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壁挂炉 马年遇上冈底斯

来源:户外探险 2021年10月23日 10:10

老龙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冈仁波齐峰后,就被它淡泊沉着的气场所迷住,自从它在视界中呈现后,视野就一向舍不得脱离。冈仁波齐如王者,沉稳沉着,给人一种强壮的心里力气。这种神性的张力是任何雪山所不能比较的,其南面的纳木那尼峰尽管比它高一千多米,显得巨大壮实,但在冈仁波齐的神性之下,它仅仅个狡猾的大孩子,峰顶上的云彩耀武扬威,带着一丝放肆。就如《冈底斯山海志》一书中所描绘:“冈仁波齐形如橄榄,山尖如刺、直插云霄,把天边的蓝都刺破了。山峰南面朵朵白云,似向山峰爬行朝拜,山身如水晶砌成,透亮发光。当日月的光辉照射到冈仁波齐,就会反射出奇特的光辉,并从山的颈项流出清泉,如仙乐般悦耳。而山脚下的绿草繁花也好像彩裙一般美丽。在巨大的冈仁波齐身边,有大小不等的雪峰盘绕,好像婀娜的白衣少女顶礼致意。”

至尊神山

如今国道219狮泉河镇到拉萨已悉数铺上柏油,但从拉萨到冈仁波齐神山的一千三百多公里仍是要大约两天时刻。过了马攸桥检查站,车辆行进在广袤的荒滩戈壁上,黑色的油路垂直地消失在天边。本来的土路很宽广,那是在草地上很多曲折的黄色伤痕,一望无际,阳光火热地笼罩着远处的群山、近处的白云与小草,没有人迹,只要偶遇的野生动物点缀着。接连行进几个小时,风光仍旧没变。凄凉厚沉的阿里高原地平线上,游者身影和车的尾尘都能够被拖得很长很长。关于一个亲历者来说,回想这样的情形肯定是难以自抑的,由于那一瞬之间,游人专心而疲倦的神态与身形,已和这高天厚土符合在一起了。

与这个高天厚土符合在一起的还有崇高。西藏原生态的苯教贯穿国际三界的神山及大德的圣迹、藏传释教胜乐金刚的宫廷、印度教大神大安闲天的栖身之地、耆那教的教主大雄悟道地点—各种传说在神山冈仁波齐上相容不悖地传承着、神话着,这些宗教都以不同的方法将冈仁波齐崇拜归到自己的空气之中。或许,冈仁波齐的别称“万山之宗”、“国际中心”更能体现出崇高的意味。并且这些宗教对冈仁波齐崇奉不只是永久崇高,还带着平缓淡定,教派之争中的敌手们只有能够在冈仁波齐面前天伦之乐,成为一起崇奉的信民。信徒们笃信不管国籍、文明、种族、宗教、教派,前往这片天然与心灵高度符合的特别地域时,他的身心都会得到净化和提高。

在印度的创世纪神话中,传说创世神大安闲(也就是后来印度教大大名鼎鼎的湿婆)、梵天和遍入三神搅动无边之浩瀚而发生日月星辰和人类寓居的地球,再次搅动而发生各种宝和一个毒瓶,因恐其毒毁人世便将其吞下,但倾刻间晕厥,故大安闲神将其取出并自己吞下,但其鲠于喉中。大安闲神为了消解剧毒引起的苦楚,就挑选了凉快的冈仁波齐山(印度人称之为Kailash)作为其栖身之地。这段故事充分说明大安闲神崇拜不只与冈仁波齐有关,并且源于冈仁波齐并传到印度。在古代印度社会,大安闲神崇拜在许多被释教徒称为外道的崇奉中占有杰出和重要的方位。信民们不远万里,翻山越岭,北上西藏来转山朝拜冈仁波齐,他们深信和祈求大安闲神的护佑和宽恕。斗转星移,印度社会从亚利安人到穆斯林人,风易其主,但陈旧的大安闲神崇拜一向坚强地存在到今日,人们深信大安闲神从发生之日起就寓居在北方的冈仁波齐,并且现在依然寓居在那里。

