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 广州市城市绿道旅行景象意象研讨

来源:旅游学刊 2025年03月30日 21:19

闫东升++朱战强++黄存忠

[摘 要]广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旅行城市,近年来旅行业打开较快,但参观旅行对城市旅行打开的奉献有所下降。近年来,针对参观旅行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广州市致力于打造更多优质参观旅行资源。作为国内较早开端绿道建造的城市,广州市绿道建造较为完善,大力打开绿道旅行这一新式的旅行办法对进步城市参观旅行打开具有重要效果。旅行意图地意象对研讨旅行者行为及旅行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效果,文章根据旅行意图地意象的理论与研讨办法,经过剖析旅行者对广州市绿道的景象意象特征,进而评论广州市绿道建造与旅行开发情况。对广州市绿道旅行者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将广州市绿道旅行景象意象分为天然环境、根底设备及人文要素3类,剖析旅行者的绿道意象特征,效果标明:(1)旅行者对城市绿道旅行全体点评较高,表现在正面词汇较为会集,负面意象相对较少;(2)绿道旅行景象意象词汇涣散,没有构成一个比较认可的“大众意象”;(3)比较于高频词汇,低频词汇愈加注重绿道建造的细节,这些针对性较强、指向明晰的意象词汇对旅行意图地建造具有愈加重要的含义。

[关键词]绿道;绿道旅行;景象意象;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2-0085-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2.015

导言

广州市是我国优异的旅行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旅行意图地之一,近年来旅行收入呈现快速增加趋势。但是,对广州市城市旅行收入结构研讨发现,商务旅行收入比重远大于参观旅行收入,二者份额约为2:1;此外,比较于商务旅行收入比重的持续添加,广州市参观旅行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针对参观旅行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广州市在加速生态文明建造一起,致力于打造更多优质参观旅行资源。继2008年增城市1绿道建形成功后,广州市运用举行亚运会的关键,首要建成了1060 km的绿道,掀起了广东省绿道网络建造的浪潮2。到2015年头,广州市建成长达2763 km的绿道体系,串联起320个首要景点、151个驿站和效劳点,效劳人口超越800万[1]。现在,广州市绿道网现已初具规模,绿道旅行也成为市民日子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新式的旅行资源,绿道的经济效益也逐渐闪现,以绿道建造较早的增城市为例[2],2008—2014年间,增城市共建成477 km的绿道,并着力将绿道旅行打形成城市旅行新的手刺,带动当地旅行业快速打开。2013年,增城市招待游客1870万人次,完成旅行收入52.67亿元,6年时刻内,全市年招待游客数量增加了6倍多;另一方面,绿道串起了沿线景区景点和村庄,引导沿线乡民大力打开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旅行配套效劳,带动了农人工作和创业,2012年增城市农人人均纯收入抵达14037.72元,比2009年增加50.6%[1-2]。未来,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造的载体,城市绿道不只能为居民供给绿色公共空间,还将在拉动城市参观旅行、改进旅行结构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潜力。

2010年以来,广州市作为国内绿道建造及绿道旅行开发较早的城市,绿道建造已趋老练,绿道旅行的效益逐渐闪现。依托城市绿道打开,广州市参观旅行的改进成效现已开端闪现,加强对城市绿道旅行者需求偏好剖析,关于完善城市绿道旅行建造、招引外地旅行者具有重要含义。因而,本文从广州市绿道旅行意图地意象特征动身,研讨旅行者对绿道建造的感知与主张,为评论绿道旅行资源建造及推进绿道旅行开发供给根据,也可为其他城市绿道建造及旅行开发供给参阅。

1 研讨总述

1.1 城市绿道旅行研讨

绿道(Greenway)的概念起源于1858年闻名景象规划师奥姆斯特德(Olmsted)掌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园道规划,而其作为城市绿色空间所具有的休闲游憩功用也一直是学者注重的方面[3-5]。城市绿道一方面是居民就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表现了为城市社区效劳的功用[5];另一方面,城市绿道还串联起重要的人文、天然景点和城市公园,是城市参观旅行体系的重要骨架,因其优质的景象环境和便当的根底设备配套,成为具有极高招引力的旅行意图地[6-7]。经过100余年的打开,绿道游憩已成为欧美国家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4]。与此一起,国外城市绿道旅行相关理论研讨发育较为老练,现已分解出了绿道旅行开发、旅行意图地点评、绿道旅行效益等研讨方向[5-7]。

