离为67和66,摆放第二、第三位。这些期刊中,旅行专业类期刊《旅行学刊》和《旅行科学》别离以h指数100和54排名榜首和第四位;别的,地舆学期刊占有显着优势,在h指数排名前10的期刊中,除《商业研讨》外,其他悉数为地舆学期刊,其间,包含《地舆研讨》《地舆学报》《地舆科学》等地舆学范畴内的威望期刊。经过g指数与h指数比较发现,两者间的差异最大的期刊为《旅行学刊》,标明该刊登载的论文高被引率较高。表3中TOP11的g指数都是大于50:《旅行学刊》和《经济地舆》两本学术期刊的g指数≥100;除《商业研讨》外,其他均为地舆学类刊物且g指数都在66以上。由此可见,与其他学科比较,地舆学关于旅行学科的奉献最大。
2组织点评
依照分值对检索到的3899家组织总样本进行降序摆放,这儿仅给出排名前100的组织名录(占整体的2.56%)。在Top100的组织中绝大多数是高级院校,仅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旅行研讨院等3家科研院所。陕西师范大学的分值和宣布论文的数量都名列榜首。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旅行工作学院(第38位)和深圳工作技术学院(第87位)也跻身榜单,阐明这两所旅行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具有较强的学术研讨才能,桂林旅行高级工作学校现已升格为桂林旅行学院(列第66位),不在高职院校之列了。这100所院校构成了我国旅行学术共同体的根底力气。
由表4可知,2003-2016年宣布旅行学术论文h指数最高的组织是安徽师范大学,h指数是归纳反映已宣布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情况。但h指数最大的组织并不是g指数、分值和文章总数最大的组织。由表5看出,中山大学g指数最高,一般组织的h指数小于g指数。g指数是反映已宣布的论文高被引的情况,高被引的论文作用在旅行学术研讨中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前沿性。
表6给出了宣布旅行学术论文g指数≥50的17家高级院校和科研组织,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其他15所高校中既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等5所国内一流归纳性大学,也有安徽师大、华东师大、陕西师大、南京师大和上海师大等5所师范大学,还有像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暨南大学和云南大学5所将旅行学科作为特征专业建造的高级院校。这“15+2”所高校和科研组织现已成为旅行学术共同体的中坚力气。
3作者点评
依照分值对检索到的18773位作者进行降序摆放,咱们给出排名前100位作者(占整体的0.53%)。由表可知,2003-2016年Top100旅行文章作者分值大于等于12.5,宣布论文算计4208篇,来自52个不同组织。从作者所属组织来看,Top100旅行文章作者归于52个不同组织,包含3个科研院所和49所高级院校。其间,3个科研院所别离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旅行研讨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共有5人,来自中国旅行研讨院的共有3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共有2人;在49院校中,来自中山大学的作者共有6人,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作者共有5人,来自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作者各有4人。在Top100旅行文章作者所属组织中,Top100作者不少于4人的共有6个组织,算计作者共28人。
依照h指数对18773位作者进行降序摆放,h指数≥10共有94人(h指数等于9的作者共有49人),占18773位作者样本整体的0.50%。由表8中可见,保继刚h指数为26位列榜首。此外,保继刚的g指数为45亦位居榜首。从排序来看,作者之间的h指数差值较小,但g指数的差值相对较大,且作者之间的h指数排序与g指数排序并不共同,只要保继刚、陆林和吴必虎等前3位作者的排序不变,且相互之间指数较为挨近。
表9給出的是g≥20的46位作者名单(占样本整体的0.25%),中山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别离有5位作者入围,陕西师范大学则有3位作者进入榜单。这阐明上述3所院校现已构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旅行学术研讨团队和队伍,即以保继刚为带头人的中山大学研讨团队,以陆林为首的安徽师范大学研讨团队,以及由马耀峰挂帅的陕西师范大学研讨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年青学者开端锋芒毕露,现已开端完成了代际替换,充分阐明了我国旅行学术研讨后继有人。
4定论
本文从“三大数据库”中,检索了2003-2016年期间在935种学术期刊上宣布的22619篇旅行学术论文,18773名作者和所属的3899家组织。
2003-2016年Top101刊载旅行学术论文期刊的旅行类文章算计16795篇,占悉数旅行类论文的74.25%。101种期刊中,高校归纳性学报共23种,但论文总数仅有1541篇,仅占Top101期刊论文总数的9.17%。《旅行学刊》《经济地舆》《人文地舆》《旅行科学》等一批地舆类学术期刊是宣布旅行学术论文最主要的园地。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旅行学刊》《人文地舆》《经济地舆》《旅行科学》《地舆研讨》等5种,而g指数大于80的期刊有《旅行学刊》《经济地舆》《人文地舆》《地舆研讨》等4种。《旅行学刊》的g指数高达168,远高于坐落第二的《经济地舆》,其在旅行学术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Top100的组织分值都大于50,其间,高级院校97所(含两所高职高专院校),3所科研院所。陕西师范大学论文分值最高和论文产出最多。h指数前100个组织都≥15,g指数前100个组织都大于20,安徽师范大学的h指数(论文被引频次总量)最高,g指数(论文高被引频次量)最高的是中山大学。
Top100旅行论文作者分值都≥12.5,宣布论文算计4208篇,来自52个不同组织。包含3个科研院所和49所高级院校,其间,来自中山大学的作者共有6人,陕西师范大学的作者共有5人,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的作者各有4人。其间,陕西师范大学的马耀峰分值和宣布旅行论文数量都位列榜首,h指数和g指数列榜首的是中山大学的保继刚,紧随其后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的陆林。从旅行学术研讨团队影响力看,以保继刚为带头人的中山大学研讨团队,以陆林为首的安徽师范大学研讨团队,以及由马耀峰挂帅的陕西师范大学研讨团队构成了鼎足之势之势,并开端完成了旅行研讨的学术传承和代际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