在苯教经典中,对冈仁波齐崇拜的来源能够追溯到原始苯教文明时期。苯教三界的国际观以为,整个国际分为三层,冈仁波齐神山外形如十字形金刚杵形的水晶石,不只是人世的中心,仍是三界国际的中心,其山峰直刺神界之域,贯穿国际三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后来的苯教史上,形成了一种凡有必定造就的信徒都去冈底斯山中修炼的风俗。不只如此,冈仁波齐在一些苯教寺院还被“拟人化”,绘于岩画、唐卡、雕塑之中,供信徒们崇拜、观想。

滚动的冈仁波齐

闻名的藏族大译师仁钦桑写过一首关于冈仁波齐的诗:“拜过神山来了,拜过狮子来了,神山狮子之间接过授记来了。拜过圣湖来了,拜过金鱼来了,圣湖与神鱼之间,接过授记来了。拜过神山来了,转过圣湖来了,神山圣湖之间,接过授记来了。”

关于马年转神山的传统,也犹如“授记”,说法有很多种,如神山属马,佛祖释迦牟尼属马,其在人世之时,有一马年看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众罗汉、阿修罗各天界乐工,都聚集在神山周围,因而马年便成了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如苯教佛祖敦巴辛饶在此山上来临雪域高原之年为马年,尔后降妖除魔,宏扬正法,创立了雍仲苯教。如马年为上文所提尊者米拉日巴打败苯教那若本琼法师之年。一切的这些传说都明确地指向吉利殊胜的马年,所以马年转山一圈,其积德行善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所积的积德行善。

转山朝圣者们世代相传,环绕冈仁波齐转山一圈,能够洗净终身罪孽,转上10圈者,能够在五百轮回中免受阴间之苦,而转山百圈者,便可成佛升天。由于这些奇特传说和充溢魅力的摆脱之法的引诱,许多藏族人终身的愿望就是能来到冈仁波齐的脚下,哪怕远隔千山万水,哪怕卒于朝拜之路。

而转满13圈就能消解所犯的罪孽,求得魂灵摆脱的说法来自于另一个故事。在转山路上翻过最高的卓玛拉山口后有一小湖,名卡卓玛初吉增布(托吉措),意为空行母沐澡堂。相传早年有位康区妇女背着孩子转山刚翻过卓玛拉时,口渴难忍,发现五六十米的下方有处湖水,所以她来不及忌惮许多,跑到湖边饮水,可当她刚跪下,身上皮袍里的小孩掉进湖里淹死了。万分哀痛的她为悔过杀子之过接连顺转神山13圈。之后盖障已净,化身为空行母,并在岩石上手足印痕。从此人们以转神山13圈为转山规范的风俗撒播至今。

在深层次上,对马年转一圈神山等于平常13圈还有一种解读:自身转的一圈加上12,即为13圈。在释教中,12是一个特别的数字,12缘由也称12缘起支,是释教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进程的12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连续,使人流通于存亡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从两河流域的黄道12宫,到天干地支中12地支,这有一个从印度到我国的进程,最终归结为释教的12缘由。这是一圈等同于12圏的文明暗码。黄道12宫之天文学意义上的一年,到我国天干地支中的12地支,再到12属相兽,都是指一个循环。

当然,13是西藏苯教中最为吉利的数字之一,也是远古的苯教在实际中的遗存吧。所以要说清马年转山一圏相当于13圈这回事,需在天道循环和存亡循环之间画上等号。而转山自身就是带着积德行善心进行的宗教行为。马年转山积德行善大,则是信任佛祖特有的加持力罢了。

执政山路上,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人世真情,人们在一种强壮而又无形的精力引导下,最大极限、最充分地释放着人道中真善美的一面,在那里,存在的尘俗没有向罪恶歪斜。身处川流不息转山信徒之内,脚踏着千百年来很多转山者的脚印,会感觉自已融入一个滚动的国际中,这国际带着六合玄黄的共同气场。而与你擦肩而过或迎面而来的信徒们,无论是枣红色长袍的僧侣、饱经沧桑的白叟、跳跃的孩子,仍是英气逼人的牧民、害臊的少女,他们表情吉祥淡定,那是崇奉的力气所带来的对实际与来生的临危不惧。

最新文章