比较于国外较为完善的绿道研讨体系而言,国内的绿道研讨起步较晚,张文等于2000年较早将绿道的概念、功用及国外打开阅历等介绍到国内[5],C.Y.Jim等于2003年将“Greenway”的概念运用于南京市归纳绿洲规划研讨中,这些都是国内较早的绿道研讨[6]。随后,绿道的理论和实践研讨开端升温,绿道的建造也有较大打开:珠三角和株洲、杭州等城市都推进了大规模绿道建造运动,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4,8-9]。与国外较为老练的绿道相关研讨比较,我国的城市绿道旅行相关研讨仍处于初期阶段[5,7-8]。近年来,国内学者意识到绿道旅行作为一种新式的城市旅行办法,可以进步旅行质量、拓宽旅行的可选规模,激活城市旅行及区域打开[7,10],部分学者开端注重城市绿道旅行开发建造,如根据当地本底条件,提出针对性的城市绿道旅行开发与打开规划[11-13]及绿道旅行功用开发和运营办理[13]等,推进了国内绿道旅行的建造。跟着国内绿道建造及绿道旅行的升温,注重城市绿道旅行的经济社会效益[8-10]、旅行者的旅行满足度、需求及绿道体会影响要素等的研讨[14-15]也开端呈现。总体上,国内城市绿道旅行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绿道旅行的研讨逐渐从前期的引进国外阅历为主转向国内绿道旅行实践阅历总结、绿道旅行经济社会效益与开发建造点评、旅行者满足度等方面;此外,由物质空间建造向“以人为本”的转向较为显着,即愈加注重旅行者的体会及需求,从旅行者视点研讨城市绿道旅行的开发与建造[11-15]。当然,相关研讨也闪现了国内城市绿道旅行研讨以事例剖析和定性为主的特征,暴露了理论建树缺少,定量与空间研讨缺少等问题。

1.2 旅行意图地意象研讨

意象是大脑对获取外界信息处理的效果,是外在形象和内涵意蕴的有机一致[16-17]。意象的概念由Boulding于1956年引进到学术研讨[18],被Hunt于1971年引用到旅行意图地建造研讨中,构建了旅行意图地意象的概念[19]。旅行意图地意象是旅行者对意图地的全体形象,对完善旅行地建造具有重要参阅价值[20-21]。经过不断打开,旅行意图地意象作为研讨志愿及情绪的一种手法,一方面是商场细分、商场定位及竞赛剖析的重要东西[22],有助于旅行意图地的形象定位、竞赛力进步及平衡旅行产品的商场供需等[23];另一方面被以为是旅行出行的重要决定要素[24-25],营建杰出的意图地意象可以进步旅行者重游率[26]。

近年来,国外旅行意图地意象研讨表现为典型的心思学视角,如Balogulu和McCleary对旅行意图地意象模型的构建[24,27]。而旅行意图地意象数据获取办法首要分为结构性或非结构性办法,但超越75%的研讨聚集在结构性的办法上[20]。比照发现,两种办法各有利弊:结构性研讨办法着重研讨者的片面认知,具有灵活性、便于剖析等优势,但是该办法忽视了被访者特性差异,常难以提醒招引旅行者到访的实在要素[20,25];而非结构化办法着重特性剖析,可以有用处理这些缺点[28],但稍有缺少的是,怎么最大极限地削减非结构化研讨中的词义歧义仍然是实践中的一个应战。另一方面,量化和非量化办法的评论与挑选也是重要的论题[29],但现在运用计量办法的研讨较多,非量化技能较少[22]。此外,旅行意图地意象的剖析办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近年来打开出如意象图示的办法[25]、要素剖析法[30]、词汇剖析法[20,23]等多种立异办法,比较于前两者的量化剖析特征,非量化的词汇剖析法虽然相对繁琐,但其针对性也更强,更能表现“以人为本”的思维。相关学者研讨发现,意象词语的频率阐明晰受访者对意图地认知水平及偏好的差异[31],虽然旅行意图地意象多由一些常用的词语(高频词汇)构成,但其间频率小、针对性强的词语(低频词汇)相同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高频词语代表了大都旅行者的意象,低频词汇则有助于了解典型类型的旅行者的旅行意图地意象,有助于进步旅行者回头率[20,31],因而在实践研讨中,应当对部分频率较小、针对性较强的意象词汇给予满足的注重[28]。总体上,国外旅行意图地意象研讨呈现多样化特征,现现已历着从量化剖析转向非量化的进程,愈加注重对旅行者需求及其差异的研讨,而对低频词汇的注重也表现了从注重全体到个别的转向。

与国外较为丰厚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国内相关研讨较为匮乏,且以学习国外研讨效果为主。全体上,理论构建较少,实践剖析居多,且首要表现为量化研讨的特征,对低频词汇一类非量化的立异研讨并不多见。虽然如此,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取得了必定的效果:理论方面,周永博等提出旅行意图地意象三维耦合性[32],李瑞提出城市旅行要素可意象性概念[33];在办法上,国内文献多选用量化的结构性研讨办法[32]、非结构式的研讨较少,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在实践上,呈现了不少与旅行(景象)意象相关、风趣的研讨,如旅行地意象分类[17]、旅行景象意象点评目标[34]、根据旅行意象图的旅行景区规划[35]、意图地意象颜色认知特色及根底规则[36]等。

城市绿道旅行意图地意象研讨对城市绿道旅行的形象定位、竞赛力进步及完善、进步城市绿道旅行质量和招引旅行者等具有重要含义[23-26]。但是,已有相关研讨中,将旅行意图地意象引进传统参观旅行中的研讨较为常见,但对新式的旅行办法特别是城市绿道旅行的相关研讨并不多见。因而,在广州市绿道建造初见成效、绿道旅行起步阶段,根据城市绿道旅行意图地意象相关研讨、评论城市绿道旅行怎么推进城市旅行打开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也可为调集旅行者参加城市绿道旅行的开发供给参阅。

2 研讨思路、研讨区域及数据处理

2.1 研讨思路

完善绿道的景象建造及景象资源开发对进步绿道质量及后续的旅行开发都具有重要含义[3,7]。本文根据城市绿道旅行、旅行意图地意象对城市旅行打开及其建造的重要效果,研讨广州市绿道旅行景象意象。参阅相关研讨[32,34],笔者以为绿道旅行意图地景象意象是指旅行者在旅行进程中对城市绿道及其环境感知的总和。此外,城市旅行是指旅行者在城市中的旅行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发生的影响[37],参阅彭华的“大旅行”理念,将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归入城市旅行领域[38]。

在研讨办法上,根据周永博等提出的旅行意图地意象三维耦合理论及范钧等对意图地意象的分类,将城市绿道旅行景象意象按旅行资源特色划分为天然环境、根底设备、人文要素3类[17,32,37],从旅行者视点动身,根据旅行意图地意象的理论与研讨办法,剖析旅行者对绿道建造点评,并剖析其需求特征,为完善绿道旅行资源开发、进步旅行质量供给参阅。

以往研讨标明,高频词汇是大都游客认可的遍及特性,可提醒意图地建造较为微观的成果或不 足[20]。但是,与高频词汇比较,低频词汇关于城市旅行开发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含义,对低频词汇的剖析或可导向较为详尽且重要的发现[25]。相关原理可回溯到实践中遍及存在的Power law规律,而在计算中则一般发现,低频词汇的运用者多为旅行频率大、意图地认知度高的旅行者[20,28]。因而,本文测验打开低频词汇剖析,以提醒更多的相关细节。

2.2 研讨区域

绿道依照其运用性质可以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14]。在绿道建造仍不完善、绿道旅行刚刚起步阶段,对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研讨运用价值也更高。但因为二者性质差异、绿道建造不完善等要素,在广州市绿道网络中不同区段的绿道建造存在显着差异:作为衔接城市内各空间的城市绿道,考虑到挨近大天然的需求而多在空阔区选址,但存在绿路途途修理缺少、与公路接驳之处存在危险、根底设备不完善、标识体系不明晰等问题;而作为衔接社区公共空间和大街公园绿洲的社区绿道,虽然其路途本底较好、设备相对完善,但存在绿道选线与公路的非机动车道结合过多、绿道宽度缺少、配套效劳体系缺少等问题,这些都表现了绿道建造初期仍不完善的现状[11,15],这些都对旅行者体会发生必定影响。

研讨区域的选取统筹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对广州市绿道网络进行挑选,一起考虑绿道运用功率。挑选发现,广州市的海珠区与天河区归于老城区,建成时代较为长远,修建密度高,人口密度大,美化相对较差,绿道运用功率较高。鉴于此,本文挑选广州市海珠区与天河区交界处沿珠江两岸的绿道段作为调研区,如图1所示。该段绿道东起车陂南区域,西至洲头咀公园,沿珠江两岸双向区域。这一区域是广东省省立绿道中要点建造的一段,也是广州市城市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造较为老练完善、运用率也较高,在较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广州市城市绿道旅行需求及现状。

2.3 数据搜集与处理

本文选用问卷调查办法搜集榜首手数据,选用意图性和针对性更强的非量化剖析办法为主、量化剖析为辅的研讨办法[20],剖析受访者对广州市绿道旅行的全体意象及对绿道建造不同方面的点评及需求特征,从而为广州市绿道旅行的开发与建造提出更详尽、符合旅行者实践需求的绿道旅行建造主张。首要数据来自2012年10月在调研区域内发放问卷所取得的榜首手数据。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750份,分两次、在多个区段内一起发放,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收回有用问卷655份①,有用收回率达87.3%,因而可以较好地满足研讨需求,每一调研区段内收回的有用问卷如表1。

本次调研中,被调查者目标为绿道上活动的居民(15岁以下居民不在调研规模内),采纳随机抽样办法进行发放问卷。被访者部分特色及份额如表2所示。全体上,被访者运用绿道的意图仍以日常休闲、健身为主,运用绿道频率较高,每次时刻也较长,这些都阐明绿道建造初期可以在必定程度上满足居民对绿色公共空间的需求,被访者运用绿道频率相对固定,也为绿道旅行的开发供给了机会。

其间,问卷中触及意象访谈的标题是:请用3~5个词语描绘您形象中的绿道: ,首要意图是获取受访者对广州市城市绿道旅行的全体点评及旅行者的个人偏好。根据655份有用问卷中取得的意象词汇进行收拾,将意象划分为天然环境、根底设备、人文要素3类,对其间获取的词语进行兼并、分类收拾构成3个大类及若干子类,进而剖析旅行者绿道旅行的意象特征,点评广州市城市绿道旅行建造情况。

3 广州市绿道旅行景象意象剖析

3.1 天然环境意象

天然环境是旅行资源榜首要素,杰出的天然资源是城市旅行得以打开的重要保障[32]。本文的天然环境以接近绿道为首要标志,如珠江、广州塔、绿道美化及绿道相关的天然环境,对应的意象既包括单个景点的意象也有全体意象。经过对天然环境意象剖析,找出受访者的注要点及绿道建造的薄缺点,为城市绿道的形象定位及产品开发供给参阅,激活城市绿道旅行。详细数据如表3。

受访者对天然环境的点评中,绝大大都方面正面的信息远大于负面的点评,这阐明绿道的天然环境的建造相对完善,对受访者具有必定的招引力且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受访者的需求;但也有部分方面如对空气质量、卫生情况及珠江形象等方面也存在必定的负面点评,这些负面点评也是后续广州市绿道旅行开发进步的重要方面。

受访者对天然环境较为注重的方面包括全体环境(18.07%)、空气质量(20.67%)、卫生情况(27.85%)及美化情况(18.07%)等,这标明受访者对绿道天然环境的注重较接近实践需求。一起,虽然以正面点评居多,但也包括部分负面点评较多的如卫生(8.40%)、空气(6.67%)等方面,而这也标明绿道建造在部分方面仍不完善。全体上,注重份额最高的仅为27.85%,且不同方面的注重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一方面阐明受访者天然环境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标明受访者并未构成一个或多个大众较为认同或注重的意象要素。

研讨标明:一方面,受访者的意象概念较为明晰,这对进步绿道建造具有重要含义;另一方面,天然环境建造满足了大部分受访者的需求,这与广州市在城市绿道美化、景点改造及建造投入本钱较高的情况相符合。因而,未来根据杰出的天然环境的绿道旅行可成为广州市旅行新的增加点。此外,意象剖析也暴露了广州市绿道建造的缺少之处,如空气情况欠佳、卫生整治不完全、珠江水质仍需办理等。

3.2 根底设备意象

根底设备是城市旅行的第二要素及重要的辅佐要素[32],在绿道旅行开发初期阶段,根底设备对旅行者的意象构建具有重要的效果。考虑到城市绿道建造及现阶段旅行者特性,文中根底设备首要指路途设备、交通情况、相关配套及相关办理情况等。经过对根底设备意象的剖析,总结受访者相关点评及偏好,发现广州市绿道根底设备建造的缺少,为改进其根底设备情况、持续招引旅行者等供给参阅。详细数据见表4。

受访者较为注重的包括路途设备(38.27%)、交通情况(17.97%,指抵达绿道及对外交通的快捷度)、治安办理(17.12%)等;全体上,对根底设备的注重相对会集且较为详尽,但注重度较弱,这可能与现阶段旅行者以当地居民为主有关。相同,受访者最注重的路途设备也仅有38.27%的居民提及,相同未构成一个大众较为认同的意象要素。

路途是绿道旅行的根底,也是绿道特性的会集表现。路途设备意象中约25%的受访者做出了负面点评,这也是广州市绿道建造的实践反映:坐落市中心区的绿道相对狭隘,而市郊的绿道相对宽阔;虽然绿道在必定程度上为步行者供给了便当,但人车混行的路段则退让行者及骑车者都觉得绿道相对狭隘。对交通情况的点评表现了对可达性的要求,以为居民供给绿色公共空间为初衷的城市绿道接近居民点,其可达性相对较好;但因为路途路程与根底设备的不匹配,市郊绿道可达性相对较低。此外,对配套设备、治安情况的注重也表现了绿道建造进程中根底设备的不完善:郊野绿道运用者较少,治安、保护人员配备也较少,给旅行者以办理不完善的感觉;比较而言,市中心相对较为完善。

研讨标明:一方面,受访者对绿道的根底设备的意象表达也相对明晰;另一方面,天然环境意象中有79.12%为正面词汇,而根底设备意象中份额仅为59.41%,这阐明比较于天然环境意象,受访者对根底设备点评较差,相同缺少注重度广且“绝对优势”的要素;这些都表现了根底设备不完善、旅行者需求多样化且涣散特性。广州市绿道根底设备相同存在较多的问题,这首要表现在绿道本底差异及建造初期绿道根底设备配套差异的现状。

3.3 人文要素意象

人文要素意象是进步旅行地竞赛力及进步重游率的重要要素,比较于前两者,人文要素意象更“隐性”,但可塑性也更强。人文要素是指绿道旅行相关的人文景点及呈现出的人文环境、人文空气等,在必定程度上是城市绿道旅行文明的反映。因为需求侧要点差异,不同的旅行者对相同的人文要素意象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其人文要素的意象也存在较大的分异,针对人文要素的意象点评较为含糊,也愈加难以掌握。详细数据如表5。

人文要素意象较为详尽且多为正面词汇,多以为绿道可以供给杰出的环境及日子休闲、文娱及往来空间,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这表现了绿道在较大程度上投合了受访者的需求。但提及最多的也仅占27.38%,且意象表达较为含糊,这阐明绿道旅行的人文环境意象也并未构成一个较为会集的、大众遍及认可的意象要素。此外,在特定方面的负面点评如部分区段人员密布带来的喧闹感、宠物较多导致的安全性问题及卫生较差等,都是受访者比较 注重的。

与心思感知(27.38%)、功用效果(24.71%)不同,针对运用者特征(26.54%)及全体空气(21.37%)点评呈现了差异化、比照显着的声响。人少与人多的比照、安静与喧闹的比照等都表现了受访者需求的多样化及个人特性对绿道旅行开发带来的复杂性,也是绿道旅行后续开发中需求考虑的问题。形成这种分异的首要原因是绿路途程较长,不同地段的绿道运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山大学北门广场段的运用者要远远多于珠江啤酒博物馆段,不同的运用者强度及居民的需求差异导致居民对绿道旅行的全体意象存在差异。人文环境要素意象是绿道旅行建造进程中最具可塑性、也应该引起满足注重的要素。

研讨发现:一方面,受访者人文要素意象注重较为详尽、接近实践需求,但表达也最为含糊;另一方面,比较于前两个方面,受访者对人文要素意象的点评更为正面、负面的点评较少。这些都表现了受访者关于绿道旅行需求的巨大潜力及广州市绿道旅行开发的可行性。

3.4 低频词汇意象

别离剖析高频词汇和低频词汇的特色。一方面,对高频词汇的研讨发现,虽然受访者对绿道建造的全体认可度较高,但这些词汇多缺少明晰的指向性,且意象表达具有必定的含糊性,在必定程度上限制了高频词汇对绿道建造的引导效果。另一方面,问卷效果计算发现,全体上绿道周游憩均值为4.31,而低频词汇运用者的均值为6.28;其间,每天两次及以上的份额别离为12.9%、65.1%;这阐明低频词汇运用者参加绿道旅行的频率较大,对绿道也更为熟知。相对而言,这些受访者注重的方面也是绿道建造进程中长期存在的、有重要影响的方面,因而,对低频词汇的剖析关于旅行意图地的建造具有愈加重要的效果[39]。因而,文章对三类意象的低频词汇1进行了要点的剖析,效果如下:

(1)天然环境意象中,低频词汇首要注重如风光单调(0.37%)、树木矮小(0.37%)、江水洁净(0.12%)、湿度大(0.99%)、开阔(0.86%)等方面,既有正面的点评,也包括负面的点评。如珠江形象中,约40%受访者提及珠江水较脏,这标明珠江作为滨江绿道最大的天然景象关于绿道旅行的进步效果有限,也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虽然提及较少,但比较高频词汇而言,低频词汇多是最直接、针对性较强的点评,注要点也更为详尽,这也为后续的广州市绿道建造开发供给了最直接的参阅。

(2)全体上,根底设备意象注重度存在较大差异,且表现为大会集、小涣散的格式。注重度较低的如路途狭隘(4.02%)、路途平整(3.17%)、交通快捷(3.38%)、交通不便(2.54%)、车多(4.65%)、治安较差(1.90%)、灯火暗(0.85%)等,与天然环境意象比较,不同类别间差异较大,但全体上正、负方面的点评相对均衡,这首要因为在绿道根底设备相对完善的大格式下,绿路途程过长、区域本底差异等带来的后期保护差异的显着情况,导致不同旅行者的感触存在必定差异。与高频词汇相似,根底设备意象首要表现为区域差异,但部分较为直接、针对性较强的负面点评如人车混行、交通不便、灯火暗等,都与受访者游憩质量休戚相关,也是后续进步进程中不行忽视的“小问题”。

(3)与前两者不同,人文要素意象词汇较为会集,一起低频词汇相同表现了受访者关于绿道建造的满足。较少的受访者提及了惬意(1.67%)、心情愉快(1.50%)、慢节奏(1.50%)及丰厚日子(0.33%)等,这些词汇表达了受访者对绿色日子的寻求,也反映了绿道建造关于进步居民日子质量的重要效果。人文要素意象散布相对会集,且高频词汇与低频词汇都以正面点评为主,但因为个人需求以及感触的差异,部分受访者也指出了绿道的喧闹(2.17%)及宠物多(2.00%)等问题。全体上,正面的、针对性的点评是城市绿道旅行杰出开端表征,也表现了绿道旅行开发的可行性。

为了深化发掘低频词汇关于绿道建造完善的重要效果,在前文对低频词汇简略剖析的根底上,将3类意象的低频词汇进行分类全体,并进行比照研讨,详细数据如表6。全体上,3类意象的低频词汇更注重绿道建造的细节方面,如对珠江、绿道美化、路途建造、灯火、治安、个人体会及绿道功用的注重等等,这些低频词汇的针对性更强,也更接近绿道建造及游客的直接需求,对旅行意图地建造也具有愈加重要的含义。

综上可见,受访者对3类意象的注重度存在显着差异:低频词汇较多注重根底设备建造,且更多的揭露了广州市绿道建造进程中不完善的方面。而对天然环境、人文要素的低频词汇比照看,这些低频词汇中正面的意象较多,特别是人文要素意象;但比较于天然环境与根底设备的明晰指向性不同,人文要素的意象更多地表现为受访者在绿道游憩进程中的个人感触及绿道对日常游憩日子的弥补功用的表现。比照看,一切低频词汇中,针对根底设备进行的负面点评远大于其他两个方面,而人文要素点评最少,表现了广州市绿道旅行开发进程中根底设备建造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而剖析这些低频词汇中的负面词汇可知,注要点中的全体环境、珠江、路途、治安、灯火、人多带来的喧闹及宠物较多带来的安全性都是受访者较为注重,相同也是后续的绿道建造中需求不断完善的方向。对广州市绿道旅行者的3类意象及低频意象词汇的剖析发现,全体上受访者对广州市绿道旅行的建造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也为未来广州市绿道旅行的开发建造供给了决心。但对不同方面的注重、点评均存在必定的差异,这也表现了在绿道旅行建造开发初期,广州市绿道建造的不完善,这些都需求后续的建造不断完善。

4 定论与评论

4.1 定论

本文引进旅行意图地意象的办法,结合实地调研取得的相关数据,从旅行者视点动身,对旅行者的绿道建造点评及旅行者需求进行剖析,取得以下几点定论:

(1)研讨发现,全体上受访者对广州市绿道旅行的建造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比照看,天然环境意象最为明晰、详尽;对根底设备的点评相对较差、区域差异显着;对人文环境要素点评更为正面,但相对涣散;这些都表现了广州市绿道旅行开发中的天然环境开发缺少、根底设备仍不完善、人文环境没有闪现等现象。

(2)低频词汇多具有明晰的指向性,对旅行意图地建造也具有愈加重要的效果。相关剖析发现,低频词汇较多注重根底设备建造中不完善方面;对天然环境、人文要素的低频词汇比照看,这些低频词汇中正面的意象占绝对优势,但比较于天然环境与根底设备的明晰指向性不同,人文要素的意象更多的表现为受访者在绿道游憩进程中的个人感触及绿道对日常游憩日子的弥补功用的表现。

(3)城市绿道可以在为居民日常游憩供给绿色公共空间的一起,为城市旅行业拓荒新的打开方向。根据旅行意图地意象的城市绿道建造及受访者需求研讨剖析标明,受访者对不同方面的注重、点评存在显着差异,这表现了绿道旅行开发的复杂性。因而,在后续的建造中,一方面要加强绿道天然环境的改进、根底设备的进步、休闲办法多样化的发明等,另一方面要树立持续的办理保护机制,进步城市绿道旅行的可持续性,全面激活广州市绿道旅行打开。

4.2 评论

旅行意图地意象是旅行者对旅行地最直接的点评,也是旅行地进步的重要参阅[21,30]。首要,本文选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办法对广州市典型区域绿道旅行景象意象打开研讨,为广州市绿道旅行资源的开发建造与完善供给参阅。根据意图地意象的研讨,还可以为在更大区域规模内下降区域间的同质化竞赛、构建区域合作结构供给根据,为旅行者参加绿道旅行的开发建造供给了可行化的途径。其次,与以往较多研讨不同,本文以为低频词汇代表了旅行者最直接、针对性也更强的绿道旅行点评,更能明晰地表征旅行者的实践需求及对绿道建造的主张,推进“以人为本”的绿道建造及旅行开发形式。此外,作为一种在前人研讨根底上的立异办法,本文对受访者的绿道旅行景象意象特别是相关低频词汇的非量化深化剖析研讨,还可为相似城市的绿道旅行意图地的非量化点评研讨供给参阅。

当然,本文尚存在部分缺少,首要应持续深化评论怎么获取最有价值的意象词汇,并进行深化剖析以推进绿道旅行建造,未来仍需深化发掘低频词语及运用者的相关特性。其次,虽然根据非量化的剖析办法当然可以防止研讨者的个人片面性对研讨效果的影响,但在针对旅行意图地意象的分类中,怎么消除词汇歧义、有用分类仍是后续研讨尽力方向。最终本文意象词汇的分类不免存在必定的片面性、量化技能的运用缺少等,这些都是未来研讨中需求不断完善的方向。

称谢:非常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赋有建造性的辅导定见,也对编辑部教师供给的忘我协助致以谢意。

参阅文献(References)

[1] Li Shulong, Song Chao. The Guangzhou city is gradually revealing the pattern of “the flower city, the green city and the water city”[EB/OL]. news.xinhuanet.com, 2015-03-24. [李书龙, 宋超. 羊城渐显“花城绿城水城”格式[EB/OL]. news.xinhuanet.com, 2015-03-24.]

[2] Guo Guangming. Zengcheng: “the little greenway” is pulling “the large industry”[EB/OL]. www.ctnews.com.cn, 2014-04-07. [郭光亮. 增城:“小绿道”拉动“大工业”[EB/OL]. www.ctnews.com.cn, 2014-04-07.]

[3] Gobster P H, Westphal L M.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for recreation and related experien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2-3):147-165.

[4] He Zhiming. Urban Riverside Greenway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Research: Taking Main Urban Area of Hangzhou for Example[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3. [何志明. 城市滨河绿道运用情况点评研讨——以杭州主城区为例[D]. 杭州:浙江大学, 2013.]

[5] Zhang Wen, Fan Wenjie. Greenway in cities and its functions [J]. Urban Planning Overseas, 2000, (3):40-42. [张文, 范闻捷.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用[J]. 国外城市规划, 2000, (3):40-42.]

[6] Jim C Y, Chen S. Comprehensive green space planning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compact Nanjing city,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5(3):1-22.

[7] Munder L, Coenders G. Greenways: A sustainable leisure experience concept for both communities and tourist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 18(5):657-674.

[8] Guo Xudong. Research on Consu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ity Leisure Greenway[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 [郭栩东. 根据顾客参加的城市游憩型绿道经营办理研讨[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9] Lin Li. Studying the Greenway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Ecotourism in the Xiaolou Town[D]. 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15-17. [林莉. 小楼村庄生态旅行绿道景象建造研讨[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5-17.]

[10] Deenihan G, Caulfield B, O'Dwyer D. Measuring the success of the Great Western Greenway in Ireland[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3, (7):73-82.

[11] Guo Xudong. Research of greenway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green supply chain[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2,(8):764-768. [郭栩东. 绿色旅行供应链办理视角下的绿道旅行开发形式研讨[J]. 资源开发与商场, 2012,(8):764-768.]

[12] Liu Qi.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Greenway in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Taking Greenway Tourism Master Planning of Xunshan, Rong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D]. Taia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3. [刘琦. 绿道在城市旅行打开中的运用研讨——以荣成市寻山绿道旅行总体规划为例[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13] Jiao Jianchun.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eenways[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2,(3):19-23. [焦建春. 绿道旅行功用开发与运营办理初探[J]. 现代城市研讨, 2012,(3):19-23.]

[14] Wu Juanyu.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on the Zengcheng greenway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1,(4):39-43. [吴隽宇. 广东增城绿道体系运用后点评(POE)研讨[J]. 我国园林, 2011,(4):39-43.]

[15] Yang Xianghua, Liu Yungang. Public greenway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IPA-based approach: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10(6):1-7. [杨香花, 刘云刚. 根据IPA办法的绿道大众满足度点评研讨——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0(6):1-7.]

[16] Li Hong. Two understanding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J].Tourism Tribune, 2006, 21(6):9. [李宏. 对旅行意图地形象概念的两种了解[J]. 旅行学刊, 2006,21(6):9.]

[17] Fan Jun, Qiu Hongliang, Wu Xuefei.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place attachment and tourists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A case of Zhejiang tourist resorts[J].Tourism Tribune, 2014, 29(1):55-66. [范钧, 邱宏亮, 吴雪飞. 旅行地意象、当地眷恋与旅行者环境职责行为——以浙江省旅行休假区为例[J]. 旅行学刊, 2014, 29(1):55-66.]

[18] Bai Kai, Zhao Anzhou. Studies on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city image and destination imag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30(10):1312-1320. [白凯, 赵安周. 城市意象与旅行意图地意象研讨中的趋同与分野[J]. 地舆科学开展, 2011, 30(10):1312-1320.]

[19] Hunt J D. Image: A Factor in Tourism[D]. Colorado: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1971.

[20] Pan B, Li Xiang. The long tail of destination image and online market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1):132-52.

[21] Li Xiang, Hans V. Comparing methods of measuring imag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a small-scale community festival[J].Tourism Analysis, 2006, 10(4):349-360.

[22] Pike S.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 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0[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5):541-549.

[23] Li Xiang, Bing P, Lixuan Z, et al. The effects of online information on imag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9, 48(1):45-57.

[24] Zhang Jingru, Chen Yingzhen, Zeng Qi, et al.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a country context: A case stud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tourists in Beijing[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3):13-22. [张静儒, 陈映臻, 曾祺, 等. 国家视角下的意图地形象模型——根据来华世界游客的实证研讨[J]. 旅行学刊, 2015, 30(3):13-22.]

[25] Stepchenkova S, Li Xiang. 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 destination image of America: Part II[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3, 51(6):687-703.

[26] Li Xiang, Petrick J F, Zhou Yuan.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ourists' destination knowledge and loyalty[J]. 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 2008, 8(3):79-96.

[27] Bai Kai.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ositioning: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Tourism Science, 2009, 23(2):9-15. [白凯. 旅行意图地意象定位研讨述评——根据心思学视角的剖析[J]. 旅行科学, 2009, 23(2):9-15.]

[28] Stepchenkova S, Li Xiang. Destination image: Do top-of-mind associations say it al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5):46-62.

[29] Gallarza M G, Saura I G. Destination image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56-78.

[30] Li Xiang. Examining the‘relative image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2, 15(8):741-57

[31] Li Xiang, Stepchenkova S. 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 destination image of America: Part I[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1, 51(3):250-266.

[32] Zhou Yongbo, Sha Run, Yu Ziping.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2):1590-1592. [周永博, 沙润, 余子萍. 旅行意图地意象三维耦合结构——根据江南水乡古镇旅行者的实证剖析[J]. 地舆科学开展, 2010, 29(12):1590-1592.]

[33] Li Rui. Analysis of urban tourism image and its main factors[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 34(4):494-498. [李瑞. 城市旅行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剖析[J]. 西北大学学报:天然科学版, 2004, 34(4):494-498. ]

[34] Zhou Yongbo, Sha Run, Yang Yan, et al.Tourism landscape image evaluation[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2):359-371. [周永博, 沙润, 杨燕, 等. 旅行景象意象点评——周庄与乌镇的比较研讨[J]. 地舆研讨, 2011, 30(2):359-371.]

[35] Xu Mei, Liu Chunla, Chen Jianshe, et al. Tourism image map: A new scenic spot planning idea based on tourists percep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4):21-27. [徐美, 刘春腊, 陈建造, 等. 旅行意象图:根据游客感知的旅行景区规划新想象[J]. 旅行学刊, 2012, 27(4):21-27.]

[36] Bai Kai, Zhang Chunhui, Zheng Rongxia, et al. Color cognition of China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within the groups of cross-culture tourists[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2):231-238. [白凯, 张春晖, 郑荣霞, 等. 跨文明集体游客的我国旅行意图地意象颜色认知[J]. 地舆科学开展, 2011, 30(2):231-238.]

[37] Gu Shiyun, Bao Jigang.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urban tourism[J].Tourism Tribune, 1999, (2):15-21. [古诗韵, 保继刚. 城市旅行研讨开展[J]. 旅行学刊, 1999, (2):15-21.]

[38] Peng Hua. An initial thoughts on the city's tourism development drive mechanism[J].Human Geography, 2000, 15(1):1-5. [彭华. 关于城市旅行打开驱动机制的开端考虑[J]. 人文地舆, 2000, 15(1):1-5.]

[39] Li Renjie, Fu Xueqing, Zhang Junhai. Text mining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goods selling in online shops: A case study of Yuxian Paper-cuts[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8):1541-1554. [李仁杰, 傅学庆, 张军海. 网络店肆中地域文明产品价值取向的文本发掘——蔚县剪纸的实证研讨[J]. 地舆研讨, 2013, 32(8):1541-155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